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近期对癌症防治提出新的目标,到2022年,中国总体癌症的5年生存率比2015年提高3%。官方数字显示,2015年中国所有类型癌症的5年生存率为40.5%,较发达国家落后不少。
到2022年癌症防治体系进一步完善
9月23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医保局等10部门共同发布了《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实施方案(2019-2022年)》(下简称《方案》)。
《方案》提出目标,到2022年,癌症防治体系进一步完善,危险因素综合防控取得阶段性进展,癌症筛查、早诊早治和规范诊疗水平显著提升,癌症发病率、死亡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比2015年提高3个百分点,患者疾病负担得到有效控制。
此前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也要求,到2022年和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分别不低于43.3%和46.6%。
据最新发布的全国最新癌症报告,2015年全国新发恶性肿瘤病例数约为392.9万例,其中男性约为215.1万例,女性约为177.8万例,平均每分钟有7.5个人被确诊为癌症,恶性肿瘤的5年相对生存率约为40.5%。
某些肿瘤的五年生存率已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如食管癌,美国同期仅为20%,按发病人数计算,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淋巴瘤占到所有儿童肿瘤的66.2%,我国儿童恶性肿瘤的整体五年生存率为72%左右,略低于美国的78%。其中白血病70.5%、中枢神经肿瘤69.9%,接近美国74%和72%的水平。
将推动肿瘤分级诊疗体系的落地
不过,美国在2012年的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就已达到70%。
中国的肿瘤防治之所以还存在很大差距,一个原因是我国癌谱和发达国家癌谱存在差异,我国预后较差的消化系统肿瘤如肝瘤胃癌和食管癌等高发,而欧美发达国家则是以甲状腺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等预后较好的肿瘤高发。
此外,在中国预后较好的肿瘤如乳腺癌(82.0%)、甲状腺癌(84.3%)和前列腺癌(66.4%)的5年生存率仍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存在差距(90.9%、98%和99.5%)。
出现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临床就诊早期病例少、早诊率低以及晚期病例临床诊治不规范。因此,业界专家认为,我国应在扩大相关肿瘤的筛查及早诊早治覆盖面、肿瘤临床诊治规范化和同质化推广应用两方面共同发力,降低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肿瘤专业质控中心主任、国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此前在国家卫健委记者会上介绍,为了继续提升中国的癌症5年生存率,国家癌症中心和国家肿瘤质控中心将推动肿瘤分级诊疗体系的落地,推广肿瘤治疗新技术的应用和加速新药研发进程,不断提高各级医疗机构的肿瘤诊疗水平。
一级预防 推广癌症防治核心知识、促进疫苗接种等
《方案》提出采用多种行动实现癌症防治目标,涵盖危险因素控制行动、癌症防治能力提升行动、早诊早治推广行动等多个行动。
危险因素控制行动即降低公众患癌症的风险,包括推广癌症防治核心知识、促进疫苗接种、推进环境健康风险管理、推进职业场所防癌抗癌工作等。
《方案》明确,将癌症防治知识作为学校、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养老机构等重要健康教育内容,到2022年,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70%以上。
在烟草控制上,《方案》明确,积极推进无烟环境建设,努力通过强化卷烟包装标识的健康危害警示效果、价格调节、限制烟草广告等手段减少烟草消费。
值得注意的是,《方案》提出,加快国产HPV疫苗审评审批流程,提高HPV疫苗可及性。通过价格谈判、集中采购等方式,推动HPV疫苗供应企业合理制定价格,探索多种渠道保障贫困地区适龄人群接种。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癌症早诊早治办公室主任陈万青此前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对于癌症防治,病因预防更为重要。
陈万青表示,根据最新的研究,如果成功防控23种致癌危险因素,中国可以减少45.2%的癌症死亡。来自健康教育促进中心的癌症科普宣传资料称,吸烟者在40岁时戒烟,可以至少挽回9年寿命。
