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社长黄常开:融合转型的实践、感思与未来

2023-09-06 21:45 来源:南方网

图片

黄常开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社长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重要指示十周年。十年来,全国各级各地主流媒体各自发力,从不同路径展开探索,形成了丰富的、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其中,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积极响应中央号召,不断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融合转型之路。经过多年持续努力,集团以南方日报为龙头,构建起包括5家报纸、5种期刊、9家网站、6个客户端、1家出版社以及3000块互动触控屏、1万平方米户外LED大屏的报刊网端微屏全媒体传播体系,原来办得很好的报刊如《南方日报》《南方》《南方农村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等依然办得不错,同时南方网、南方+、GDToday新闻网、南周App、南都App、N视频、粤学习、GDToday客户端等自主可控、传播力强的新型传播平台发展势头良好,覆盖用户超4.57亿,实现了“旧业还在,新业初成”“此长彼长,此优彼优”。

  一、转型实践:紧扣提升现代传播力,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融合转型之路

  站在今天回望,媒体融合转型作为一项前所未有的根本性变革,涉及内容、平台、手段、体制机制等方方面面,可谓千头万绪,关键在于:从何处着手,如何破题?总结南方报业的融合转型实践,根本上是围绕重构和提升现代传播力展开的。

  媒体作为社会信息流转的介质,传播力是最根本、最基础的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推进媒体融合转型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而深刻的论述。在总书记强调的新闻舆论“四力”要求中,传播力是排在第一位的,是主流媒体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党报、党刊、党台、党网等主流媒体必须紧跟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要抓紧做好顶层设计,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闻主流媒体,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这些重要论述凸显了传播力建设对媒体融合转型的重要性。

  实践层面,面对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持续冲击,纸媒式微,归根结底是“用户连接失效的危机”。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传统媒体原有的发展路径遇到了挑战。对南方报业而言,主要表现在面临三大矛盾需要解决:一是互联网信息的汪洋大海与集团传播力不足的矛盾;二是人民群众对权威信息的强烈需求与集团新媒体不能满足其需求的矛盾;三是集团内容生产能力强大与传播能力不足的矛盾。在我们看来,南方报业在纸媒时代之所以能“一纸风行”,就是因为报纸的传播力做得好;应对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挑战,就要面向移动互联网,重构现代传播力。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所建设的现代传播力,主要包含四个方面:一是采编实力,要有优秀人才,能够生产大量优质内容;二是覆盖能力,相对于纸媒的发行,平台要有大量的下载、日活,才能有高流量,再好的内容没发行、没人看,也不行;三是技术支撑力,要建设自主可控的技术平台;四是传播效力,就是要形成正向传播效果,能够入耳入脑入心,能够用主流价值观影响现实人群。

  如何重构现代传播力?就南方报业的实践而言,大致可概括为:以合理介质组成媒体融合生态;在同一个融合生态内,战略层面实施“三个一体化”——内容一体化生产、技术一体化支撑、经营一体化统筹,战术层面实施“四化”——移动化、平台化、可视化、智慧化。

  具体来说,我们首先将集团旗下气质相近、逻辑相洽的同一类媒体组成一个新的媒体生态圈,既集中资源、集约资源,也避免了因为集团媒体众多、端口众多、人员众多而导致重复建设、恶性竞争。比如,《南方日报》《南方》杂志和南方网、南方+客户端都是党的权威媒体平台,可以组成一个生态;《南方都市报》《南都周刊》《南都娱乐》以及奥一网、南都App、N视频、各类第三方平台账号都是基于都市类媒体发展起来的,可以组成另一个生态。《南方周末》《南方农村报》等以此类推,一个个小生态互融共生形成南方报业这个大生态。

  进一步,在同一个媒体融合生态内,比如,党媒融合生态,在战略层面上实施“三个一体化”:内容上,整合同一生态圈内的采编力量,形成一支队伍、一个系统服务报网端微多个介质、生产各类产品的一体化生产新格局;技术上,将技术作为“硬核”能力撑起融合生态传播力的底盘,充分整合分散于各媒体的技术资源,共商共建共享强大、统一、高效的技术体系;经营上,将原本只负责报纸广告的经营队伍,转型为服务报网端等多个平台的经营团队,打通报网端,实行全案营销和全媒体经营。

  将“三个一体化”落实到提升内容的不可替代性、服务的不可或缺性的发展实践上,就有了更为具体的“四化”:移动化,坚持“移动优先”,推动主要采编力量向移动端转移,着力提升内容品质,奋力抢占舆论制高点;平台化,以打造新媒体优越平台南方+客户端为切入点,加强与读者和用户之间的互动和连接,建设自主可控的传播平台;可视化,通过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提升融媒体产品生产能力和手段,不断满足用户的多元化产品需求;智慧化,一方面,依托大数据技术强化内容分发、精准传播,另一方面,突出“新闻+服务”,打造传媒智库矩阵,提升党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新能力。在此过程中,我们除弊革新,实行自我革命,突破体制机制掣肘,创新制度机制,培育融媒人才,引领采编人员更新理念观念,实现全媒体转型,持续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

