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制造业当家”深调研·制造业九章
冬日的广州温暖如春,在广汽研究院,“三高”(高原、高温、高寒)试验负责人孙建忠的行李箱里却装满厚厚的衣服。他即将前往位于中国最北端的地级市黑河,在极端环境下调校和标定车辆,确保整车各项性能安全可靠。“从刚开始寒区试验只有2人,到超500人的国内最年轻汽车试验工程师团队,我们对未来自主研发事业充满期待和信心。”他说。
2公里外,在最新投产的埃安第二智造中心里,“00后”“全国技术能手”朱惠珊正专注地喷绘一辆汽车。在眼下正举行的广州车展上,她的团队参与打造的纯电轿跑Hyper GT成为最受追捧的展车之一。“下决心全力押注新能源车,搞不成风险很大,但不搞风险更大。”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说。
企业家在全球竞争中敢想敢做,技术能手在工厂车间追求极致,科研人员在产业前沿奋力攻坚,是制造业战胜困难、挺起“脊梁”的底气和力量所在。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谁能广纳天下英才,谁就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占领制高点。制造业当家,说到底是人才当家,要突出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广东正加快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锻造制造业当家的“主心骨”。
●南方日报记者 肖文舸 曾美玲 唐亚冰
年轻的心与产线同频跳动
“这是电子电气研发室,旁边是机械研发室,我们增设了一批自动化设备。”走进广州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刚投产的飞机部附件维修基地,附件业务中心总监、“南粤工匠”刘明德热情介绍着。2022年底,这位业内著名的“银翼卫士”告别了相伴近40年的老厂房,搬进了空间更宽敞、设备更齐全的新厂区。
1985年,20岁的刘明德从技工院校毕业后进入广州航修厂。“当时我国飞机维修能力很有限,连辅助工具都依赖进口,一个销子费用等于我一年工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迫在眉睫。”刘明德说。
和很多产业一样,经过近40年的发展,我国绝大多数航空器附件维修工具已实现自主生产,仅刘明德团队研发的工装设备就获国家专利证书131项。如今,这位大国工匠把更多时间花在团队传承上。“技能人才是制造业当家的重要基础,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日渐庞大,我们的制造强国梦才能实现。”刘明德说。
不少“00后”受到鼓励,积极投身技能报国。来到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户外停机坪,20岁的郑敬霖正在一架波音737旁对照图纸认真检查着飞机。“之前有幸到南航参观并聆听刘专家的分享,我想成为飞机维修师!”这位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银牌得主尚未毕业便接到广州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的“橄榄枝”,提前签约。
改革开放以来,从“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到“掘金大湾区”,广东建成了世界上最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和工业体系。这场崛起背后,正是一支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
广东农民工总量4200万,其中外省农民工2300万,约占全国跨省流动农民工总数32.3%,是当之无愧的务工第一大省。这些追梦者在工厂车间挥洒汗水,成就自己亦是成就了广东制造业。
但面向未来,广东制造业人才仍面临可持续问题。2021年广东高职毕业生就业人数排名前十的行业仅有一个属于制造业。有企业家感慨:“毕业生愿意送外卖,也不愿进工厂。”
“从去年情况看,灵活就业是个新趋势,不少制造业企业用人还是相对被动。年轻人的心态是一个因素,很多毕业生愿意做互联网营销师、美团送货,或做博主等,不愿意一毕业就在工厂、企业定下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战略性产业人才培养与评价联盟秘书长陈玉琪说。
她提到,广东制造业文化氛围还应更浓厚,制造业从业人员薪资、社会各界对制造业认可度和热情度也需进一步提高。“在德国,制造业‘从娃娃抓起’,不少家长常常带着孩子看工业展、参观工厂,还一起动手修理汽车等机器。不少蓝领的薪水比白领和公务员高,有的高级技师薪水比教授还高。”
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广东正加快行动步伐。
就在几天前,清远市省职教城三期近期组团综合开发项目开工奠基,建成后将有效解决省职教城片区公共服务配套匮乏、商业设施不足等现状,为后续院校进驻、人才引进等创造良好环境。
1月4日,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南海校区建设项目正式开工,这所盛产世界技能大赛冠军的院校向着建设全国一流技师学院、培养更多顶尖技能人才迈出更大步伐、拥有更大空间。
与时俱进的企业家精神
市场的活力来自于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
