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打造海上新广东 注入发展“蓝色动力”

广东海洋生产总值连续29年居全国首位

2024-04-13 07:51 来源:南方日报

广东海上风电总装机规模突破千万千瓦大关。图为阳江青洲一海上风电场项目。南方日报记者 石磊 刘倩 摄

广东海上风电总装机规模突破千万千瓦大关。图为阳江青洲一海上风电场项目。南方日报记者 石磊 刘倩 摄

  南海之滨,一座座海洋牧场养殖装备拔“海”而起,充实“蓝色粮仓”;一项项“广东造”海工重器加速挺进“深蓝”,创下多项世界纪录;一个个港口昼夜繁忙,助力全省货运通江达海“链”接全球;一片片红树林筑起“海上长城”,守护漫长海岸线……向海洋要动力、要未来,广东正奏响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乐章。

  向海而生、向海而兴。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强调,要加强陆海统筹、山海互济,强化港产城整体布局,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全面建设海洋强省。

  一年来,广东着力优化海洋经济发展格局,拓展蓝色发展空间,打造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海洋强省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广东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达14%、总量连续29年居全国首位,呈现出蓝色引擎动能澎湃、潮头正劲的态势。

  耕海牧渔▶▷

  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

  “仔鱼生长发育正常,摄食良好,标志着蓝圆鲹人工繁育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4月初,广东水产学会组织专家对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海洋渔业试验基地主持的“蓝圆鲹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进行现场测试。专家们一致认为,广东率先在全国实现蓝圆鲹人工繁育,有望进一步丰富省内现代化海洋牧场适养品种。

  “躬耕”万顷碧波,“放牧”蔚蓝家园。作为全国水产养殖大省,广东全力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将其作为落实粮食安全战略、践行大食物观的重要举措。

  2023年,全省新开工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40个、总投资超120亿元,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近5000个。全省已建成万山海域海洋牧场、遂溪江洪海域海洋牧场、南澳岛海域海洋牧场等15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唱响海洋牧歌,广东探索构建起一条从种业、养殖、装备到精深加工的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全链条。通过实施“粤强种芯”工程,花鲈、金鲳、石斑、军曹鱼等高品质高价值的优良鱼种,不断丰富老百姓餐桌。

  拓展海上牧场,广东还将目光瞄准“水下养殖,水上发电”的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发展模式。

  2023年,广东海上风电产业迎“风”起势——全省风电整机制造年产能约1000台(套),新增海上风电装机规模超200万千瓦、总量突破1000万千瓦。

  乘“风”而上,全国首个风渔融合智能化养殖平台阳江“明渔一号”于去年8月建成投产,11月成功收鱼,标志着风机导管架基础与养殖网箱融合发展模式试验取得成功。

  “在一个海域内,包括海洋牧场、海上风电和旅游等多个产业的立体化发展,实际上也是海洋渔业的‘升级版’,进而带动整个海洋产业和制造业发展。”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海洋强国建设实验室”执行主任向晓梅认为。

  逐梦深蓝▶▷

  粤产海工重器驶向全球

  4月3日,揭阳惠来前詹港区,巨型驳船“黄船030”轮装载着长101米、宽47.5米的深海养殖平台“恒燚一号”,安全出港,驶往湛江东海岛海洋牧场规划海域进行安装使用。

  “‘恒燚一号’设计养殖水体达6万立方米,是目前粤西地区养殖水体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深海养殖平台。”湛江湾实验室项目经理王宏说。

  这不仅是广东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又一突破,更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迈出的重要一步。

  广州南沙,中船龙穴造船基地,巨型的龙门吊巍峨耸立;船坞内,工人们忙碌工作、挥汗如雨,数艘万吨轮船逐渐成型;码头边,即将完工和交付的新船静静停泊,即将驶向世界各地。

  中船龙穴造船基地作为全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彰显着造船业作为广东传统优势产业之一的“硬实力”。在广东,客运船、集装箱船、科考船等多种大型船舶从这里诞生、启航。

  与此同时,广东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正不断创造纪录:全球首艘新一代2000吨级自升自航式一体化风电安装平台“白鹤滩”号、全球首艘具有远程遥控和开阔水域自主航行功能的科考船“珠海云”、广东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成为全省海洋经济蓬勃发展的生动见证。

