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西北中心城区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图为湛江市海东新区实验小学。
地下综合管廊等建设进一步提升了粤东西北城市建设品质。图为梅州江南新城地下综合管廊。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强调,坚定不移推进粤东西北地级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集中力量建好新区起步区,集聚更多本地人口,提高中心城区在区域发展中的首位度。
当前,这项工作的重点难点体现在哪些方面?广东下一步将从哪些方面发力,继续推进粤东西北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以取得更大成效?近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杨细平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指出,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上来,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为统领,推动住房城乡建设事业迈向新的台阶。
粤东西北中心城区扩容提质
南方日报: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粤东西北地区在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杨细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中心城区常住人口稳步增长,人口承载力明显增强。二是新区及新区起步区建设稳步推进,中心城区空间实现有序拓展。三是经济总量提升较快,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四是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中心城区建设品质进一步提高。同时,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在新区建设中,按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的要求打造新区起步区,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建设品质。
南方日报:粤东西北地级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能取得这样的成效,与省里哪些具体政策支持和工作措施有关?
杨细平:在政策支持方面,省政府及相关省直部门重点加强对粤东西北地区各地级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的资金、用地及项目保障。一是设立粤东西北振兴发展股权基金,集中投资于各地市新区起步区及中心城区建设;二是专项下达4.05万亩建设用地指标,用于粤东西北地区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的需求;三是加强粤东西北重点项目年度计划投资,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在工作措施方面,首先是强化规划引领,突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出台粤东西北地级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建设规划编制的政策和技术指引,加强对各地扩容提质建设规划编制与实施的技术指导,引导粤东西北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就近就地城镇化。其次是创新城市建设模式,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粤东西北各地级市积极推进房地产去库存,开展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规划建设,着力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再次是加强监督检查与考核评估,完善相关管理机制。制定了粤东西北地级市中心城区统计报表制度,每年进行统计监测;省政府每年将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纳入粤东西北振兴发展工作中统一进行年度考核;今年省委办、省府办将粤东西北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中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大督查任务清单,按月进行督办。
提升公共服务目标任重道远
南方日报:在您看来,粤东西北地区各地级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工作还有哪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克服?
杨细平:对比粤东西北地区地级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的目标及要求,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中心城区规模和体量仍然偏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粤东西北地区仍有一半以上的城市为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小于100万的中小城市,中心城区人口集聚效应尚不明显,城市功能不够突出,与周边县镇联系不强,难以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第二,受资金、技术和重视程度等因素影响,新型城市建设模式的应用推广仍显不足。大部分新区建筑设计较为粗糙,海绵城市建设、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等在大多数城市仍停留在规划阶段,仅有梅州、阳江等少部分城市启动了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第三,旧城仍存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的短板。受选址、拆迁难度大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缓慢,黑臭水体整治、污水处理等工作难度较大,城市排水防涝能力仍然不足。公共服务建设资金短缺严重,提升公共服务的目标仍任重而道远。
第四,部分城市延续传统工业园区建设模式,产城融合不足。城市与产业组团距离过远,经济联系薄弱,难以形成产城融合发展格局。产业发展仍以传统产业为主,产业规模偏小,就业人口吸纳能力有限,承载市域农业人口就地城镇化动力不足。
将指导各市叠加使用各类政策
南方日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对推进粤东西北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有什么重要部署和要求?下一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将如何推进这项工作?
