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至24日,2019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主题论坛在广州举行。本届论坛以“高水平合作,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采用“1+6”的模式,即1个主题大会与6个分论坛活动。来自40多个国家的近1500位国内外嘉宾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和发展面临的热点问题等议题展开了讨论。
值得注意的是,本届论坛首次举办了“院士论坛——科技创新与协同发展”,由广州市科技创新协会承办。会上邀请了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俄罗斯工程院、加拿大工程院的7位院士,从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出发,探讨如何凝聚科技创新力量,加强产学研合作,优化区域创新环境,促进湾区企业协同发展,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广州市科技创新协会会长梁健怡表示,这次论坛的主题是协同发展,特别是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科技互动,比如说建立联合创新实验室来共同推进相关板块的发展。“此次论坛也希望通过高层次技术人才之间的交流,在不同的领域进行思想碰撞,以期实现各类资源的协同创新。”梁健怡说道。
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论坛上,多位院士评析了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创新动向。其中,华为、中兴等企业成为院士们关注的热点。
“华为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仍能保持良好的发展,创新的力量不容忽视。”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原校长刘焕彬发言时谈到,企业是人才资源和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以及产学研结合体系和服务体系的交汇点,其作用不容忽视。
刘焕彬总结了华为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仍能保持良好发展的启示。例如,华为重视创新研发,该企业十几万员工中,8万人为研发人员;华为的产品研发由客户需求和技术创新双轮驱动;华为鼓励工程师与科学家一同参与创新等等。
作为市场上最为活跃的因子,以华为为代表的诸多企业,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陈新滋结合自身经历谈到,他的一个学生在一家生物医药企业担任研发总裁,其年薪高达300万元。“中国的企业如今已经可以给人才相当可观的薪酬,这对于‘海归’而言是很好的激励。”
除了在科技创新领域,主动开展自主研发和人才吸引工作,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杜如虚认为,活跃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诸多企业,将形成庞大的市场力量,促进与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
“过去的科研经费主要由政府拨付给科研工作单位。可以预料,未来来自市场、企业的经费支持,将会远超政府的有限资金扶持。”杜如虚坦言,这将会为科技研发提供更明确的现实导向。
发展科创事业需培育完整的双创环境
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如何培育与发展“双创”?在刘焕彬看来,做好双创工作的前提是要有好的环境。首先要有好的种子,其次要有好的土壤,然后要有好的肥料,最后还要有阳光、空气、水分。
“种子是科技成果,土壤是市场需求,肥料是金融支持。阳光、空气、水分实际上是政府提供的发展环境。有了这些,创新创业才能做出成效。”刘焕彬说。
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发明家学会院士苏国辉在论及粤港澳大湾区干细胞产业联盟时提到:“要把技术平台建好,产业平台建好,服务平台建好。粤港澳大湾区干细胞产业联盟就是要打造良好的生态圈。”他希望通过在线医学、精准医学的合作,孵化出更多的产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玉同样强调了创新环境的重要性。他将其细分为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产业科技基础。以经济环境为例,孙玉院士总结历史经验后提到:“国家有一个钱时,应当先保障生存;国家有两个钱时,需要谋求发展,比如提出‘863’计划;国家有三个钱时,就要迈向强大,比如提出‘973’计划。”
“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改变了我们一代人的生活。现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国际上其他几大知名湾区相比,已经较为接近。”陈新滋建言,粤港澳大湾区在取得经济增长突破的同时,有条件在科技创新领域持续发力,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吴雨伦 郑慧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