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由华南师范大学(下称“华师”)和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共同承办的2023年“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中小学教师培训(广州会场)举行。中国首飞航天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等多位“大咖”到场授课。
这是华师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广东教师教育“龙头”,今年,华师将迎来建校90周年。
日前,华师党委书记王斌伟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立足新起点,学校坚持以教育报国为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双一流”建设为牵引构建“八个一流体系”,朝着建成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综合性、创新型的世界一流大学宏伟目标迈进。
师范为本
打造教师教育南方高地
南方日报:自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以来,学校有哪些好的做法?
王斌伟:学校加强组织领导,压紧压实责任,一体推进落实,创新运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示范学、校院两级读书班跟进学、全校上下“第一议题”联动学、发挥学科优势深入学、开展线上线下持续学的“五学并举”机制,建立“调查研究—对策建议—解决问题—评估优化”闭环管理机制,细化问题清单、调研成果转化运用清单、为师生办实事清单等“三张清单”,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推进“双一流”建设、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切实行动。
南方日报:去年8月,您履新华师党委书记。一年来,这所高校给您留下了哪些印象?
王斌伟:进入华师一年来,我深深感受到,这是一所基础厚实、特色鲜明、务实勤勉、前景可期的高校。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红色底蕴深厚,师范教育特色突出,文理工经管法艺多学科协调发展,实现了教育部创新创业教育三项评选“大满贯”。我们培养的学生是“明日之师”,教师是“师者之师”,师生把“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的校训精神践行得很好。
心怀“国之大者”、立足“省之需者”,我们高起点谋划“校之要者”,明确“两步走”的奋斗目标,即在2035年建成综合实力居于前列的世界一流师范大学,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综合性、创新型的世界一流大学。师范性、综合性、创新型是学校的突出特色,“师范性”是底色和本色,“综合性”“创新型”支撑和服务于“师范性”。
构建“八个一流体系”
支撑“双一流”建设
南方日报:围绕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学校有哪些规划?
王斌伟:对学校来说,要进一步深化战略思考,强化顶层设计,优化内涵建设。为此,我们提出要以“双一流”建设为牵引,以一流的党建思政引领保障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创新、师资队伍、社会服务、国际合作、管理保障等方面“争创一流”。
这“八个一流”,覆盖办学治校的方方面面。我们要找准各个领域的“全国第一”和“世界一流”,补短板、固底板、拓长板,既要在许多领域不断追赶标兵,更要在若干领域成为标兵,真正实现争创一流、跨越发展。
南方日报:顶层设计有了,具体怎么落地?
王斌伟:推进“双一流”建设,要向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要活力。我们将围绕一校三区定位、教学科研机构设置、学科专业布局、管理服务机构设置等进行优化调整,推动学校各项工作提质增效。
目前,学校形成了以广州校区为主体、佛山校区和汕尾校区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办学新格局。广州校区定位“师范性、综合性、研究型”,主要布局教师教育、文理基础学科和应用社会科学,服务广东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助力广东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广东“百千万工程”实施;佛山校区定位“新工科、国际化、新商科”,紧密对接佛山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重点布局信息类新工科学科专业,拓展国际化办学;汕尾校区定位“应用型、交叉性、新师范”,主要布局新兴应用学科和教师教育学科的新兴增长点,面向粤东、闽赣地区,为建设沿海经济带亮丽明珠作出贡献。
教学科研机构和学科专业的优化调整,是结合在一起的。我校物理学入选了第一、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还要推动教育学等更多学科“冲一流”,这需要整合分散的学科专业资源,提升竞争力。同时对教学科研机构进行整合,理顺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在人事、经费等方面给予学院更大的自主权。管理服务机构将探索大部制改革,实现数字化、信息化赋能,提高管理效率。
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级平台、国家级奖项、国家级重大项目,三个标志缺一不可。学校在这方面还有努力空间,希望在物理学、教育学、心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建设“新师范”