杨细平: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坚定不移推进粤东西北地级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集中力量建好新区起步区,集聚更多本地人口,提高中心城区在区域发展中的首位度。接下来,我厅将以新区起步区为重点,切实推进以下工作:
一是集中力量推进新区起步区建设。通过制定推进新区起步区建设“一图一表”(即重点建设项目图、目标责任分解表),建立动态监测统计制度等手段,实时加强对新区起步区工作情况的指导和督查。
二是推行城市建设新理念和新模式。秉承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的新理念,因地制宜引入城市综合运营商等建设新模式,推动新区开发建设,推广街区制,为新区提供更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更便利的交通条件和更宜居的生活环境,吸引人口向新区起步区迁移居住,提高人口集聚度。
三是更新城市建设技术手段。加强城市设计,积极营造体现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通过三维可视、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手段展现城市未来,引导新区建设。通过高分辨率遥感、无人机航拍和地理信息等技术,绘制城市“生长图”,更好地监测城市健康发展。
四是叠加使用各类政策支持。我们将指导各市叠加使用国家和省的各类政策,积极争取资金、土地等相关支持,把新区起步区建成新型城市发展的示范和样板。
一线实践
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住房保障供应模式和投融资机制
广东近四年投1121亿元建设保障房
今年上半年,广州推出16668套新就业无房职工公租房的消息传出后,在广州开了两年出租车的四川青年小李很快就住了进去。以前,只有拥有本地户籍的低收入人群才能享受到住房保障政策的照顾,而新的政策不仅取消了户籍限制,而且还特别对小李这类从事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特殊艰苦岗位的职工予以优先照顾。新就业无房职工群体2017年已被较大范围地纳入公租房分配对象,得益于广东省近年来积极推动住房保障体系的改革创新。
2013年以来,广东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适度保障的原则,按照“问需于民、以需定建、分步实施、轮候解决”的思路,探索建立具有广东特色的新型住房保障制度,全力推动租售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值得一提的是,由广东率先提出的“租售同权”理念,还被纳入国家政策层面推广到各地。
投融资机制创新
建立新型住房保障体系
广东的住房保障体系改革创新始于5年前。
2012年,省政府颁布实施《广东省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创新方案》,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据广东省住建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具体的思路是,通过改革,初步形成了“问需于民、以需定建、分步实施、轮候解决”的住房保障模式,各地根据确定的保障对象、方式和标准,开展需求申报,制订建设规划,定点建设,轮候分配。2013年,省政府颁布实施《广东省城镇住房保障办法》,对广东省行政区域内城镇住房保障的规划、实施和监督管理工作的各项要求进行了说明,这是省政府出台的首个关于住房保障的地方性规章,标志着广东省城镇住房保障进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新阶段。2013年以来,广东还相继制定多个专项政策,对住房保障信息公开、棚户区改造、住房保障货币化、棚户区改造融资等具体工作提供政策支撑,完善了住房保障各项规划。各地市积极探索,在住房保障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深圳制定并实施了《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条例》《深圳市安居型商品房建设和管理暂行办法》《深圳市安居型商品房定价实施细则》等法规政策,在加强人才住房保障、完善住房轮候机制等方面开展了诸多探索。汕头、潮州、江门等地区通过回购等方式筹集房源,通过补贴等方式促进企业配建保障房,将直管公房和保障性住房纳入统一管理等,开展了多项地方性探索。
近年来,这套新的模式已在现实中成型:原有的廉租住房、直管公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合并管理、并轨运行,统一归类为公共租赁住房(以下简称“公租房”),只租不售,由此形成以公租房为主要保障方式的新型住房保障制度,解决住房保障对象基本居住需求。除已批准立项的项目外,暂停新建经济适用住房,将其供应对象纳入公租房供应范围。
小李顺利成为这轮改革成果的幸运儿之一。根据新型住房保障体系的制度设计,外来务工人员和新就业职工被列入了住房保障范围。近年来,广东省愈发注重对外来人口和夹心阶层的住房保障。《广东省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创新方案》明确提出“在解决城镇中等偏下和低收入家庭(包括最低收入的特殊困难家庭)住房困难问题的基础上,将新就业职工住房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问题纳入住房保障范畴”。2015年底,全省21个地级市均已将外来人口纳入住房保障范围,允许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申请住房保障。
记者了解到,这套新的模式能够顺利运行,得益于广东省积极拓展住房保障模式,形成了社会、企业、开发商、村集体等多方参与的住房保障供应模式。在原有政府投资的基础上,目前广东已形成政府投资建设、社会投资建设、单位自筹建设、开发项目配建、产业园区集中配建、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等六种建设模式。在这轮改革当中,投融资机制创新也取得新突破,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建设机制逐步形成。各地按照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创新方案的要求,抓紧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融资主体组建工作。广州、深圳、珠海、汕头、中山、江门、肇庆等市制定了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融资主体组建方案,成立了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融资平台,形成了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多渠道筹集保障房建设资金的新格局。
