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实验室灯光亮起来了。广东工业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熊晓明带着师生研究设计安全芯片,争分夺秒攻坚集成电路“卡脖子”难题。广东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广工”)是省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基地依托该校集成电路学院建设,将有力支撑广东“强芯工程”实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我们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统筹推进一流学科建设、一流人才培养。”广东工业大学校长邱学青说,将以服务国家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加快科研创新,全力解决关键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集成电路人才培养规模省内最大
近日,广工传来一个好消息:获批设立省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这一基地将从集成电路教学资源、培养模式、招生方式、教学改革、产教融合、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建设,激发改革活力。
集成电路作为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是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
一年多以前,广工集成电路学院成立,以广东省集成电路“卡脖子”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重点建设“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有力支撑广东“强芯工程”实施。如今,该学院已获批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获批国家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同时拥有60多位专职教师、约1500名学生,是广东省集成电路人才培养规模最大的学院。
“成立集成电路学院,让我们的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更为体系化,就像一棵大树般,有根有干有枝有叶。”熊晓明说,针对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这4个细分领域,学院引进培育专门人才,师资力量更为专业,更有利于交叉融合培养集成电路领域复合型人才。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夯实基础科学研究,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才能抢占科技制高点。”熊晓明深有感触,当前集成电路的尺寸微缩已接近突破物理极限,这个赛道走到极限后,必然要有革命性突破,要研究新技术、新材料,才能找到创新发展的出路。
熊晓明介绍,学院已建有“广州国家现代服务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教育部集成电路软硬件一体化工程研究中心”“广东省新一代通讯芯片与射频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基地7个,正围绕软硬件协同设计与EDA、射频与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先进封装、集成纳电子科学、信息安全等多个主要方向推进人才培养和基础研究,培养“中国芯”人才。
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广工集成电路学院学生在企业出题的赛事中屡获佳绩,今年又拿下第四届集成电路EDA设计精英挑战赛全国一等奖。
“集成电路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突破往往不在高校和研究所,而是在龙头企业。”熊晓明曾在知名企业工作25年,深知产教融合对培养集成电路人才的重要性。
入职广工后,他牵头成功创建了本科“2+2”IC班(集成电路设计和电子设计自动化专业班),跨学院、跨专业招生,多专业深度交叉融合培养集成电路人才。IC班采取开放式新型校企培养模式,并打造以广州国家现代服务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为依托的创新创业通道,实践环节占比近40%。
“IC班紧跟产业需求和前沿技术,让学生深入学习理论知识,也丰富了项目实践经历。”IC班第一届毕业生胡湘宏如今已成长为广工集成电路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他说,“IC班产学研融合培育人才的模式让我受益匪浅。”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熊晓明介绍,集成电路学院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已与华为、全志科技、粤芯半导体、工信部电子五所等3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和其中10多家企业共建了联合创新实验室,共同培养集成电路设计、制造、测试、应用等复合型创新人才。
“当前,集成电路领域应用型人才紧缺。”熊晓明说,集成电路的应用场景已发生变化,从电视机、手机等静态使用环境转变成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动态使用环境,这不仅仅是静态到动态的转变,更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芯片设计出来后,如何应用在不同的行业和场景,考验着应用者对行业背景、产品的理解和把握。
为此,广工深入建设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学院,深化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面向产业转型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
“产业学院最大的优势在于培养学生的方向灵活,行业痛点、企业需求在哪方面,我们就培养哪方面的人才。”熊晓明说,将继续扩大集成电路芯片应用班规模,回应行业企业需求。
“建设科技强国,青年应有担当。”参与了高端通用芯片设计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等科研工作后,广工博士研究生陈嘉松说,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拥有广阔的平台,要脚踏实地,把握时代机遇,努力解决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实际问题,为祖国科技事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南方日报记者 马立敏 通讯员 卢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