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交错、溪流纵横,古时曾以“万川”作县名;文风鼎盛、山清水秀,今日有“客家香格里拉”之称。它,就是大埔县。
大埔位于广东东北部、韩江中上游,东和北紧靠福建的漳州市平和县和龙岩市永定区,西依梅州市梅县区、梅江区,南邻梅州市丰顺县和潮州市潮安区。全县区域总面积2467平方千米。其中,山地面积298万亩,耕地24.759万亩,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
图为大埔城区。张俊藩 供图
山区县,一定是“落后县”吗?不可否认,先天的区位劣势是发展经济的一大短板。若干群“抱膝悠然吟”,顺其自然、安于现状,则难以“把短板变成潜力板”,遑论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反之,若干群“不畏浮云遮望眼”,积极应变、主动求变,亦会实现“偏远地区不偏远,落后地区不落后”的“逆袭”。而大埔,正是后者。
回顾过去,崇文重教的大埔县,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孕育了众多名人贤士,文化之乡声名在外;把握现在,迈向新征程的大埔县,正以最大的热情和干劲,坚持思想破冰、改革破题、发展破局,努力推动自身在振兴发展中“大步”向前!
一、思想破冰
有人说,一个人最根本的进步是思想上的进步,最致命的危险是思想上的落后。隐于群山的大埔,或许正面临这样的困扰——
综观大埔全境,海拔500米以上的中低山约占10%,海拔100—500米之间的高中丘约占80%,海拔100米以下的低丘、小盆地约占10%。“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边远山区现状,在潜移默化中形塑着部分党员干部的“山区思维”。
近年来一些发展事例也验证了这一论断。比如,作为“中国青花瓷之乡”的大埔,大埔陶瓷和潮州陶瓷、福建德化陶瓷的发展曾同步,但如今大埔陶瓷产业的年产值已跌到10亿元左右,而潮州和德化陶瓷在实现500亿产值基础上,已吹响了冲锋千亿产值的号角。再比如,拥有高品质矿泉水资源的大埔,发展“水经济”的步伐却缓慢。凡此种种,除企业的自身原因外,或许与党政部门的观念也有一定关联。
要想“走得远”,就要“看得远”。要想“看得远”,就要跳出大埔看大埔。跳出大埔看大埔,其面临发展历史欠账多、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的实际情况;跳出大埔看大埔,其同样面临“百千万工程”、融湾入海等重大政策利好。现在的大埔挑战与机遇并存,正处于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关键阶段。唯有坚决破除“山区县”的封闭僵化思维、“等靠要”的观望依赖思维、“短平快”的急功近利思维、“穷自满”的消极躺平思维,坚决克服自身惯性惰性、打破旧有思维模式,形成“不换思想就换人、不转作风就转岗、不敢负责就问责”的工作态势,才能以思想破冰引领大埔“破圈”。
加快交通基础建设,大埔抢抓融湾入海发展机遇,推动苏区振兴。袁群华 供图
“破”,是为了更好地“立”。打破思想瓶颈、摆脱路径依赖后,大埔的党员干部当及时树立“湾区思维”,坚定不移狠抓发展第一要务,从“过日子思维”转向“发展思维”,从“投入思维”转向“产出思维”,勇于告别过去、敢于自我扬弃,抓住发力点、打造新亮点、形成增长点。比如,在面对互联网工具迭代出新、面对消费变革等趋势下,大埔当重视发展网络经济,鼓励用好直播带货等新业态,助力大山深处的好物畅销到大都市、卖出一个好价钱。
古人有云:“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顺应时代大势、紧跟发展大局,树立创新思维、强化市场意识,相信勇破思想坚冰的大埔,定能闯出高质量发展新路!