  实践证明,这一系统化设计对南方报业的融合转型来说,是可行的,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作为集团集中优势资源着力打造的自主可控新型传播平台,南方+客户端正是我们实施“三个一体化”的产物。自2015年上线至今,南方+没有另起炉灶,没有组建独立的采访队伍、经营队伍,连其编委会都是由各媒体单元的骨干成员组建而成。截至2022年,南方+总下载量已突破1.7亿、日活超600万、入驻的“南方号”超过7000家、合作共建频道超400个,牢牢占据广东第一权威移动发布平台地位。在此基础上,在广东省委宣传部的部署下,我们坚持“两端并立、内宣外宣并起、内容技术并重”,加快建设“两端一云”,即聚焦把南方+打造成广东传播主平台、湾区第一端,把GDToday(今日广东)打造成广东对外传播主平台、世界了解广东第一端,把南方智媒云打造成高效、顺畅的统一技术平台,进一步推进和引领媒体深度融合转型。

  二、融合趋势:新型主流媒体进入存量竞争阶段,马太效应日渐显现

  当前,媒体融合进入了爬坡过坎、攻坚克难、深度推进的关键时期,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持续发生着深刻变化,给推进新型主流媒体建设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总体来看,大致呈现出以下方面鲜明趋势:

  (一)新型主流媒体建设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一方面,当前,客户端建设的时间窗口在逐步关闭。该开的账号、能建的平台都已经开了、建了。接下来虽然也会有增量,但整体上不会突飞猛进,想要赶超难度增大。另一方面,在互联网马太效应影响下,新闻客户端竞争在一定领域一定范围内将呈现“强者恒强、赢者通吃”的局面,占领的用户越多,越有机会在存量竞争中胜出,且胜出的客户端将会活得更好。

  (二)“文无第一、端无第二”成为客户端竞争新趋势。不是真的没第二,而是仅堪维持,没什么影响力,跟第一相差太远。一些业内专家也有过判断,未来5年左右,主流媒体客户端竞争将分出胜负。那些明显活不下去的客户端必然转向第三方平台“借船”传播。虽然“借船”可能解决不了生存的问题,但是能部分解决履职尽责的需求,能部分填补干事创业的舞台。在商业平台发布内容,也能带来较高流量,但是要过“好日子”就很难了。

  (三)用户的阅读习惯已然形成,关键要挤进他们的阅读习惯。一则,不看客户端的人恐怕没有了,关键是看什么客户端;二则,普通大众不会看很多客户端,看一个或两个就可以了。以南方+为例,我们的主要用户是高素质、高消费力、高影响力的“三高”群体。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就是对准党政干部、公务员、医生、老师、中产白领等人群,通过高质量的内容,占领用户的阅读时间,吸引更多的用户。我们尽力做到成为他们的首选或必选。

  (四)市场化的平台也很难有高位的增长,传统媒体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不单流量上是存量竞争,经营也是。面对平台间的激烈竞争,必须绞尽脑汁、费尽心思、千方百计做好经营工作。对南方+来说,必须持续推动“下沉”和“深垂”。要广泛开拓,不断向基层“下沉”,激活“长尾”,吸引受众。

  (五)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抱持“长期主义”。传统媒体时代,将主要精力放在产品策划、内容生产上即可,不用考虑太多阵地建设问题;移动互联网时代,打法变了,阵地要不断迭代,用户要持续拉引,传播要精准到位,服务要丰富便捷,没有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捷径。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体制机制要优化,生产流程要改进,产品思维要更新,总部资源要下沉,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必须保持“长期主义”,久久为功。

图片

  三、面向未来:把握迭代机会,加快建设高水平新型主流媒体

  回顾南方报业的融合转型历程,既要看到我们的路子是走对了的,但也要看到压力和挑战。我们清醒认识到,就南方+等新型主流媒体建设而言,跟上级的要求、跟集团曾经的业务地位比,仍然有差距,还没到达理想中的“安全地带”。

  现在我们正处于从传统介质向移动互联网介质迭代的过程,抓不住迭代的机会,或者迭代失败,传播介质就没了,所以迭代不容有失。对我们而言,就是不能骄傲自满,不能有歇一歇、“小富则安、小胜则满”的念头,而是要保持过“紧日子”的紧迫意识、过“苦日子”的奋斗姿态,把握机遇、乘势而上,抓住现在迭代的机会、重组的机会、换道超车的机会,努力实现事业兴旺、阵地兴盛、人才兴起、收入兴隆,过上“好日子”“幸福日子”。