走进广东东鹏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新明的办公室,“以此为生,精于此道”几个大字映入眼帘。“这是我们的座右铭,企业家必须专注主业,一心一意做好产品。”他说。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建陶行业迎来巨大变化,何新明也为东鹏找到新的“活法”——摒弃以量取胜的传统,转向精益型发展;不断创新拓展行业边界,向大家居转型。“办企业是打持久战,可能中途摔倒,可能被对手超越,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一直坚持、不断创新,才能胜利。”他说。
“中国企业家的格局决定了中国制造未来的发展。”当我们问起如何总结自己出任格力电器董事长的十年,董明珠毫不犹豫地说:“紧扣国家战略需求,这是我们用创新实现自主掌控核心技术的十年。”
如今,拥有35项“国际领先”技术、累计申请专利101760件、连续六年进入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量前十的格力电器,正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产品远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广东超1600万户市场主体中,一批批企业家以强烈的家国情怀、敏锐的市场意识、国际化的战略眼光担当起改革开放的探路者、先行者、奋进者角色,推动广东制造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
“但企业家精神也需要与时俱进。过去外向型经济发达的广东,企业家精神在于‘敢为天下先’、发现先机;现在广东需要更多志向远大的‘创新型企业家’,企业家精神应更看重‘切磋琢磨’,认真钻研技术和市场,成为攻克前沿技术的尖兵,帮助国家向产业价值链高端跃升。”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陈方豪说。
他认为,对于核心产业的攻坚突围,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极其关键。务实是广东企业家一贯的优点,但企业做大做强不能过于关注眼前得失,要有长期主义。
在广东,集成电路产业堆头大,在芯片设计、下游应用方面具有优势,但在芯片制造、芯片设备和材料方面落后于国内一些省市。以2020年为例,广东省集成电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约1700亿元,其中设计业近1500亿元,发展较不平衡。
“很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都需要长期吃苦和冒险精神,需要几代人的持之以恒的努力,”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国内发展合作部主任、研究员赵秋运说:“‘一代’企业家往往更富有这些特质,随着他们逐渐老去,不少‘二代’一不愿接班,二不能吃苦,不一定接得起来,企业家精神也需要传承。”
“能不能选好接班人,是对每一位企业家非常深刻的终极拷问。”在日前举办的“2022凤凰网财经云峰会”上,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宋志平说,“企业要想‘长青’,企业家不要光顾着自己干事,还要注意传帮带。”
坚持制造业当家要抓大企业,不少企业家正拿出“闯”的劲头、“拼”的精神、“创”的勇气在广东这片热土为高质量发展写下自己的答案。
在广成明研究院,EMI测量接收机、线路阻抗稳定网络LISN设备、电快速瞬变脉冲群发生器等先进仪器机灯闪烁。“80后”女企业家、广成明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慧璇说:“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青年企业家是新鲜血液和脊梁。我们将瞄准新一轮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努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
政府也积极助推企业发展。佛山市委书记郑轲表示,将深化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让企业“强”起来。“一手抓民营企业家培训,实施好新时代民营企业家培育工程,引导企业找到发展差距和转型方向;一手抓企业上市倍增计划,支持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推动企业做好代际传承,打造更多‘百年老店’‘一流企业’。”他说。
“筑巢引凤”聚天下英才
2022年12月10日,蓝衣白裤、打扮清爽的颜宁获颁聘书,出任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广东向我伸出‘橄榄枝’,简直一拍即合。”这位年轻的“海归”科学家把深圳称为“梦想之都”,“我们将努力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转化创新基地。”
几天后,深圳首次面向全球发布1378个博士后岗位,招聘单位涵盖34家顶尖科研机构、高校和全球头部企业。“这里有高效务实的政府和优秀的营商环境,而且产业配套齐全、有大量终端客户,非常利于企业和人才发展。”奥比中光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黄源浩说。
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井喷式需求,成为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的必然。广东广开进贤之路,不断深化粤港澳合作,聚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努力培养和集聚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2022年,横琴、前海、南沙相继出台新政,建造与港澳趋同的税负环境,进一步吸引国际化高端人才。广东还取消港澳居民在粤就业许可审批,出台大湾区职称评价和职业资格“一试多证”等政策,便利人才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流动。
