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2019年的首场政协委员议事厅,3月31日下午在中心书城正式上演,作为2019年“首秀”,主题特别定为了“核心引擎功能———携手共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众多市政协委员、专家聚集在一起,共同就目前深圳需要补齐哪些短板出谋划策,指出目前来看国际化程度不足、基础创新仍需努力、政策便利有待加强等等。同时,深圳市科创委相关负责人也进行了现场回应,称下一步深圳将重点打造“三个一”。
深圳国际化程度不足?
委员建议解决要素流通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政协委员洪为民说,深圳给他最大的印象就是开放、包容,创新精神始终流淌在深圳的血液中,但在目前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深圳显得国际化程度不足,跟香港比也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国际化人才比例不足,而且在湾区内的人才流动也受到一定的制度限制。
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市中安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杨鹏则说,很多外国人在深圳与香港之间选择,则更愿意在香港生活,因为香港的医疗、教育、交通都更加国际化,深圳的英语氛围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看齐国际一流城市。
一方面,洪为民和杨鹏主张打造城市软环境,吸引更多外来人才,而深圳市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子刚则主张培育本土人才。李子刚说,未来不仅要引进更多的高端人才,还要依靠本土培养自己的人才。
面对如何吸引人才、吸引怎样的人才这一话题,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则指出,首先要解决的是流动的问题,让大湾区内的人才自由流动,然后吸引世界高科技人才,让这些人才能够无制度障碍,实现全要素的流动和开放,粤港澳大湾区才能成为世界级的湾区。
重视产学研、引进晶圆厂……
解决技术“卡脖子”问题
除了如何实现国际化和人才要素的流动,政协委员们还指出了更多的短板需要突破与解决。李子刚说,深圳在过去40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代表性企业,但是在基础创新方面,和国际一流城市还有一定差距。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国家高技术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文江则说,在源头创新方面,ICE、机器人、无人驾驶等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曹钟雄表示,深圳目前更需要关注的是科技创新,虽然目前深圳的高新技术已经处于国内领先的地位,但还有一些“卡脖子”的地方,不仅是原始创新,还有关键零部件的问题。另外在产业转型问题上,曹钟雄说,深圳需要进一步研究,目前深圳的实体经济是呈链条式的,一旦涉及产业转型,打造国际化创新中心,这就带来整体的挑战。
在此基础上,洪为民说要重视产学研的合作,利用好香港的产研和深圳的学,最终实现成果上的转化,建议在湾区背景下,深圳做好牵头产学研产业为主的合作。杨鹏则建议,引进一些大型的晶圆厂,满足深圳电子企业的需求。
李文江则说,目前深圳正在建设多个重大科技设施,包括国家基因库、材料基因组等等,通过一些大科学装置来实现科技发力,同时在集成电路、AI芯片、腾讯、新型显示、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方面,科学界、企业界和政府都在做共同努力,实现科技进步。
科创委回应
重点打造“三个一”,吸引更多人才资本
针对现场提出的国际化、科技成果转化等问题,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不少政协委员都表示应该做好跟香港之间的合作。洪为民说,建议深圳利用好河套、前海这两个平台,破除体制上障碍,让要素流通变得更加便捷,而在目前的情况下看来还要解决金融产业配套不足的问题,让产学研能够更加顺滑地运作。
陶一桃则说,改革开放40年,深圳取得的成就离不开香港,而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还要和香港进行深度合作,实现区域经济的共建,不仅要打通基础建设的便利,还要保障制度上的衔接,探索社会管理机制体制,让湾区内城市实现共赢。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副主任、外国专家局长邓晓俊,在听完了激烈的现场讨论后表示,目前来看,共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深圳有优势也有亟待加强的地方。主要分为四点,分别是:基础研究的弱点;关键技术的痛点;人才流动、资金流动,人才国际化方面的难点;政府公共政策的衔接。
而作为科技管理部门,邓晓俊介绍下一步深圳将重点打造“三个一”。第一个“一”是要打造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依托高新区、坂雪岗科技城等地的高新科技优势;第二个“一”是建立综合性的国际科技中心,包括河套深港合作区、光明科学城等地;最后一个“一”则是打造深港合作,依靠香港、深圳的产学研力量,来建设更多的科研机构,打造更多的企业。邓晓俊说,相信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深圳一定会吸引更多人才、资本,以更高层次、更宽领域融入到全球的高新科技领域中去。
采写:南都记者 傅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