•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为什么说广东是科技成果转化最佳地?

2025-01-09 08:03 来源:南方日报

  ■编者按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强调,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2024年开春,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聚焦“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强调要把创新落到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日前召开的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广东科技与产业携手发展的现状和水平如何?政府、市场、人才如何有为、有效、有力?未来发展的难点与方向何在?南方日报团队通过深入调研,今起推出“广东科技产业化发展观察”报道,全面展现广东科技产业的蓬勃生机,为更好实现总书记赋予的使命任务建言献策。敬请垂注。

  2025年新年伊始,比亚迪就传来捷报:问鼎2024年三项销冠——中国汽车市场车企销量冠军、中国汽车市场品牌销量冠军、全球新能源车市场销量冠军。

  比亚迪用16年完成了从第1辆新能源汽车到第1000万辆的壮举。像比亚迪这样“十年磨一剑”的故事,在广东不断上演:华为用10年走过了欧美30年走过的路,实现终端操作系统的自主可控;优必选创办11年成为国内“人形机器人第一股”;成立12年,康方生物自主研发的依沃西单抗打败了全球“药王”默沙东K药……

  广东,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宛如赛马场,一个个大企业竞相驰骋、你追我赶,全力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为什么在广东,众多企业能在世界舞台频频上新?

  为什么在广东,企业的创新活力如此奔涌不息?

  为什么在广东,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速度如此惊人?

  一组数据或许能给你答案: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位居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第二……

  广东,正成为科学家与创业者实现梦想的大舞台,迈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韩恩厚所言,成果转化落地和产业化“选择广东,成为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广东,为什么能成为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最佳地,又是如何打造科技产业化的“梦工厂”?

  “无中生无穷”

  “在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移的死亡谷上架起一座铁索桥!”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常挂在嘴边的话。

  展厅里,琳琅满目的新材料、新产品,都是这句话的注脚:发出像蝙蝠一样高频率声波的静电耳机、抵御太空辐照的非晶合金材料、月球上的“天选玻璃”……

  6年来,这里直接孵化产业化公司36家,其中18个项目融资超9.5亿元、市场估值超50亿元。“松山湖模式”究竟有什么魔力?不妨从项目诞生说起。

  “允许用打酱油的钱去买醋”——在松山湖,这是科研人员最常说的一句话。意思是实验室不定行政级别、不设工资总额限制,实行社会化用人和市场化薪酬制度,充分赋予实验室人事、财务、薪酬、科研组织等自主权。

  有了自由探索的空间,科学家们的创造力喷涌而出。

  “过去,用普通铜箔衬底生长的二维材料一般是多晶结构,质量较低,而高端铜材单晶材料较昂贵,往往依赖进口。”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产业化委员会秘书长、轻元素先进材料与器件团队(以下简称“轻元素团队”)研究员付莹坦言,高端铜材高产量的国产化一直是行业发展痛点。

  2020年,轻元素团队在组建3年后,首次实现了世界上最大尺寸、晶面指数最全的单晶铜箔库的可控制备。

  与传统实验室只能制备一片巴掌大的单晶铜样品不同,该团队研发的智能设备,一台机器能生产30多种不同尺寸和性能的单晶铜材料。

  有了创新成果,还要找到产业“搭子”,而这恰恰是松山湖所长。

  这里背靠珠三角完备成熟的产业链和广东庞大的消费市场。光是在东莞,就有制造业企业约21万家,规上工业企业约1.38万家,制造业体系涵盖34个工业大类、涉及6万多种产品,形成了万亿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五千亿级的装备制造集群。

  “技术和产品研发能更快找到市场需求和落地方向。”轻元素团队研究员刘科海惊喜地发现,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东莞企业很愿意一起尝试。

  成立至今,轻元素团队共申请专利75项,孵化了5家产业化公司,其中2家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完成天使轮融资,融资累计金额5550万元,估值超3.8亿元。

  在这里,更多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的故事在上演。

  受困于原材料供应、技术、资金等问题,东莞市尼轩电子有限公司一度陷入“价格战”困境。

  所幸,轻元素团队投资孵化的中科晶益(东莞)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技术及资金入股并购尼轩电子,打破困局。

  “中科晶益处于产业链上游,能够从材料端解决尼轩电子的生产需求。”付莹说。

  如今,尼轩电子不仅实现营收翻倍增长,还顺利成为立讯精密、风华高科、珀韵等头部企业的供应商。

  从“作价入股”成果转让模式、技术参股模式,到室企攻关、共建联合工程中心模式,再到依托“关键核心材料+创新平台资源”构建创新生态的产业集聚模式……这里诞生出科技成果从1到10、从10到100乃至无穷大的“松山湖模式”。

  “选择广东,顺理成章”

  2017年,曾是美国密苏里大学终身教授的韩旭,将在硅谷创办的文远知行全球总部落在广州;2018年,中国科学院数个科研团队携科研成果来到东莞松山湖;2021年,颜宁辞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职,出任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

  科学家们之所以“用脚投票”,是因为广东这片热土能够让他们扎根。

  “在广东,企业和机构携手,政府给予更大的激励,能让颠覆性创新从个例变成100个、上千个。”中国科学院院士、佛山仙湖实验室理事长张清杰对此深有感触。

  在广东,类似“松山湖模式”,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在各地“一拍即合”。

  在深圳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楼上是研究机构、楼下是科创企业。这里有近50家企业,融资额将近30亿元,产业园总估值额已超300亿元。