  面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制约,广东要实现打造海上新广东的目标,亟须抢占“深蓝”高地,向深海挺进、向极地进军,大力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

  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广东高标准推进部省共建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冷泉生态系统、大洋钻探船等一批“国之重器”,国家深海科考中心、极地综合保障基地选址稳步推进,深海极地开发能力大幅提升,不断开辟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守护海洋▶▷

  筑牢蓝色生态安全屏障

  在广东4114.3千米绵长海岸线上,郁郁葱葱的连片红树林守护着堤岸安全。“只此青绿”成为蔚蓝海洋与红褐土地间最动人的颜色。

  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的不断推进,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保护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广东大力实施重点修复工程,突出守护好红树林。

  海岸线整治修复、魅力沙滩打造、滨海湿地修复、海堤生态化及美丽海湾建设等“五大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近年累计整治修复海岸线超过100千米,修复沙滩约22千米,完成海堤生态化长度约37千米。

  “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红树林”,是全国红树林大省广东的使命担当。广东高标准推进深圳“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加快推进江门台山、湛江雷州、湛江徐闻、惠州惠东4个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创建。截至2023年底,全省完成营造红树林2778公顷,已修复现有红树林2093.87公顷。

  在保护修复红树林的同时,广东还充分发挥红树林经济效益,红树林摇身一变“金树林”。

  在湛江试点探索的“桑基鱼塘”种养耦合,既保护了红树林生态,养殖户还能通过水产品养殖实现增收。该试点做法在湛江通明海、雷州东海岸、江门镇海湾、惠州考州洋等地推广,因地制宜打造红树林种植与蚝、蚶、蛤、鱼、虾、蟹等水产品养殖耦合系统。

  严格海岸线管控,强化海域海岛精细化管理,也是广东加强海洋生态保护的重要一环。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2023年,汕头南澳岛等7个海岛入选国家级“和美海岛”,成为广东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的实践和缩影,在“生态美、生活美、生产美”中谱写人岛和谐和美新图景。

  一线案例

  全国首个挂牌出让无居民海岛成国家级“和美海岛”

  在珠海市万山群岛西北部,有座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的无居民海岛。岛上生机盎然,白鹭、牛背鹭、海鸥等多种鸟类悠闲漫步、自由飞舞,与碧海蓝天相映成趣……这便是三角岛。

  然而,6年前的三角岛,却是另一副模样:除了南侧山体有一些植被,其他地方基本是开山采石留下的痕迹,坑坑洼洼、边坡裸露,乱石堆满了海岸旁,岸线侵蚀严重……

  作为全国首个挂牌出让的无居民海岛,2018年以来,三角岛探索以生态修复为引领,以“公益+旅游”模式进行保护性开发的创新路径。2023年,三角岛成功入选国家级“和美海岛”,成为广东7个“和美海岛”中唯一的无居民海岛。

  荒芜小岛变身“和美海岛”的背后,不仅是一场历时6年的海岛生态“修复术”,也是无居民海岛保护利用新路径的探索。

  如今,踏上三角岛,一栋4层高的白色浪花形建筑格外醒目,这便是岛上新建成的海岛监视监测中心。

  目前,三角岛已初步构建了由视频监控点、气象监测点、土壤监测点、环境感知点、水质监测点和客流量统计监测点组成的海岛生态监视监测网络,对海岛资源环境、安全状况、用岛活动等进行常态化监视监测。2023年布设完成的无人机智能基站,让三角岛的常态化监视监测多了一双“千里眼”。

  “通过对实时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反馈,我们可以及时掌握海岛资源环境现状及变化,提高海岛生态恢复跟踪和安全管理效率,为全省无居民海岛监视监测一张图建设提供宝贵经验。”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据省自然资源厅统计,广东已梳理全省1906个无居民海岛的现状情况,建立地名信息数据库,全面掌握广东岛情;持续开展6个已取得无居民海岛使用权、合法开发利用的无居民海岛和7个领海基点海岛的现状调查和监管,建立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档案;依托广东省海洋大数据中心,推进无居民海岛监管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实现全省海岛保护和开发利用数据的标准化管理。

  省自然资源厅表示,下一步,将锚定海洋资源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目标,进一步加强海域海岛监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海域海岛动态监管能力和水平,为服务支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南方日报记者 陈薇 通讯员 郭婉华

编辑:黎洁婵   责任编辑:廖智晟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