如今的广东,正成为越来越多高质量人才就业创业的首选。目前全省博士后科研平台1239家、博士工作站1083家,在站博士后超1.1万人,占全国1/7;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有效发明专利量居全国首位。
但要打造全球顶尖的制造业实力,在新的高度挺起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广东还有长路要走。
“从规上制造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来看,广东尚不及美国的1/4,不及日本和德国的2/5。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规模尚未完全匹配,供应链还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我认为这是教育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匹配的结果。”赵秋运说。
他建议,广东应针对新兴产业整合资源,参考欧美“大学联盟”模式,组建注重创新的大湾区高校联盟,提升广东制造业的基础研究能力和人才储备。“同时,引入人才更要留住人才,不仅需要产业发展配套政策,还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社区服务、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让制造业人才不仅能在广东乐业,也能安居。”他说。
近期召开的深圳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就明确,打造一大批创新研发和施展才华的平台、一大批从事科技创新和全面创新的企业和各种机构,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让各类人才生活更舒心,工作更愉快,人生价值得到充分实现。
前所未有的“求贤帖”从全省各地纷纷发出。在惠州市首届人才周上,市委、市政府真诚发布《致广大人才朋友们的一封信》,明确未来3年市级将总投入约20亿元人才工作经费,用心用情推进平台、事业留人,企业、产业留人,环境、感情留人。
“是人才,进莞来!”东莞更是直接喊出响亮的口号。在上月举办的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暨人才嘉年华上,市长吕成蹊表示:“我们将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力争用三年时间引进10个战略科学家团队、300名博士、1000名领军人才、6万名创新人才。”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未来,广东将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为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的强大动力。
行思录
让各类人才在广东成就事业实现梦想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之一。
广东是我国人口第一大省,也是农民工第一大省。改革开放40多年来,广东形成了“孔雀东南飞”的盛况,浩浩汤汤的人才大军凭借双手不断实现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写就了广东制造的奇迹;而产业链完整、制造业基础良好的广东,又为他们提供了成长的肥沃土壤和发展的广阔空间。
坐拥如此雄厚的人力资源,广东制造业家底在世界范围都很难找到替代。但必须看到,优质人才供给和产业发展需求之间还存在不小的缺口。目前广东技能人才总量达1804万,其中高技能人才33.4%的占比跟制造业高度发达的德国、日本相比还有差距。特别是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等亟须的新工种,更需要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培养。
而高精尖的科研人才,更是具有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要想加快“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我们还需进一步提高人才政策精准化程度,为顶尖人才提供更好的科研条件和发展环境。
一个群英荟萃之地,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发展竞争力。新时代下,广东更要以更积极的态度、更开放的政策、更有效的举措“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让各类人才在广东成就事业、实现梦想,实现“人力—人才—人物”的跃升式发展。
具体怎么做?广东要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重大机遇,研究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作用、企业承载创新人才的主体作用、重大人才工程的牵引作用,着力增创人才发展新优势,培养造就战略人才力量。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面向未来,期待广东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为广东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提供强大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