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国际传播力提升路径

2023-05-09 19:29 来源:南方传媒研究 陈伟军

  【摘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是我国提升文化软实力、占领传播制高点、增强国际话语权的必由之路。在历史和现实的时空坐标上,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方位反映中华民族的历史经验和现实风貌,既着眼于宏观层面的整体性、大主题,也注重微观层面的丰富性、差异性。要提升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国际传播力,须加强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增大国际传播内容的有效供给、拓宽国际传播渠道、研究国外受众心理、重视国际传播效果评估。

  【关键词】中国话语 中国叙事 国际传播力 国际话语权

  话语和叙事体系是实践的产物,是对实践的思考与诠释,表现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包含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基因密码,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话语阐释和形象讲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这些重要论述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任何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都离不开话语和叙事体系。经济全球化时代开启以来,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谁的话语和叙事体系能释放出更强的吸引力、影响力,谁的国际话语权就越能得到提升,谁就能在世界多极竞争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在国际舆论斗争、话语权博弈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我们必须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本文围绕如何全方位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探讨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国际传播力提升路径。

  一、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历史传承

  话语是人与人在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中从事交流的具体言语行为,是思想和文化的表征方式和具体形态。而叙事最简单、通俗的意义,即“讲故事”。

  叙事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文学、影视、新闻乃至历史等都在叙事,这些叙事帮助我们把握、理解现实与过去。美国学者迈克尔·托马塞洛指出,所有文化里的所有人都爱说故事,人与人之间通过分享信息、情感与态度,扩展我们与别人的共同基础,也可以增加我们的沟通机会,提高我们被社会接受的机会。可以说,话语和叙事是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它们使文化变得更具体、更容易传播,也更易于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作为社会性存在的人类认识个体、社会和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话语和叙事展现了人类的生存状态,并随着历史和现实变迁而演化,在生产生活、社会互动、群体沟通与文化碰撞中形成愈发复杂的体系。话语和叙事体系折射出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精神,是特定的社会实践、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结晶。要理解中国,离不开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和现实选择、中国人民的实践与生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永不枯竭的源头。在人类历史上,古代中国的话语和叙事体系熠熠生辉,锻造了辉煌的传统文明与现代根基。被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称为“轴心时代”(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的历史时期,在古代中国、希腊、印度、伊朗等地,人类文明集中出现重大突破。中国的孔子、老子与诸子百家的杰出人物,跟轴心时代其他国家的巨人一样,以各自的话语和叙事体系向新的精神世界飞跃,他们分别提出了人类生存、发展最为根本的问题,确立了崇高的目标,“产生了我们至今思考的基本范畴”。中国历史上那些繁盛的王朝,与其话语和叙事体系的聚合力是密不可分的,基于话语和叙事体系的文化成为兴隆国运、强大国力的精神支柱。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以自己独特的话语和叙事智慧创造了富有永恒魅力的传统思想文化世界,并使之成为炎黄子孙世代相传的文化记忆。这样的话语和叙事纽带,持续强化着中华民族勤劳奋进、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塑造了中国人的集体心理、社会意识和文化认同。多向多元发展的中国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传承与借鉴中国古代话语和叙事,是激活中华传统文化基因的一种有效手段。

  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具有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显示了人类思想智慧的创造性和多元性。中国古代的话语和叙事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展示其意涵,成为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宝贵精神资源。诸如崇尚仁义、讲究礼仪、注重诚信、厚德载物、刚健自强、经世务实、和而不同、和谐共生、天人合一、协和万邦等话语和叙事,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生存智慧、精神追求和文化理想。“随着西方的衰落,其价值理念、体制机制、程序安排的国际影响也将随之丧失主导地位。其他国家对西方规范、方法和机制的接受程度也会随之降低,因为西方世界已经无法享有此前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影响力与优势。”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梳理、总结中华民族的话语和叙事资源,在中西方文化对话中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这是我们提升软实力、占领传播制高点、增强国际话语权的必由之路。

  二、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现实内涵

  就其现实内涵而言,当代中国的话语和叙事体系包罗万象,其基本意义植根于人民至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话语及其实践。在历史和现实的时空坐标上,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兼具宏大与精妙,全方位反映中华民族的历史经验和现实风貌,既着眼于宏观层面的整体性、大主题,也注重微观层面的丰富性、差异性。