  一是坚持做好主责主业。十年转型实践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作为党媒,我们的主责主业就是意识形态工作、新闻舆论工作,专业术语是内容生产和传播。“转型”不是“转行”,不能心生他念、朝秦暮楚;一些媒体单位前几年走了弯路,“转型”变成了“转行”,现在幡然醒悟主责主业才是安身立命之本,再回头已是百年身。在我们看来,转型就是转“形”,即从原来纸的形态,转到网的形态。原来我们说转型难,实际上难在传统介质在消逝,新的介质还没有建立起来,而不是做主责主业没前途。转行做房地产、做酒店、办出租车公司,这些都是市场充分竞争的行业,我们没有任何优势,只能一心一意做新闻。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主责主业不动摇,坚定不移做好主责主业。

  二是坚持做好传播力。实践证明,传播力建设好了,经营、拓展、服务才有所依附,没有传播力就没有一切。以前南方报业名满天下,就是传播力建设得好。这些年,南方报业以提升面向互联网的传播力为首要任务,加快建造南方+这艘“媒体船”,做强了采编实力、覆盖能力、技术支撑力、传播效力,有效缓和了“三大矛盾”,成果有目共睹。面向未来,引领媒体深度融合转型步伐,加快建设高水平新型主流媒体,我们仍要始终对准传播力建设这个“城墙口”冲锋。

  三是坚持建设新型主流媒体。对我们来说,就是要毫不动摇建设好“两端一云”。这既是上级赋予我们的政治任务,也是我们为自己打造干事创业舞台、端好安身立命饭碗的需要。如果我们不是坚定不移建设南方+新型主流媒体,可能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融合转型成就,也就没有加快建设“两端一云”的基础。我们将紧扣“两端一云”建设目标,加快融合转型步伐,奋力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标杆。

图片

  四是坚持报网端融合转型。这些年,我们之所以走出了符合自身实际的转型之路,关键在于紧扣传播力,按性质相近、逻辑相洽的原则构建媒体融合生态,并实施“三个一体化”“四化”战略战术。当前,我们仍处在两种介质迭代的关键阶段,既要不断深化行之有效的战略战术,又要重视面向传统纸媒和新媒体两种媒体,培养两种思维。要报纸思维和互联网思维兼顾,着重培养采编人员“多思维”,使之成为“多面手”。我们的一些内容生产机制还有需要理顺的地方,要循序渐进,一步步往前赶。

  五是坚持以我为主、扬我之长、彰我特色的打法、战法。实践证明,我们的“三个一体化”和“四化”探索路径,是行之有效的,是体现中央要求、符合转型规律、契合集团发展实际的。要坚定方向,不受任何干扰,不受任何左右;不是要去适应别人,而是要让别人来适应我们。

  六是坚持内容、技术、经营“三个轮子”一起转。这是我们的成功之道。现在回头看,在南方+建设之初,我们奋力建设自主可控的技术底盘“南方智媒云”,开发了大量技术工具,有力支撑了内容生产传播和经营。同样,在2018年南方+的传播力还不够强的时候,我们自我加压、发力经营,才有了南方+的经营收入近年来不断迈上新台阶。技术、经营是内容的重要支撑,必须继续坚持“三个轮子”一起转。

  七是坚持深耕“下沉”。一方面,要维护好我们的核心用户,即符合高素质、高消费力、高影响力这“三高”特征的主流人群;另一方面,要持续推进“下沉”和“深垂”,打通连接基层干部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南方+客户端要实现功能之变,除了是信息传播工具、民生互动平台,更应该成为基层治理的工具,让党的声音和组织力传导到基层最末梢,在基层人群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八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才为宝。南方报业最珍贵的两项资产,一个是人才,一个是传播力。我们能做到人才辈出、生生不息,关键在于一直坚持发展依靠员工,成果与员工共享,让人才有用武之地,能发挥聪明才智,让每个人都有价值感、成就感,既能够得到身内之物——即本事增强、本领高强,也能获得身外之物——收入、名声和社会地位。怎么更好地吸纳人才、留住人才、使用人才,关键在于在全集团真正形成爱才惜才用才的企业文化。

  展望未来,媒体融合发展是一篇大文章,也是一项长期任务。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永远没有完成时,永远不能说“成功”。我们将坚定不移沿着党中央指引的方向,加快深度融合发展步伐,持续提升全媒体传播力,加快建设“两端一云”高水平新型主流媒体,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汇聚奋进新征程磅礴力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刊登于《中国记者》2023年第8期

  原标题:《南方报业的融合转型探索:实践、感思与未来》

编辑:倪仕轩   责任编辑:林涛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