二、改革破题
“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困于深山的大埔,更需要用足用好改革这关键一招。
细数近年来大埔的改革“大动作”——
在“百千万工程”方面,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换机制,充分运用生态资源产权交易和生态补偿机制,形成交易指标,壮大镇村经济,切实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大力倡导多方集资和“补改投”建设思路,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改革为契机,带动形成差异化设计、一次性投资、低成本维护、长周期运行新模式,一举打破农村重建设、轻管理的困局……
工业园区,工人们在生产线上忙碌。罗文燕 摄
在“融湾入海”方面,运用“国资+强村公司”“反向飞地”等模式,大胆突破行政区域局限,探索跨界资源整合路径;深入推进“极简审批”改革,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联审联批时间压缩至11天,全面推行“一网通办”,与广州等地签订“跨域通办”协议,企业群众办事更加高效便捷……
不难发现,大埔的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良好局面,这为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向好提供了重要动力。县域发展、城镇提能、乡村振兴等各项工作顺利实现“一年开局起步”,大埔现在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大埔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袁群华 供图
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相较经济高质量发展所对应的客观条件,比如经过扩容提质的工业园区、高效务实的政府运行机制等,还存在一定差距,亟须以更大魄力深化改革。正如大埔县委书记黄增国所说:“大埔经过多年发展,‘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啃”哪些、如何“啃”,是摆在大埔党员干部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聚焦“三块地”改革靶向发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综观各地实践,有的县域探索实行“一条龙”全托管、“菜单式”半托管服务套餐模式,有的县域引入社会资本开展合作运营,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丰收”。大埔当全力抓好三河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省级试点工作,创新撂荒土地整合模式,打造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示范带,以点带面、以面带全,更好实现土地“连连看”,农民“年年赚”。
聚力打造产业园区改革发展新天地。产业园区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受政策、用地、用林等因素限制,广州(海珠)产业转移工业园扩容提质难度大,县新型陶瓷产业园用地受限、开发难度大、建设成本高,目前全县工业园区可利用的“标准地”仅有196亩,园区承载力仍然不足。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的,大埔不妨借鉴各地的成功经验,积极在整合优化、完善退出机制、加快标准化建设等方面发力,以园区之“进”支撑经济发展之“稳”。
深化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改革。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大埔要在政务导向方面,坚定为人民服务理念,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有为政府建设,树立流程简便、材料精简、标准公开、时限缩短、渠道自选和同等受理的政务服务导向;要在政务环境方面,以数字化、智慧化改革牵引,全面提升政府审批效率、公共服务效率,实现企业群众办事时间更短、跑动更少、成本更低,跑出“大埔效率”加速度。
三、发展破局
于发展中破局,于逆势中起势,是近年来大埔的真实写照。而欲知如何“破局”,得先明“困局”何在。
宏观看,县域带动不强、圩镇建设不善、农村发展不快等客观困难,制约着大埔经济社会的发展。微观讲,实体经济是发展经济的着力点,但当前大埔的实体经济依然薄弱。这突出表现在:龙头企业少、规模小,2023年全县规上工业企业仅新增4家,且有2家下规;大埔电厂一家独大的局面仍未改变,先进材料、先进制造业、新能源等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县域经济的拉动力有限等。
大埔逐步完善交通基础建设,推进全域旅游。何森垚 摄
知不足而后进,补短板而争先。从年初就拼力度、拼速度、拼进度的大埔,同样可以用“拼”的精神实现大步向前——
发展破局,要思考如何用好支持政策“礼包”。“融湾入海”、“百千万工程”、驻镇帮镇扶村……每一项政策都给大埔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正所谓“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大埔要做到精准把握政策,逐条分析、逐条解读,积极制定相应的配套机制和举措,主动谋划政策落实的途径和载体,及时向上沟通汇报,确保政策接得住、落地快、见效早。比如,关于“融湾入海”,继国家部委印发《梅州方案》、广东出台《若干措施》、梅州制定《实施方案》后,大埔应在分析这些文件的基础上,找准发力点、瞄准关键处,争取到更多的上级支持。
大埔县百侯名镇是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景区内有120多座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何森垚 摄
发展破局,要思考如何挺起实体经济“脊梁”。坦白讲,大埔不缺自然资源。比如,全县已探明各类制瓷资源量约4.37亿吨,远超周边的陶瓷产区。在明确“围绕先进材料、先进制造业、新能源三大产业集群,持续抓好实体产业项目”的发展定位后,要聚焦多筑巢、广引凤,拼服务比效率、激活力,吸引更多的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要在科学规划产业园区、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人才创业就业等方面持续发力,做强支柱产业、做大新兴产业。
发展破局,要思考如何做好文旅融合“文章”。“最美中国旅游县”“新时代·中国最佳生态康养旅游名县”“中国蜜柚之乡”……摘得一系列“国字头”招牌的大埔可谓“宝藏县域”。在文旅“卷上天”的当下,大埔更要做好规划、完善服务,积极发展客家文化游、红色经典游、生态康养游、乡村休闲游、农业体验游等新业态,讲好“红绿古”三色故事,做到“以艺活村,以景旺村,以宿带村”,构建文旅融合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以山之名,带动齐飞;逾山越海,功不唐捐。在全县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县委书记黄增国动员全县上下“实干实干再实干、奋斗奋斗再奋斗,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勇敢前行”。我们有理由相信,正在爬坡越坎、奋力突围的大埔,必将继续在新的征程中乘风破浪、扶摇直上!
【文字】孙文静 陈泽铭
【执行】张盛良 唐林珍
【策划】陈戈 丁建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