  从宏观层面来看,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以一些共同的主题为基础,是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的形象阐发,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进取、踔厉奋发的生动再现。共同主题还会体现出相通的旨归与本质,这就是核心主题。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核心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这一核心主题凝聚起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热切期盼,是中国人民整体利益的集中体现。这一核心主题之下还有一系列的共同主题,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立足于当代热土,描绘时代波澜壮阔的画卷,从各个维度书写亿万同胞求真务实、干事创业、多姿多彩的生活。

  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重点在于讲述各族人民共同的心声、共享的故事,形成对中国人民文化身份的展示。文化感召力的发挥,其中一个重要元素是讲故事。“讲故事凸显语言如何采用具体的、有组织的形式”,促进不同时空中的人们相互了解、沟通,强化话语和叙事的渗透力。共同主题整合了亿万人民的经验和故事,寄托着他们对于未来的美好憧憬,使每个具体的人都能从中获得前进动力。

  共同主题是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内在灵魂,它意味着对相关领域进行诠释和述说的内在逻辑框架与价值指向。话语和叙事要素组合交织成一个有机系统,关键取决于共同主题的统摄作用。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式现代化提炼为话语和叙事,我们必须深刻悟透这些伟大主题:“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上述主题相互关联,是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整体性表达的根本依托,有助于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国际文化与民族文化、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熔铸在一起,既显示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又能与全世界的话语和叙事进行开放性对话,重新凝聚全世界对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的共识。

  要不断提升国际话语权,我们必须提高站位、把握大势,深入理解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主题呈现存在的共性,“主动宣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我们要围绕共同主题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讲好中国故事,精心提炼中国形象的精神标识,用中国式的话语和叙事丰富全世界的认知,努力消解西方文化霸权。

  从微观层面来看,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尊重个性和差异,彰显各族人民的拼搏进取和实践创新。中国生活、中国心灵赋予话语和叙事以无比的丰富性,我们要用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解析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历程、显著特色和成功经验,描绘中国人民为创造更加美好生活而辛勤耕耘的动人风采。一切话语和叙事都源于生活实践,这就要求我们“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新时代中国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话语和叙事提供了最丰富的题材库,从中选取最能代表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的题材进行思考和表现,必定能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品佳作。

  话语和叙事中微观策略的运用,意味着细致的认知分析和精妙的表达模式。精神高度、文化内涵离不开高屋建瓴的宏观审视,但也需要“小而美、细而暖”的案例和事实支撑。“讲故事实际上是一种很特别的报道形式”,需要话语和叙事主体注视日常社会情境,从简单中发现美好,从质朴中发现崇高,从重复中发现新意,从而以具象化手段表现中国人民蓬勃向上的风貌、神韵。

  当代中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各个领域取得的新成就、新变化不可胜数。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居住环境、就业选择、收入来源、交通条件、社会交往和活动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民生满意度整体提升,公众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一滴水中看大海,一粒沙中见世界”,平凡中蕴含伟大,深深扎根于人民实践的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将亿万民众的“微故事”讲好,便能汇聚为最铿锵的时代强音。特别是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时代新人,他们走在社会发展前沿,有着与以往历史时期人们不同的新鲜经验,其典型事迹无疑是展示国家形象的一面镜子,“小我”与“大我”互动共生、交相辉映,生发出浓郁的家国情怀与民族凝聚力。

  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发掘什么样的内容,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都要立足于我国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形象地阐发中华文化精神,充分激活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精神力量,使思想性与感染力、民族性与国际性融为一体,将厚植于中华沃土的感人故事传向世界。

  三、提升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国际传播力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古老的华夏大地发生了空前巨大的变化,“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显著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取得很大成就,立体式、多主体的大外宣格局初步成形。但是也要看到,国际舆论场上的对话与较量越来越复杂,我们“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的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国际传播影响力,我们必须继续在话语表达和叙事策略方面下功夫,积极构建融合民族性与世界性、传统性与现代性、学术性与大众性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不断增强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华文化感召力。要提升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国际传播力,须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推进。

  第一,加强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更多具备国际视野、擅长跨文化传播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我国的外事及翻译工作者、主流媒体及其采编人员、跨国公司外派人员、社会组织、学术机构和留学生等,都是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对外传播的主体。政府要发挥统筹、协调和引导功能,从广义上打造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将实践培养与理论学习紧密结合,使他们具备优异的政治文化素养和强大话语能力。

