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国70周年,深圳建市40周年的特殊时间节点上,深圳再次收获政策“大礼包”。8月18日,国家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深圳定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在科技研发创新领域,《意见》的发布则将深圳的科创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意见》指出,支持深圳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优势,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
在外界看来,深圳俨然已经占据粤港澳大湾区在科创领域的C位。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与现代产业研究所所长刘国宏认为,深圳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展现了非常旺盛的活力和动力。然而,长期以来深圳缺乏国家级的重大科研装置和设施布局。本次《意见》提到的“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既是国家对深圳创新发展既往成绩的认可,更代表了国家对深圳创新迈上更高能级的实实在在的支持和期待。
缘起
为什么选中深圳作为湾区科创C位
既是国家对深圳创新发展既往成绩的认可,更代表了国家对深圳创新迈上更高能级的支持和期待
8月9日,华为全球开发者大会正式开幕。在这场一年一度的科技圈盛会上,备受瞩目的鸿蒙OS正式亮相,几乎吸引了全球科技圈的目光。这款由华为自主研发的面向未来的操作系统,被外界评价为能够抗衡甚至领先于美国企业谷歌的安卓和微软的Windows的跨时代产品。
这在某种层面上说明,以鸿蒙OS等为代表的自研产品已经与世界接轨,甚至在国际上处于领跑地位。
这是深圳科技创新领域引领全国走向世界的最好例证。而除了华为,提及深圳科技创新企业,人们还会想到腾讯、大疆,以及优必选、比亚迪等。依托深圳得天独厚的科创沃土,这些企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在源源不断地为深圳注入科创活力。
2019年1月发布的《深圳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8年,深圳的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均全国领先,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二,数字经济发展也走在全国前列。深圳市市长陈如桂表示,深圳已经成为“中国最具创新力的城市”,在全球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8月18日发布的《意见》也将深圳的科创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意见》指出,支持深圳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优势,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
中国科技前沿地带
对此,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认为,从深圳发展历程来看,深圳一直在进行全国性的经济事业,如今也是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同时,这些年深圳的产业转型升级,是全国城市中发展最为成功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深圳在科技创新方面引领全国。
宋丁表示,深圳在科技创新领域拥有独特地位,比如深圳的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到全国的将近一半,而这些科技研发实力主要体现在企业层面,深圳培育了诸如华为、大疆、中兴等一大批国内最强大的科研型企业。同时,深圳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了95%以上,每年的高科技的增加值也达到了上万亿,这些都奠定了深圳作为中国科技前沿地带的基础。
而刘国宏也认为,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大背景下,深圳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展现了非常旺盛的活力和动力。然而,长期以来深圳缺乏国家级的重大科研装置和设施布局。本次意见提到的“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既是国家对深圳创新发展既往成绩的认可,更代表了国家对深圳创新迈上更高能级的实实在在的支持和期待。
优势
如何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深圳最大的优势在于多年来积累的国际化窗口、市场化的基础动能以及结合紧密的科研创新型企业
在此前的一段时间里,有关第四家国家科学中心的争夺在好几个城市中展开,如今局面明朗,深圳应当如何规划未来的发展?
宋丁认为,首先作为一个国家级的科学中心,必须是国家直接授权,在政策上有国家扶持;并且与国家的顶级科学研究机构、大专院校等有着紧密的互动合作关系,“这些基础是必须具备的。”此外,他认为,一个国家级的科学中心应当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地位,能和国际上相关的学术机构有紧密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又能够为国家科技创新发展做出直接贡献。要建立这样一个国家级的科学中心,宋丁认为,相比于北京、上海及合肥的科学中心而言,深圳最大的优势在于多年来积累的国际化窗口、市场化的基础动能以及结合紧密的科研创新型企业,“深圳的科研创新主要是企业在做,这样的话就会使得深圳的科技成果转化力量很强大,在这个方面全国没有一个城市能与深圳相比。”
开放创新、市场导向和企业主体
刘国宏则认为,深圳只有坚持开放创新、市场导向和企业主体,才能更好突出深圳创新的特色和优势。
首先是要坚持开放创新,有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名头,更要汇聚和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创新思潮,实现更好的创新发展。其次需要坚持市场导向,市场不仅可以实现创新收益、支持科学发现,更重要的是及时反馈创新迭代的现实需求,推动更高效的科学发现和创新发展。最后应该坚持企业主体,就是要发扬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发现和拥抱颠覆性和革命性的创新,让创新成为资源资产,使其更具效率效益和可持续性。
而至于《意见》中提到的支持深圳建设5G、人工智能等重大创新载体,以及允许取得永久居留资格的国际人才在深圳创办科技型企业等内容,宋丁认为,这些都代表了一个大方向,“就是深圳未来的发展一定要站在国际的大视野之下,来进行最尖端的科技研发。”同时,他认为,在人才的交流上,深圳也应立足于国际化,吸纳国际尖端人才,让他们能够在深圳直接进入到科技企业的创立,“继续把科技的研发与终端的成果转化结合在一起,让这项优势得到传承和发展。”
刘国宏则表示,引入国际人才往往具有更高的需求和要求,还需要国家永久居留等政策的进一步优化,需要深圳进一步营造适宜国际人才的营商环境、生活环境等。“深圳科创未来应该是‘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有汇纳全球各地的创新人才和创新资源,有引领世界发展的原创技术、原创模式,有体现先进文明的社会公平和稳定秩序。”
C
提升
弥补研发型高等教育等基础背景薄弱环节
深圳是一线城市中唯一没有985、211大学的城市
当然,在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上,深圳的短板也极为明显。比如,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高等教育与基础研发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深圳也是一线城市中唯一没有985、211大学的城市。
宋丁认为,在科技研发创新领域,深圳最大的短板就是基础背景十分薄弱,比如大学教育到专业机构的研发流程等,这些与其他一线城市完全无法相比。而这些基础性的短板并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弥补的,从长远来看,从国际化的经验来看,深圳在这些方面做得还不够,还需要着重发展基础。
宋丁认为,从现在来看,深圳一方面应大力弥补高等教育的短板,特别是研发型高等教育的短板,“比如南方科技大学,现在国际上已经比较认可了,所以这些补补课还是有机会的”;另一方面,深圳近些年也在重点打造一些国家级实验室,同时不同类型的实验室也正在和国际进行合作和交流,“通过补这些方面的短板,我认为深圳在未来的若干年时间里,在基础薄弱环节应该是能发展起来的。”
而刘国宏则表示,教育和基础研究能力的提高确实需要一个过程,当前深圳也正在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和基础科研,与国内外众多高校合作兴建学院、分校和新的高校。他认为,深圳要按照教授治校、学术自由的现代大学治理的模式,把大学的现代社会教人育人精神、科学创新精神释放出来,切实把这些新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建成汇聚大师、开放创新的战略性平台。
统筹:南都记者 傅静怡
采写:南都记者 刘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