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是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是国家赋予的“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地位重要、作用独特。
近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胡建斌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将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坚持规划引领、改革破题、陆海统筹,推动南沙在土地管理综合改革试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关键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为南沙开发开放提供强有力支撑。
做优空间、激活土地、守牢底线
南方日报:如何支持南沙开展土地管理综合改革试点?
胡建斌:开展土地管理综合改革试点,是落实《南沙方案》的明确要求。省主要领导带队拜会自然资源部争取支持,我厅及时沟通对接,用好用足支持政策,建立省市区三级联动机制,制订落实方案,将改革任务细化分解为21点、54条具体落实举措。截至目前,76项预期成果中,已完成55项,总体进度快于预期。
一是支持优规划、拓空间,有效破解南沙发展空间瓶颈。科学调增城镇开发边界扩展系数至1.9,明显高于全省平均的1.3,充分保障高质量发展空间需求。支持合并编制区、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建立刚弹结合、分层管控的详细规划体系,以未来城市综合实证试点为契机,构建“可感知、能学习、善治理、自适应”的国土空间数字治理体系。
二是支持优供给、强保障,全力支撑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实行用地指标应保尽保、上不封顶,近3年额外专项下达7920亩指标。将县级政府组织编制的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审批、省管权限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等权限委托南沙实施,提升审批效能。稳妥处置950亩历史违法用地,直接推动6000亩用地审批提速50%以上。
三是支持优生态、美环境,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支持南沙2022年、2023年耕地净增加均超2000亩,逐步置换出零散破碎、质量不高的耕地,提高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质量和连片度,既有利于更好保护耕地,也为重大项目落地腾出空间。支持探索生态空间用地管理新机制,更好地实现扩绿增美。
接下来,我们将坚决贯彻国家和省的部署,把空间做优、把土地激活、把底线守牢,推动南沙土地管理综合改革试点取得更大成效,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力度在支持南沙建设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
深化粤港澳优势互补共建“黄金内湾”
南方日报:《南沙方案》赋予南沙“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战略定位。作为国家战略实施的“空间设计师”,如何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创新,在“黄金内湾”建设中实现粤港澳空间协同和规则衔接?
胡建斌:我们指导南沙完成了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整体谋划了面向2035年中长期发展的空间战略蓝图。去年以来,我们高标准开展了“黄金内湾”概念规划与设计国际咨询,形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规划与设计成果。接下来,我们将用好设计成果,进一步推动南沙规划优化实施,深化粤港澳地区优势互补,共同建好“黄金内湾”。
首先,强化空间协同。南沙是连接珠江口两岸城市群与港澳地区的枢纽性节点,我们将在空间上继续支撑基础设施“硬联通”,特别是与港澳地区的直连直通,加快规划建设南沙科学城,深化与港澳科技设施共享及联合创新,谋划港深西部铁路北延线直通香港,预留通用机场并研究港澳空中快线。
其次,强化规则衔接。落实港澳地区城市规划专业企业和人士在南沙执业备案管理政策,鼓励港澳参与南沙规划设计工作,充分吸收先进设计理念,共同建设“精明增长、精致城区、岭南特色、田园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都市。目前,已吸引了5家港澳规划企业和48名专业人士在南沙备案从事规划业务。
第三,强化共保共治。联合港澳推进珠江口生态保护,协同开展滨海湿地修复,保障迁徙水鸟保护网络的完整性,共同探索湾区蓝碳交易机制。
坚持“严保严管”与“提质增效”并举
南方日报:在抓好《南沙方案》部署过程中,自然资源部门作为重要的空间要素保障部门,如何平衡“保障发展”与“严守红线”的双重使命?下一步行动部署是什么?
胡建斌:我们始终把统筹保障与保护作为一条重要工作原则,贯穿在抓好《南沙方案》落实全过程中。刚才介绍南沙土地管理综合改革试点,实际上也体现了平衡“保障发展”与“严守红线”的关系,我们既要实现空间要素的应保尽保,也要确保耕地保护红线、生态安全底线不能突破。接下来,我们将坚持“严保严管”与“提质增效”并举,重点推进以下几项工作,更好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
一是实施耕地集中保护。通过编制实施耕地保护专项规划,深入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集中资源有序打造耕地集中整治区,在增加耕地面积的同时,进一步优化永久基本农田布局。
二是加强产业用地保障。通过“大项目供地、中项目供楼、小项目租厂”,分级分类保障产业空间,支持探索多元化供地模式和复合利用模式,全面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建设“工业保障房”,建立土地供求信息双向对接平台,支撑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是盘活存量用地用海。支持开展城中村和村镇工业集聚区改造,加大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加快一揽子解决龙穴岛南部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推动存量用地用海高效利用。
统筹海岸带功能分区打造活力海岸线
南方日报:广东做强做优做大现代海洋产业,海洋经济总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南沙海洋科技力量集聚,创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接下来自然资源系统将如何重点推进?
胡建斌:南沙区拥有深水码头南沙港、中船龙穴造船基地和南沙保税港区等重要设施,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是南沙的特色所在、优势所在、潜力所在。接下来我们将在以下几方面发力支持:
一是优化海陆空间布局。统筹规划海岸带功能分区,重点保障南沙港区扩建及游轮港口岸线建设,推动国际游艇旅游合作,依托钢铁基地等园区培育海洋新材料产业,塑造城镇活力型亲海岸线。
二是集聚海洋科创资源。依托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和“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重点科研机构和平台,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筹建中国大洋钻探平台管理运行中心,争取国家极地综合保障基地落户南沙,大力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
三是创新海域管理政策。谋划推进万顷沙重大平台用海前期工作,争取列入国家级专项规划或重大战略项目,试点围填海历史遗留区域低效用海退出机制,简化疏浚、公共防灾减灾、海洋生态整治修复、临时辅助性设施等四类用海海域使用审批手续。
南方日报记者 吴冠霖
统筹:黄少宏 柳时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