  要发挥多元化国际传播主体各自的优势,使外事活动、新闻传播、人文交流、知识分享与日常社交形成协同效应,增强中国话语和叙事的说服力。在网络时代,传统意义上的国际传播分工已经打破了,多主体参与的开放型模式才能提升对外传播能力。中国话语和叙事要能够“引爆”舆论场,必须让更多的人才投入国际传播事业,同时要善于“借力用力”,加强与国际主流媒体、国外网络“大V”合作,做到借力传声、借嘴说话,更贴近海外受众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实现中国话语和叙事对外传播效应的最大化。

  第二,增大国际传播内容的有效供给,充分发掘各种话语和叙事资源。“内容为王”在国际传播中的实质不会改变,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就是要在准确把握当前的国情、世情和民情的基础上,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理论创新、话语创新和叙事创新,探索建设一个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和叙事体系。

  数字技术赋能话语和叙事创新,为内容生产提供更丰富的载体和形式。要通过高新技术激发文化创意,实现数字文化产业的形式变革和内容创造,推动文化产品“走出去”。短视频、H5作品、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文学、云展览等,都能够成为中国话语和叙事对外传播的载体。我们要优化文化产品资源配置,利用优质的内容供给,打破西方对全球的话语霸权。

  第三,拓宽国际传播渠道,打造吸引力和影响力更强的对外传播平台。近年来,我国的国际传播渠道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外宣媒体集群和旗舰媒体建设稳步推进,中国媒体海外落地的有效覆盖率逐渐增大,内容产品在海外落地的质量有所提高,我国主办的外语版本频道或网站的受众群体不断扩展。除了传统的多语种对外传播渠道,我们对Facebook、Twitter和YouTube等海外社交平台也越来越重视,特别是以新华社、人民日报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代表的国家级媒体,充分利用海外社交平台和自媒体的作用,直接对国外受众进行传播,与某些西方媒体的偏见进行交锋,面向全球传播中国声音。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由于西方长期掌握着‘文化霸权’、进行宣传鼓动,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存在太多被扭曲的解释、被屏蔽的真相、被颠倒的事实”。国际舆论的走向常常被西方强势媒体所操纵,对中国的一些报道貌似客观公正,实则充满意识形态偏见。例如,法国知名作家、《维吾尔假新闻的终结》一书的作者维瓦斯曾表示,西方国家炮制的涉疆谎言十分荒谬,他因介绍新疆的真实情况而遭到西方各类媒体指责。为了让国外民众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我们要加快全媒体全球传播体系建设,使自主平台和多矩阵、多终端发布成为国际传播主渠道,形成中国话语和叙事对外传播的合力,真正实现“联接中外、沟通世界”,为中国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第四,研究国外受众心理,改进话语和叙事方式。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存在诸多差异,我们要分别对不同国家受众的思维习惯和接受心理进行深入研究,了解他们对中国的信息需求,增强中国话语和叙事对外传播的针对性,运用数字技术将融合型的内容产品通过多渠道精准传播,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扩大海外有效用户。

  精准的分众化国际传播,就是要把握不同国家文化精神的内涵,积极适应国外受众心理,找到与中华文化的共同点,运用国际化的话语和叙事策略,摒弃生硬的宣传和政治语态,不断推出形式新颖、内容鲜活的融媒体精品,用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的方式推进好感传播,以文明互鉴促进民心相通。

  第五,重视国际传播效果评估,适时调整、优化话语方式和叙事策略。任何信息实践活动,都应该追求传播效力,以达到其传播目标。让中国话语和叙事更好地为海外受众与国际社会所认同,有赖于更精准有效的文化濡染和传播效果。鉴于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各国对中国话语和叙事的认知心理、价值立场必然存在差异,我们需要借助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工具,分析全球的涉华舆情、话语博弈,同时相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置措施,促进国外受众更全面、更真实地了解和认知中国。

  在国际传播效果监测方面,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工具为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智能化信息采集、处理手段有助于对话语与叙事传播这样异常复杂行为的跟踪、评估,使我们动态掌握不同国别、不同层次的社会大众对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认知、接受情况,进而采用“一国一策”传播好中国形象。

  总之,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大力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抢占全球话语高地,更加响亮地发出中国声音,更加鲜明地呈现中国思想,更加广泛深入地把中国价值观贯穿于对外交流和传播的各个方面,使中国故事成为国外受众感兴趣的话题。

  (参考文献略)

  (作者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卢绍聪   责任编辑:林涛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