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新港人”梁剑锋: 从融入香港到代表民意,为大湾区发展发声

2025-01-17 11:11 来源:南方网

  到港发展7年,梁剑锋拥有不少头衔——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总会副主席、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总会常务副会长、广东省粤港澳合作促进会理事……但他至今仍自称是一名“新港人”,这不仅是他的身份标签,也是他服务社会的原动力。

  1月14日上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广东省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广州开幕。会上,梁剑锋作为广东省政协会议列席人员香港青年代表,从减少人才流动障碍、加强航运能力、提升新型服务能力等方面提出建议。会议期间,南方网、粤学习客户端记者专访了梁剑锋。

  记者:香港有哪些地方吸引您,让您看到发展的前景?

  梁剑锋我选择到香港发展,主要是着眼于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发展。我在粤港澳大湾区长大,对香港很熟悉,投身工作后,有更多机会接触香港的多元文化,结交到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生活上也有着文化认同。

  国家的“十四五”规划为香港设定了‌‌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国际商贸中心等八大中心的定位,让各行各业都迎来了更多发展机会。例如金融服务业呈现出一种向上的趋势;前沿产业发展方面,香港特区政府大力推动创新科技、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以及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产业的发展;文化发展方面,国际多元文化汇集在香港,在文化交融过程中激发出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随着这些行业的发展,香港对创新型经济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并进一步影响到香港产业结构、业态发展趋势、未来产业布局等。这些都让我看到了香港的发展前景。

  同时,香港也在积极吸纳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这些人才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曾经生活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属于不同的种族,大家都能融入香港,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演绎自己的角色。我相信,多元化和包容性正是香港永葆发展活力和创造力的原因。

  记者:在香港发展的这些年,您是如何从原本的社交圈慢慢“破圈”,融入香港社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现自己已经在香港找到落地生根的感觉?

  梁剑锋在香港发展的这些年,我始终秉持着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积极地去融入香港社会。

  首先,我主动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一方面是多年来粤港两地往来本身就有很多老朋友可以联谊,二来我积极联动我在香港都会大学的校友同学,还通过工作业务拓展我在香港的客户朋友。同时,我又积极参加了各大香港社团,也加入一些有着共同爱好的朋友自发建立的社群,尝试融入新的圈子。我通过这些社交平台,不仅结识了许多新朋友,也扩大了自己的资源网络。

  其次,我尊重并理解香港本土的文化和传统,努力去适应和融入这里的生活方式。我认为,人才来到香港发展,和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存在“观念之争”是多元文化的体现,我们应该相互理解和包容。当然,我本身的母语就是粤语,也是看着TVB长大的80年代广东人,所以对于香港一点都不陌生,甚至对于“狮子山精神”有着亲切的敬意。

  此外,我也会积极参与香港的社会公益活动,尽自己的力量回馈社会。通过这些活动,我不仅加深了对香港社会的了解,也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至于在香港找到了落地生根的感觉,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随着我在香港的时间越来越长,我与这里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我开始更加深入地了解香港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现状,也更加熟悉这里的生活方式。我发现,香港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包容的城市,这里的人们热情友善,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和追求。当我开始在香港找到自己的定位,并为这个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时,我逐渐感受到了落地生根的感觉。

  同时,我认为香港特区政府在帮助来港发展的人才找到归属感方面也做了不少努力。2023年,香港特区政府成立了“人才服务办公室”,除了“抢人才”,还加大力度“留人才”。在香港特别行政区长官2024年施政报告中还特别提出“人才服务办公室”要协助人才留港,包括加强线上平台推广,提供薪酬、税务、教育及签证等各方面资讯,组织线上线下招聘会,还会应人才需要提供相应的协助。具体而言,在就业创业方面,通过香港“人才服务办公室”提供就业资讯与服务,简化创业手续并给予金融支持;税务方面,推出低税率及针对高收入人才的优惠措施,减轻其税务负担;家庭团聚方面,实现一人申请全家受益,让来港发展的人才的子女也可享优质教育;融入社会方面,促进多元文化交融,通过社区支持,助力新港人快速融入香港生活。此外,香港特区政府还为吸引各地人才通过进修计划、优才计划、高才计划来港,提供了全方位的便利措施。这些措施让我们感受到了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也让我们更加有信心在香港发展自己的事业和生活。

  记者:作为一名长期在香港工作的“新港人”,您如何代表香港社会的整体民意,在广东省政协会议上提出符合粤港两地市民利益的诉求?

  梁剑锋粤港澳三地,文化同源,人文相亲,这份深厚的文化纽带是我们合作交流的基石。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形成了一个“1小时生活圈”,交通的便捷性极大地促进了三地市民的互联互通。我们更应珍惜这份难得的机遇,加强合作与交流,互惠互利、共创共融,共同书写三地合作发展的新篇章。

  在政协第十三届广东省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分组讨论时,作为长期在香港工作的“新港人”,我提出符合粤港两地市民共同利益的诉求,着重从减少人才流动障碍、加强航运能力、提升新型服务能力等层面的建议。

  会上,我建议优化香港非永久居民的粤澳来往政策,以促进粤港澳人才的互联互通。我呼吁相关部门能够尽快研究并出台相关政策,放宽“新港人”由粤入澳的限制,为他们提供更加便捷的通关要求。这将有助于形成更为紧密的人才网络与合作机制,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其次,建议强化部署珠江口水路客运航道网络,运用好粤港澳各城市之间的水路客运能力,增加往来交通便利。水路客运作为连接粤港澳各城市的重要方式之一,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通过完善水路客运航道网络,我们可以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便捷度,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快速流通,为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最后,我建议在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新型服务业标准方面加大力度,例如完善跨境电商海外数据及运营服务、制造业的展示或应用数字化服务、配合新质生产力的绿色金融服务。我建议由内地有关部门牵头,香港服务行业全力配合,共同制定出一套符合大湾区实际需求和发展方向的服务业标准体系。这将有助于提升大湾区内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和质量,为制造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支撑,从而巩固提升制造业当家的优势地位。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林子菲

编辑:吴潜之   责任编辑:李婷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