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方舱医院二楼的柜台后,写有住院流程,负责接诊的医护人员在给病人登记信息。南都特派记者 钟锐钧 摄
当湖北省卫健委公布2月12日的疫情数据时,一项数据的井喷引起了公众关注: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4840例(含临床诊断病例13332例)。而在前一日,这一数据还为1638例。
“临床诊断病例”即疑似病例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的患者。当日起,湖北地区凡是达到临床诊断病例的患者均被视为确诊病例对外通报。南都记者实地走访发现,这一提法的出现,不仅标志着疫情最严重的湖北地区因地制宜放宽了确诊标准,也缩短了患者从发病到接受救治的时间,为挽救更多人生命创造了机会。
确诊之难
排队五天才能做核酸检测
四口人都在发烧。
症状最早降临在妻子身上。1月22日,妻子开始发烧,第二天,谢毅带着妻子去武昌医院挂号。拍CT、查血象,医生开了些药,让妻子在家隔离。妻子的体温时好时坏,1月28号,症状降临在母亲身上,38.4℃。按照武汉新出的分级就医规定,谢毅打给了社区卫生院,被告知去药店买些消炎药,先观察。
消炎药没起到效果,母亲一直在低烧。1月30号,谢毅带着妻子和母亲去社区医院检测。医生看了两人的CT和血象,告诉谢毅这就是“疑似”的表现,给他们开了转院证明。
下午4点左右,谢毅拿着这份证明,开车带母亲和妻子去了武汉市第七医院。五个小时的漫长等待后,他们终于见到了医生。随后医生安排他们去做核酸检测。负责登记的医生告诉他们,预计排队五天才能做上检测,而结果,也要在等2-3天才会出。取样后,谢毅只得带着药、老妈和老婆继续回家隔离,慢慢等待……不久后,父亲也开始发烧。
在此前,像谢毅一家这样的患者并不少。作为确诊关键指标的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实践中却因为试剂精准度、检测设备、检测人员等的限制,屡屡成为武汉患者求医的拦路虎。
收治无门的患者们奔波在各大医院间,成为交叉感染源。对普通公众而言,居家隔离很难达到医学上的隔离标准。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院士此前在接受央视采访时也坦言,大批患者没能及时收治到医院,造成更进一步的家庭和社区的感染,是加剧疫情的最重要因素。
将临床诊断病例纳入确诊病例
面对核酸检测的难题,此前就有一线医生和专家呼吁将CT影像作为诊断新冠肺炎的方法。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医学影像科副主任张笑春就是其中之一,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由于CT诊断方便快捷直观,在武汉等疫情严重地区,应当采取这种“不放过一个”的非常规手段。王辰也曾透露,核酸对于真实病例的检测率不过30%至50%。他也建议,应在武汉这样疫情严重地区,对有流行病学史和典型临床症状的患者,应当列为临床确诊病例。
一个变化出现在2月13日。这天公布的2月12日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大涨至14840例(含临床诊断病例13332例)。而在前一日,这一数据还为1638例。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疫情通报中首次出现“临床诊断病例”的提法,而这也恰恰是确诊数据大幅增长的关键。
国家卫健委等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在湖北省的病例诊断分类中增加了“临床诊断病例”一项。依据诊疗方案,所谓临床诊断病例,即在“疑似病例”的基础上,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的病例。
中央指导组专家、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此前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曾给出更详细的解释。他表示,在诊断肺炎时,百分之七八十要靠临床诊断。“从临床思维和临床医生的临床路径角度来说,增加临床病例的诊断,有益于临床医生对疾病多一个判断。”童朝晖认为,不能强调核酸的重要性,也不能强调CT的重要性,临床医生要会分析核酸相关的化验,对CT影像也要会分析、会看、会读。
湖北卫健委称,近期湖北省对既往的疑似病例开展了排查并对诊断结果进行订正,对新就诊患者按照新的诊断分类进行诊断,这样就有了2月12日的确诊患者数据大涨。而将临床诊断病例纳入确诊病例后,患者能及早按照确诊病例接受规范治疗,进一步提高救治成功率。
改建方舱
确保没收治的患者人数清零
随着大批疑似患者得到确诊,如何实现“应收尽收”是当前需要考虑的问题。
武汉对此也有所准备。在此前,2月3日当晚,3所方舱医院在武汉连夜开建,随后又有多个体育馆、学校等相继被改建为方舱医院,并开始接收确诊的轻症患者。
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湖北省委常委王贺胜在2月15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目前已经开放9个方舱医院,有6960多张床位,在院患者5606名。
与此同时,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在承担隔离点或方舱医院的职能。武汉洪山区的一名社区工作人员告诉南都记者,很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征用为方舱医院或隔离点,其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月9日上午也被通知征用,暂时提供10个床位,但目前还没开始收治病人。
武汉青山区某社区医院的一名工作人员也告诉南都记者,该医院会收治疑似和确诊的患者,按照国家的诊疗方案进行治疗。而重症患者,则会转运到上级医院就诊。
此外,南都记者了解到,武汉目前仍在改造部分医院的病房,以实现对确诊患者收治。王贺胜也表示,下一步将继续腾空医院部分病房,征用部分场馆,改造为定点医院和方舱医院,确保已排查确诊的患者和疑似患者都能够得到集中收治,确保所有没有收治的患者人数清零。
全国驰援
2.5万多名医务人员到湖北
随着武汉确诊患者的一步步增多,全国各地医护人员对武汉的支持也在同步进行。
据王贺胜介绍,截至2月15日,全国已从各地抽调217支医疗队、25000多名医务人员支援湖北。医疗队到达武汉之后,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接受属地卫生健康部门和受援医院的统一指挥、统一安排,来参加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管理工作。
“医疗队通过与本地医务人员合理编组,共同救治管理病人,有效减轻了当地医务人员的压力,能够使医务人员得到适当的休息和休整,有效保持战斗力。”王贺胜说。
对于重症患者的救治,也是当前的焦点。在此前,由于诊断流程较长,一些患者直到发展为重症才住院治疗。在东西湖区一隔离点隔离治疗的李女士告诉南都记者,她爱人因为病情相对严重,在被隔离的同时,在社区帮助下前往区人民医院就诊。治疗时,主要以输液的方式,用莫西沙星和血必净同步治疗。但她也告诉南都,这两个药物暂时无法控制爱人的病症,且前期就诊时被耽误了就诊时间,目前病情恶化,已被送往医院住院治疗。
据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介绍,当前武汉的重症病例约占所有确诊病例和住院病例的18%,这一比例远高于其他地区。当前对重症患者采取哪些治疗措施?焦雅辉介绍,当前主要以“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为原则,对重症患者开展救治。值得一提的是,钟南山、李兰娟、王辰、乔杰等院士都在临床一线指导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整建制接管重症收治的病区。“这里面也包含了来自各个医院的呼吸、感染、重症的专家,他们在这个团队当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介绍,亦有国家级、省级、市级的专家团队,在武汉市其他非重症定点医院巡回指导,评估住院病人筛查出重症病人,转运到重症和危重症定点收治医院。
“这次中西医并重来调集最强的科研和救治力量应对疫情救治,我觉得是从疫情开始以来救治工作特别重要的一个特色和特点。”王贺胜补充道。(谢毅为化名)
采写:南方报业特派武汉记者 刘军 马辉 陈红霞 南都记者 宋承翰 发自武汉、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