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是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民健康,2016年明确了健康中国建设的大政方针,发布了《2030规划纲要》,2017年党的十九大作出健康中国的重大实施部署,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11月19日,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2019中国大健康产业峰会‘涅槃回归,价值再造’”上,国家卫健委规划司规划处处长桂熠在发表演讲时指出。
桂熠表示,坚持新时代的健康卫生方针,我国的健康卫生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优于中高收入国家水平。2015年到2018年,我国的人均期望寿命从76.3提高到77岁,人均死亡率下降到平均水平,初步形成了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不过桂熠也指出,从总体来看,各界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认识还有差距,健康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特别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加快,还面临新的健康挑战,居民吸烟,不平衡饮食。每年新发癌症病例180万,非传染疾病导致的死亡虽下降到88%左右,但造成的疾病负担在70%以上,与此同时,重大传染病防控形势依然不可放松。
为更好应对这些健康问题,在国务院的领导下,联合30多个部门,针对重点人群和主要健康问题,严格制定国家层面的疾病预防规划,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今年6月印发了相关文件,把健康中国战略融入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利于推动健康中国2030年纲要目标任务的落地,充分体现了人民健康优先的思想,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纲要明确,将发展健康产业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五大任务之一,健康中国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2020年达到8万亿元规模,2030年达到16万亿元。
对于大健康产业发展,在上述峰会上,原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原广东省保健局局长廖新波指出,这离不开政策的推动,如果大健康产业不了解医疗事业、产业发展,大健康产业则无从下手。
“2009年以后,我国医院飞速发展,尤其是医院无限扩张、盲目增长,造成了新的矛盾,不断地把患者和资源虹吸到大医院去。现在的政策对医院扩张给予限制,而且这种限制越来越严格,使整个市场发生了变化。” 廖新波指出。
廖新波强调,分级诊疗是医改的主要政策和目标,目标是让患者能在基层看好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人事改革和绩效改革,使医院和医生发生变化。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姚麟指出,之所以要选择分级诊疗,就是要改变“大医院门庭如市,小医院门可罗雀,不该大医院看的疾病,到大医院看”的现象。大量的像感冒、一般疾病就应该在基层医疗机构来解决,节约医疗资源,提升医疗效率。
在姚麟看来,评价一个三甲医院是否成功,要看其是否对诊疗指南做出过贡献,是否解决了更多的疑难杂症。
据介绍,去年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成功改写了两个美国的指南文章。姚麟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举例称,2019年该院新住院的结直肠癌手术患者超过4000例,全国最多。
过廖新波坦言,分级诊疗推广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
廖新波指出,推广不畅通的部分原因是一些政策在法律层面上并没有确定下来,比如允许公立医院的医生多点执业问题,现实中如果不经过医院领导的同意肯定不行。
“如果医生从单位人走向社会人,就会像其他国家一样,如澳大利亚、新加坡公立医院的医生可以去开诊所,可以在不同的医疗机构从业,因为他不是单位人。人事改革会让医疗生态和公立医院结构发生改变,三级医院不再像现在高不可攀。”廖新波指出。
目前,明显的变化是县级医院水平不断增加,有两个因素在驱动,一是国家政策倾斜,二是大型公立医院没有办法收纳那么多医生的时候,医生必须要找出路,将来大医院不再是做门诊的地方,而更多的门诊是由中小医疗机构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