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云浮罗定合江村织密医疗教育双重“兜底网” 完成152户贫困户退出工作

看病上学不用愁 村里有了保障基金

2020-04-20 06:33 来源:南方网 黄叙浩 黄鸿基

省公安厅先后投入数百万元,改善罗定合江村合江小学的教学条件。南方日报记者 刘力勤 摄

  ■编者按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在广东大地吹响,广东干部群众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全力以赴助力脱贫攻坚。

  从今天起,《南方日报》开设“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栏目,记者深入一线,感受乡村面貌变迁,记录生产生活巨变,呈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广东智慧、广东担当。其中,《南方日报》百名记者奔赴脱贫攻坚最前线,深入广东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相对贫困村蹲点调研采访,推出“百名记者百村蹲点”系列报道。

  云浮罗定加益镇合江村,鸡鸣声打破乡村清晨的宁静。村民盘金明起床,匆匆扎进山里。眼下是肉桂收购旺季,盘金明趁着连日来的晴天,多割一些桂皮,卖个好价钱。

  两年多前,因为舍不得花钱治疗,他差点因右脚病症恶化而截肢。村里的一项医疗救助基金救了盘金明,解决了医疗费难题。经过大半年休养,盘金明又开始进山劳作。

  这是省公安厅驻村扶贫工作组带来的变化。

  “村里15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约三成是因病致贫、返贫;还有不少家庭因孩子较多,且都还在上学,不堪重负。”省公安厅驻合江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组组长黄文学告诉南方日报记者,这是合江村面临的两大“症结”。

  驻村工作组“对症下药”,在乡村设立医疗救助基金、教育助学基金,帮贫困户统一购买商业意外、重疾保险。这剂“良药”医好了盘金明的足疾,合江村脱贫路上医疗、教育两条“腿”齐发力奔跑,改变着这个曾经的省定贫困村。

  医疗▶▷

  “看病大部分开销不用自己掏钱了”

  合江村位于两广交界处,属于革命老区。南方日报记者从云浮罗定市区出发,沿省道352线驾车一个多小时才到村里。这个4000多人居住的村庄,一度是罗定贫困人口最多、扶贫难度最大的省定贫困村。

  “快进来坐,看看今天这批桂皮怎么样!”记者随黄文学走进村民王永中家里,正坐在家门口剥桂皮的王永中赶忙起身热情招手。

  王永中在家换灯泡时摔断了腿。“住院费太贵,我不想继续治疗,只好回到家里敷点草药,听天由命。”病情越拖越重。

  驻村干部一看急了——再不及时治疗,可能出现并发症,危及生命。紧急协调下,王永中被送到加益镇卫生院治疗。

  像王永中这样的心态在村里很普遍——看病难、看病贵,不少村民生病后不愿去医院,小病拖成大病。一旦病情加重,就需要投入更多精力、金钱救治。

  如何织好医疗保障的“兜底网”,几位驻村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很快,省公安厅从扶贫捐助资金中划拨50万元,启动了医疗救助基金。有了这笔钱,村民看病住院,新农合报销大部分费用后,还能获得剩余部分30%的补助。

  贫困村民遭遇意外、重疾怎么办?扶贫工作组与保险公司探索出“以户为单位”的保险新模式,为村里所有贫困户购买“定制化”的商业意外、重疾保险。光是2019年,村里便有41户贫困户获得了超过15万元的赔付。

  “有了这几重保障,村民看病基本不用自己掏钱了。”黄文学告诉南方日报记者。

  看到村里医疗保障资源短缺,工作组联系上加益镇卫生院,由省公安厅拨款100万元解决缺口资金,加快改造门诊综合楼,开设了合江医疗帮扶咨询处。自那之后,镇卫生院也派出医生到村里驻点。

  合江村新的卫生站,就设在村委会办公楼里。如今村民“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镇”,重病才要到省、市一级的医院,看病、治病基本不花钱。加益镇卫生院院长张权介绍,前来就诊的合江村村民“一人一档”,一旦发现急需诊治的病患,会第一时间与村委、工作组沟通救治方案,对患者病情动态跟踪、精准救治。“合江模式”还被省内其他贫困村借鉴。

  经过3个多月疗养,王永中治好了腿伤,出院后还获得保险赔付的一万多元,这让他感到踏实。与2019年合江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4万元相比,这不是一笔小钱。

  “如果需要再做手术、遇到困难,告诉我们。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走出王永中家,黄文学等扶贫干部再三叮嘱。

  教育▶▷

  “家长更愿意送孩子到学校来了”

  贫困户陆艺的房子外观翻新过,但装修依然简陋,两面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的奖状,是一家人最引以为傲的“装饰”。

  陆艺的手因工伤致残,工作难找,一下子没了生活来源。“几个孩子到罗定市里读书,义务教育帮我们省了学费,但一人往返一次就要几十元车费,每月还要几百元生活费。”这笔开销让一家人发愁。