  在佛山,季华实验室为高端装备产业打造“演兵场”和“验证线”。如今,实验室成功研制出OLED喷墨打印装备及其配套墨水材料等系列成果,孵化20家科技型企业,累计销售合同额超3亿元。

  一组数据或许更能佐证广东科技产业化“最佳地”的地位——

  技术合同成交额是衡量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指标。省科技厅的数据显示,全省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金额从2020年的超3400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超4400亿元,4年累计约占全国10%。

  2024年前10月,广东战略性产业集群发明专利授权量达9.32万件,继续稳居全国首位,较上年增长24.75%。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广东正把科技创新的“最大变量”,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增量”。

  在广东,企业创新“千军万马”。约90%的科研机构、90%的科研人员、90%的研发经费、90%的发明专利申请来源于企业——“4个90%”成为广东科技产业化的最大底气。

  华为麒麟高端芯片、鲲鹏、鸿蒙等国产软硬件形成自主生态并规模化装机应用,比亚迪以刀片电池等核心技术突破,连续两年夺得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头部企业“一日千里”。

  广东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位居全国前列。这些在细分领域拥有独门绝技的“小巨人”,成为广东推进科技产业化的“腰部力量”,推动中小企业“百舸争流”。

  在广东,实验室“遍地开花”。在松山湖科学城内,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的通用粉末衍射谱仪,香港大学教授黄明欣的团队研发出“超级钢”——1块1平方厘米的“小钢片”可承受3吨压力。“在‘家门口’做实验太方便了!”黄明欣惊叹道。

  目前,全省建有和在建国家大科学装置数量达10个。中国散裂中子源、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等成为支撑大湾区乃至我国攀登全球科学研究高峰的“大国重器”。

  在广东,高端人才“用脚投票”。成立仅5年的深圳湾实验室,已有在职人员1300余人,科研团队百余支,科研技术人员占比90%,其中90%以上全职青年PI来自全球顶尖高校。

  “我们为高水平国际化人才量身定制的筑梦台,已经并且正在吸引更多的世界顶尖人才,实现双向奔赴。”颜宁经常在各种场合“喊话”海内外人才。

  目前,全省全职在粤工作的两院院士超150人,汇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超5000人,研发人员超135万人。

  企业创新云涌、平台遍地开花、人才百川汇海……广东正孕育出一支强大的科技创新生力军,孵化成产业转化的“梦工厂”。

  新的“三螺旋”

  “我们当时申请深圳创业相关项目,从申请到立项仅花了1个多月。”对云天励飞副总裁郑文先来说,在广东创业创新,一切都很省心。

  在广东,何以让追梦人想得少、埋头干?

  经济学家亨利·埃茨科威兹(Henry Etzkowitz)和罗伊特·雷德斯多夫(Loet Leydesdorff)曾提出大学、产业和政府共同构成科技创新生态的“三螺旋”模型。

  在广东,产业、政策、开放构成新的“三螺旋”。政策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产业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开放合作让科技成果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三者相互作用,创造了科学创新的“DNA”,让科技产业化“最佳地”实至名归。

  强大的制造业是底气。

  “归根结底是因为广东制造业家底好、活力足。制造业能力强、门类全,人才汇聚、配套完善,都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能够基本结合的优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

  目前,广东的工业规模约占全国八分之一,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且其中15个规模居全国第一,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增加值占广东GDP比重达四成。

  不久前,小鹏汇天创始人赵德力坐上“陆地航母”,完成该产品的全球首次公开载人飞行。“‘飞行汽车’融合了汽车、航空、人工智能等多个工业体系,大湾区相关产业基础雄厚,让产品得以快速迭代升级。”赵德力说。

  全过程的政策集成是支撑。

  去年10月正式施行的《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以立法形式守护创新,支持科技产业化。此前,广东还提出开展“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成果转化”,将成果转化赋权或收益分配的比例,由原来的不低于60%提高到不低于70%。

  不仅如此,从上游创新到成果转化,广东一直都是升级路上的“氪金玩家”。

  广东加快落实“科技创新再贷款”政策,实施企业“补投贷”联动后补助,推广“广东科企支持贷”等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属融资服务。特别是针对硬科技,广东更是提出推动创业投资机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截至2024年9月30日,全省科技信贷余额超过2.69万亿元,同比增长8.08%;全省科技保险为科技企业提供超3.57万亿元风险保障。

  “链”动全球的开放是动能。

  在广东,一个高度互联的全球创新网络已然成型。目前,埃克森美孚、西门子、苹果、采埃孚等跨国企业已累计在广东设立外资研发中心323个,研发投入100亿美元。

  与此同时,广东企业正把创新种子送到更远的地方生根、发芽、成长。广东已推动规上工业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430多家,遍及美加、欧洲、日韩等国家和地区。

  “中国制造走向全球市场,需从输出产品转变为输出工业能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全球化。”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说。

  “每一粒熬过冬天的种子,都有一个关于春天的梦想。”在广东,每一个关于未来的想象都能找到生根发芽的土壤;每一项创新成果都能找到走向市场的空间。

  广东,正以其不可替代的角色,在全球科技创新版图上书写着具有影响力的辉煌篇章。

  调研团队:王溪勇 陈枫 袁佩如 卞德龙 昌道励 钟哲 许宁宁

  南方日报记者 昌道励 卞德龙   许宁宁 袁佩如

编辑:吴潜之   责任编辑:李婷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