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有3000多个物业,有些租期到了,甚至都忘了续约收租。”古镇镇海洲村党委副书记袁锦明坦言,作为中山的“亿元村”,海洲村曾存在着集体账簿难管的问题。
2023年,中山在全市推广农村集体三资和财务监管一体化平台(下称“三资平台”),以数据赋能盘清乡村的资金、资产、资源。短短一年多,“三资平台”盘活资产金额超18亿元。
这是中山以数字赋能乡村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小切口。
随着“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中山城乡均衡发展迎来新局面,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高质量融合发展跨出了一大步:2023年,中山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42,连续十年保持全省最小;中山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腾挪出3.4万亩产业空间;新的产业空间为现代化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去年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53.2%,先进制造业投资增长55.7%……从村集体资产的盘活、新型城镇化的探索,再到全市新型工业化的探路,一个个数据深入递进,正是中山推动“百千万工程”建设的生动注脚。
盘活乡村“丰厚资源”▶▷
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42
“得知市里推广‘三资平台’,我们立即申请试点使用。”中山市古镇镇副镇长梁植华说。
“这相当于给村里请了一位‘线上掌柜’,让村干部从‘账簿海洋’中解脱出来。”袁锦明说,现在只要登录系统,就能看到物业有没有出租,收了多少租金。
不仅如此,“三资平台”还帮助乡村重新盘活了不少被遗忘的物业。在古镇镇曹三村曾有一块40亩的闲置空地,挂上“三资平台”后,成功引来独立储能电站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可达1.5亿元。“乡村也能找到优质投资商了!”曹三村党委书记、村主任张炳辉说。
截至今年2月,中山通过“三资平台”清理汇集三资数据已超8亿条,核实资产资源近11万宗,盘活资产金额超18亿元。
一直以来,中山实行“市直管镇”行政体制,是广东城乡发展最均衡的城市之一。近年来,中山积极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为农村劳动者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提供机遇。古镇镇也由此发展成为“中国灯饰之都”,镇内12个行政村集体收入都超千万元。2023年,古镇镇村集体资产总额增至近117亿元。
国家统计局中山调查队数据显示,2023年中山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42,自2014年广东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改革开展以来,连续10年保持全省最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也连续多年高于城镇居民。
改造升级传统制造业▶▷
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53.2%
走进广东伊莱特电器有限公司的智能家电制造基地,一台由上百个零件组成的电饭煲,装配成型最快用时不过17秒。“在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上投入超千万元,不仅让内部决策更准确,也让海外客户透过数据看见企业的制造能力。”伊莱特总经理李成武说。
在中荣印刷智能工厂的“调度中枢”——智能仓储立体库,每天有超2000款产品交付、8000次半成品周转,3万种新旧材料吞吐……这里完全实现了无人仓储、自动调度、自动运输。
这些生产场景,不仅是传统产业的变革,也是对中山传统制造业的一次全景式的改造升级。
用科技改造现有生产力,早在2022年,中山就出台《中山市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投入50亿元支持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今年初,中山再推出《中山市2024年新春暖企促消费十八条》,提出引导金融支持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企业发力、政府支持,一些变化实实在在地体现在“数据单”上:2023年,中山工业投资同比增长47.3%,位列全省第二。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53.2%,先进制造业投资增长55.7%,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53.4%。
当前,中山成功推动2773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累计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率已达56%,在珠三角城市中排名第二。今年起,中山每年还将计划推动不少于600家企业开展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探路新型工业化▶▷
腾出超3.4万亩产城新空间
走进中山北部工业用地开发强度高达85%的南头镇,沿江扎根30余年的广利罐头厂迎来了新生。乘着中山对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下称“工改”)的东风,罐头厂废置生产车间改成了咖啡厅、餐饮美食汇,仓库变身为文创办公区,卸货区成为酒吧、民宿,包装区则变成运动场,整个老厂房摇身一变,成为占地66.96亩的大型文旅片区。
来到中山沙溪镇,一座超8万平方米的思诺得智能制造工业园在今年3月正式落成。“‘工改’后,在这块原先年产值不足8000万元的低效工业地块上,将实现年产值10亿元的突破。”思诺得公司董事长卢海洋面对新旧厂房的巨大变化,内心颇有感触。
在探路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土地成为制约中山产城发展的一大瓶颈。在中山33.7万亩的工业用地上,早期开发的单层锌铁棚厂房超过11万亩,其中不少存在用地手续不全等历史遗留问题。对于希望开展智能化转型的企业而言,难以在租用的厂棚中投资过多,而购置用地打造“黑灯工厂”,却囿于中山的土地开发强度过高,难以寻得合适的土地。
盘活锌铁棚厂房,腾挪出工业用地,成为中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2022年1月,中山吹响了数十万亩低效工业用地升级改造的号角:鼓励引导镇街大胆探索不同的“工改”模式,同时出台了“商住改工”等78项涵盖综合政策、土地整备、空间规划、财税金融、执法管控等的“工改”政策,支持镇街破解土地难题……
近两年来,中山超过3.4万亩低效工业用地得到整备,大批用地手续得到完善,老旧锌铁棚蝶变为现代化厂区,为全市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高质量的空间支撑。
随着“空间”打开,一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种子撒在了中山的土壤上:今年第一季度,一批涉及新材料、5G集成半导体、新一代光通信等先进制造业重点项目集中动工,总投资额564.4亿元。
南方日报记者 曾艳春 苏芷妍 廖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