服务广东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南方日报:教师教育是学校的特色。如何服务广东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王斌伟:华师人清醒认识到,培养教师是根本。我们以“新师范”建设为抓手,打造了“两化两性”的“新师范”体系,包括培养层次体系化、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过程协同性、培养方式综合性,努力为基础教育培养“大国良师”。日前,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公布,华师及其附中、附幼共获奖15项。华师本身获奖总数11项,在全省高校中排名第一,在全国师范类高校中与北京师范大学并列第二,其中基础教育获奖数量在全国师范类高校中排名第一。
目前,学校形成覆盖学前小学中学全学段、本科—硕士—博士全层次、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普通教育全领域的完整教师教育培养体系。未来将继续扩大师范生培养规模,加强教育硕士、博士培养力度,实施“师范生保增计划”,保持师范生占比40%。同时,实施各类教育帮扶、教育咨询计划,比如启动基础教育学博士生专项培养项目,定期批量派出教育硕士对汕尾地区进行教育帮扶等,促进教师教育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
我们还构建了“高校—政府—中小学”(U-G-S)协同育人体系,与地市教育局协同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与全省180余所名优中小学组建“华师—中小学”协同发展联盟。作为一所综合性师范大学,我们注重培养方式的综合性,构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探索“教育+N”微专业、基础学科拔尖基地等特色培养模式,促进师范生全面发展。
南方日报:学校还建立了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院。
王斌伟:华师如果抓不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既当不了广东教师教育的“龙头”,也起不到引领作用。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院既是华师的,也是广东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和全国的。
我们将通过机构改革统筹整合校内资源,强化学校教师教育优势特色。同时,以学院建设为平台,协同湾区高校教师教育资源力量,共同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助力大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
南方日报:接下来,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增量主要在哪里?
王斌伟:作为一所以培养教育人才为己任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我们要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1310”具体部署,在服务大局中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顶天”,发挥学科人才优势,加强有组织科研,完善“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四位一体科研体系,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另一方面要“立地”,作为南方教师教育“排头兵”,要持续优化教育供给,办好高等教育,助力提升基础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合作办学,全力服务教育强省和教育强国建设。
■ 案例
建设“华师—中小学”
协同发展联盟
2014年,“华师—中小学”协同发展联盟组建成立。9年来,通过建设180余所协同发展联盟学校,重点支持72个省级示范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华师优质实习基地不断扩增。
教师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保障。华师实施大学与中小学互聘兼职教授,聘请超千名中小学兼职实践指导老师,构建各二级学院教师教育创新发展教研室(中心)等基层教学组织,校内外课程与教学论师资队伍充实壮大。
学校还与省教育研究院、华师附中等合作,举行联合教研活动,构建新型教育协同发展共同体,对接基础教育需求,有效反哺教师教育。
一系列举措,有助于师范生了解基础教育政策和教育改革前沿,增强适应能力,提升教学水平。
发挥学科优势
攻关“卡脖子”难题
华师以“双一流”建设学科物理学为牵引,以新一代显示技术——电润湿电子纸全链条技术创新为突破口,释放一流基础研究与一流转化应用叠加效应,深化产教融合,为解决国内显示产业“卡脖子”问题、推动新型显示领域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华师力量”。
目前,市场量产的基于电泳显示原理的电子纸显示屏,存在响应速度慢、彩色化程度低等瓶颈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华师物理学科研团队潜心科研,研制广色域、高亮度、低功耗彩色视频电子纸显示器件,突破印刷显示中巨量墨滴精密打印、大面积均一成膜等产业技术瓶颈。
团队还自主开发针对电润湿显示油墨的自组装填充工艺及设备,研发可印刷电润湿显示墨水材料、功能性界面/结构材料,相关成果获得国际信息显示学会特殊贡献奖、广东专利金奖。
■ 数读
●90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90余万优秀教师和各类人才,培养培训的澳门中小幼教师曾占其教师总数七成。
●物理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11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5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5‰。
●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
●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2个,省部级科技类、人文社科类科研平台分别为65个、52个。
南方日报记者 汪祥波 吴少敏 李秀婷 通讯员 王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