在新型住房保障体系下,广东省住建厅还积极探索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从2016年开始提出的“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收购或长期租赁库存商品房”,到2017年率先在全国提出“租售同权”的理念,广东不仅是第一个在全国建立省属国有企业住房租赁运营平台的省份,而且积极推进住房租赁平台试点。截至2017年6月,已先后成立肇庆、佛山、中山等6个地级市租赁平台。
四年融资618亿元
棚户区改造稳步推进
棚户区改造是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突出任务,省委、省政府一直把棚户区改造纳入十分重要的民生实事之一来解决。
特别是近三四年,广东为了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重新调整全省的改造规划及任务计划,不断加码自己的工作压力,提出了2014年至2017年的棚户区改造任务要力争“四年任务三年完成”的工作目标。
由于棚户区改造任务繁重,广东所面临的资金压力也极为沉重。创新棚户区改造投融资机制,是广东破解棚户区改造资金难题的关键。广东早期的棚户区改造融资沿用了“统一评级、统一授信、统借统还”的模式,通过向国家开发银行申请棚户区改造专项贷款,统筹推进全省棚户区改造工作。为此,广东于2014年专门成立了省级棚户区改造融资平台。2015年,国务院提出了“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明确要求后,传统的“三统一”的贷款模式不再适用棚户区改造融资,而国家开发银行也对棚户区改造专项贷款进行了调整,取而代之的是“政府采购服务”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融资模式。2016年,广东省住建厅、广东省财政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购买棚户区改造服务管理办法》,为棚户区改造融资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最终,广东省成为全国首批采用政府采购棚户区改造服务的地区之一,广州九龙新城棚户区改造项目也成为全国首批成功试点项目。据统计,2013年至2016年,广东省棚户区改造累计获得棚户区改造融资贷款618亿元,较为有效地解决了全省棚户区改造的资金难题。
此外,为了以更加公开透明的方式加快全省棚户区改造进度,满足群众多样化居住需求,加快房地产市场去库存,广东这些年还逐步推行货币化安置。近期,广东省住建厅还专门召开广东省住房保障工作督办推进会,要求相关地区因地制宜、因城施策,推进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工作。
基本建成保障房近34万套
棚户区改造超11万套
从保障的形式看,广东省的住房保障包括实物保障和货币保障两种方式。从保障的类型看,既包括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项目,也包括城市棚户区、国有林区(场)棚户区(危旧房)、国有垦区危房、国有工矿棚户区等棚户区改造工程。
事实证明,经过近年的不懈努力,广东省住房保障水平不断提升。据广东省住建厅统计,2013年至2016年,广东省累计供应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面积1337.6公顷,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资金投资1121亿元;累计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185837套,棚户区改造229633套;累计基本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337823套,棚户区改造110107套;累计新增租赁补贴33859户。2017年,国家下达广东省新开工棚户区改造住房任务为36736套。截至2017年7月底,全省新开工棚户区改造住房26191套,占年度目标任务比例为71.3%,比去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棚户区改造进度为历年最快。棚户区改造实现投资164.2亿元,为全省扩大有效投资、稳定经济增长、促进结构调整提供有力支撑。
数读
截至2016年,粤东西北12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约1200万人(比2012年增长约3%)。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占市域人口的平均比重接近25%,其中汕头、湛江、茂名、韶关、揭阳5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突破百万,已进入大城市行列。
截至2016年,粤东西北12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约达1080平方公里,平均达90平方公里,其中汕头、湛江、茂名、揭阳4市中心城区建成区规模突破100平方公里;新区起步区平均建成区面积超过4平方公里。
截至2016年,粤东西北12市中心城区GDP总量已超过6500亿元,较2012年增长约36%;占市域GDP总量超过40%,除汕尾、云浮两市,其他粤东西北城市中心城区经济首位度均超过1。
截至2016年,粤东西北共有教育强市11个,覆盖率达91.7%;粤东西北各地市均已建成至少一家三甲医院;累计建设完成社区体育公园367个;2016年新开工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31848套,新增发放租赁补贴3385户,基本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28321套;12市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为88.2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3.82%。
文/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冯善书 实习生 胡心童 统筹 周志坤 辛均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