  得到教育助学基金资助,陆艺的孩子可以继续上学,每个月还能申请额外的生活补贴。“以后日子再困难,也要让孩子继续读书。”陆艺说。

  在扶贫工作组看来,医疗保障“兜底网”拦住了因病致贫、返贫的风险,但要帮下一代真正拔除“穷根”,孩子们的教育不可忽视。于是,在医疗救助基金之外,省公安厅再投入50万元,设立了教育助学基金。

  为何如此重视发展教育?黄文学回忆,4年多前刚到村里时,在合江小学食堂看到的一幕触动了他。

  “孩子们的午餐只有一碗白粥,有的孩子吃的是从家里带来的早已冷掉的饭菜,但他们还坚持来上课,当时眼泪差点就流出来了。”在扶贫工作组驻村之前,作为村里唯一一所学校,合江小学的教学楼已投入使用20多年,也没有配套的运动场。

  省公安厅先后投入数百万元,改善合江小学的教学条件。如今,从合江村的主干道经过,就可以看到干净平整的足球场。学生饭堂的白板上写着周一到周五的菜单,荤素搭配、每天不重样。

  “过去有些家长会把孩子送到村外条件更好的学校,还有一些孩子因为贫困失学,合江小学师生不过百多人。现在环境好了,家长更愿意把孩子送来,现在有300多名学生就读。”校长王灿生告诉南方日报记者。

  最近受疫情影响,学校延迟开学,村委会大楼的一间会议室改成了自习室,供家里没有网络的学生上网课使用。没有设备的学生还收到了扶贫工作组捐赠的平板电脑,一个月来一堂课都没落下。

  增收▶▷

  八成村集体收入“输血”保障基金

  小河潺潺穿村而过,肉桂加工厂里机器轰鸣,院子里晒着的肉桂散发出独特香气。

  “今天桂皮多少钱一斤?”

  “6.8元,比昨天涨0.2元,价格还不错。要不要过秤?”

  在村里肉桂加工厂大院,陆续有村民挑着刚收割的桂皮过来询问价格。当天的收购价格让他们满意。

  两笔50万元的帮扶基金花完了怎么办?肉桂加工厂和光伏发电大棚,是医疗保障、教育助学两项基金运转背后的产业支撑。

  在山多地少的合江村,不少家庭种有肉桂树,村里肉桂种植面积约2200亩。扶贫工作组又发动村民种植了约200万株肉桂树,很多村民家里还保留着当时统一发放的肉桂种植教材。几年过去,肉桂树进入收成期。

  引进的肉桂加工厂,是村里的肉桂“中转站”。村民每天送来的“湿皮”在大院里晾晒、压榨后,再统一装箱批发卖给更大型的肉桂出口企业。

  “按照现在的行情,如果卖给中间商,一斤湿皮只能卖到约6元,我们可以给出每斤约6.8元的报价。勤快的村民一天可以采割约200斤,每天收入相差160元。”加工厂管理人之一的王辉几年前在外地务工,听说村里开起了肉桂加工厂,也返乡入伙。

  今年加工厂还准备扩大规模、升级工艺,生产附加值更高的肉桂粉,带动更多村民就业。“改造升级前期要投入50万元左右,资金、机器和场地很快就能到位,通过质检就可以加足马力开工。”王辉说。

  “目前,合江村每年生产和出口桂皮500吨,可以带动村民增收500多万元,为贫困户提供不少于20人的工作岗位。”黄文学表示。

  一河之隔,整齐搭建的塑料大棚内,总投资近千万元的光伏产业已步入正轨。棚顶的光伏板全部上网发电,并网后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超50万元。

  黄文学算了一笔账:从肉桂种植、光伏发电等龙头产业、“造血工程”获得的村集体收入,每年都会有80%充实到医疗救助基金和教育助学基金中,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动态调整充实比例,不断为两项基金注入活水。

  “我们有信心,这两项基金在未来5—10年内都可以继续发挥保障作用。”黄文学说。

  ■合江村脱贫攻坚“成绩单”

  ◎目前已完成全部152户贫困户退出工作;

  ◎成立医疗救助基金、教育助学基金,启动资金各50万元,每年将80%的村集体收入注入充实两项基金;

  ◎投入100万元支持加益镇卫生院升级改造,投入9.5万元为卫生站购置整套基本医疗设备;

  ◎投入10万元帮助相对贫困户购买商业重大疾病和意外伤害保险,去年41户贫困户获赔15万余元;

  ◎到2019年累计投入资金3900多万元,启动各类帮扶项目50多个;

  ◎投资近千万元建成的5个光伏发电站全部并网发电,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超50万元;

  ◎投资180万元建造的肉桂加工厂正式投入使用,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8万元,预计每年生产和出口桂皮500吨,带动村民增收500多万元。

  南方日报记者 黄叙浩 黄鸿基 发自云浮罗定

编辑:陈雨昀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