二级预防 在试点地区开展食管癌、胃癌的机会性筛查
近10多年来,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每年保持约3.9%的增幅,死亡率每年保持2.5%的增幅。
这与全球普遍趋势相反。“全球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率近10年来呈缓慢下降趋势。美国近年来恶性肿瘤的死亡率下降趋势明显,每年平均下降约1.5%。”1月23日,《中华肿瘤杂志》发布的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报告指出。
《方案》提出,将制定重点癌症早诊早治指南,并加快推进癌症早期筛查和早诊早治。到2022年,高发地区重点癌种早诊率达到55%以上,农村适龄妇女“两癌”筛查县区覆盖率达到80%以上。
癌症的“早诊早治”有何意义?在去年11月举行的中国肺癌防治联盟和亚太肺结节诊治高级学习班上,中国肺癌防治联盟主席白春学教授曾以肺癌为例说明。
据他介绍,作为“杀伤力”最强的癌症,肺癌5年生存只有15.6%,许多人一经确诊就已是晚期。“但事实上,如果能在早期发现并及时手术,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
对此,《方案》明确,对发病率高、筛查手段和技术方案比较成熟的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宫颈癌、乳腺癌、肺癌等重点癌症,组织制定统一规范的筛查和早诊早治技术指南,在全国推广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方案》提出,各地针对本地区高发、早期治疗成本效益好、筛查手段简便易行的癌症,逐步扩大筛查和早诊早治覆盖范围。支持县级医院建设“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中心”,在试点地区开展食管癌、胃癌的机会性筛查。
此外,《方案》还提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提供癌症风险评估服务,使居民知晓自身患癌风险。引导高危人群定期接受防癌体检,加强疑似病例的随访管理,针对早期癌症或癌前病变进行早期干预。
在“早治”方面,《方案》明确,加强筛查后续诊疗的连续性,将筛查出的癌症患者及时转介到相关医疗机构,提高筛查和早诊早治效果。
三级预防 较短时间内提高资源不足地区整体癌症防治能力
作为癌症“早诊早治”的基础,充足、专业的医疗机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方案》提出,推动高水平癌症防治机构均衡布局、强化癌症防治机构职责。
“防治肿瘤不能单纯依靠大医院、大设备和大专家,应当充分发挥基层广大医疗卫生人员的作用,将肿瘤防治的重心放在基层,从以治疗为中心转变到全面加强肿瘤防治体系建设上来。”原国家卫生部部长高强曾指出。
《方案》明确,以国家癌症中心为龙头,构建全国癌症防治网络,依托区域医疗中心,在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北、西南7个片区分别遴选1—2家在癌症预防、治疗、教学、科研等领域处于领先水平的机构,推进癌症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同时,各地依托现有资源,建设好省级癌症防治中心,推动地市级层面成立癌症专病防治机构。“通过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重点专科建设、城乡医院对口支援等,提高中西部地区及基层能力,加强县级医院肿瘤专科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方案》提出,鼓励专业技术强的肿瘤专科医院,在癌症患者流出省份较多的地区开展分支机构或分中心建设,通过输出人才、技术、品牌、管理等,在较短时间内提高资源不足地区整体癌症防治能力。
链接
未来三年中国力争在癌症疫苗、免疫治疗、生物治疗取得突破
《方案》提出“提高抗癌药物可及性”。除了加快审批,《方案》还要求,畅通临床急需抗癌药临时进口渠道,推动将临床急需、必需且金额占比大、用药负担重的抗癌药实现仿制药替代。完善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将符合条件的抗癌药物按程序纳入医保药品目录,适时开展药品集中采购,保障临床用药需求,降低患者用药负担。
《方案》也强调实施重大科技攻关行动,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其中特别提到,要加强癌症防治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打破基础研究、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之间屏障,加快基础前沿研究成果在临床和健康产业发展中的具体应用,力争在癌症疫苗开发、免疫治疗技术、生物治疗技术等具有产业化前景的方面取得突破。
采写:南都记者 吴斌 见习记者 宋承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