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龙年到了,火上热搜的却不只有“年味”,还有关于“龙”各种翻译的讨论。不少市民游客都注意到,国内越来越多地方将“龙年”翻译为“Loong Year”。
有人认为,虽然“龙”与“Dragon”在东西方都是一种文化图腾,西方的“Dragon”是邪恶、暴力和贪婪的野兽,东方的“龙”却是带来好运的祥瑞。为了避免各种恶意黑化与无意误解,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倾向认为将“中国龙”的翻译“Chinese Dragon”直译为“Loong”更加合适。
今年,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在报道“新春龙舞挑战赛”活动时,把“龙年”译为“Loong Year”,把“龙舞”译为“Loong Dance”。
据专家考证,“Loong”的最早出现甚至可以追溯到1809年,英国传教士马希曼在翻译《论语》时,对翻译中用到的基本汉字进行了注音,其中对“龙”的注音便是“Loong”。
目前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红山文化出土的玉龙,被称为“中华第一龙”,这证明五六千年前,中华民族祖先已经用龙的图腾,表达对大自然庇佑的渴望。而“老广”们眼中的“龙”到底长啥样?南越王博物院的出土文物“有话要说”!
在古代中国文化中,龙和凤常作为阴阳和谐的标志出现在许多器物上,龙是古人在飞禽猛兽基础上加以想象而成的神兽,往往代表着阳刚之力,尽管秦汉时期尚未形成以龙为尊的文化特点,但是龙纹常见于礼天的玉璧上,可见此时的龙已被赋予了通天地人的职能,而南越国文帝行玺以龙为钮,可见南越文化中,龙具有尊崇的地位。
“文帝行玺”龙钮金印。
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也是南越王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藏品图案更被设计为南越王博物院的馆徽。玉佩外圈透雕一只凤鸟,内圈透雕一条游龙,游龙器宇轩昂、矫健有力,凤鸟回眸凝望游龙,龙凤呈祥,妙韵天成。“同心圆”造型传递“天人合一”“和合共生”的内涵,彰显“礼仪之邦”风范。
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
在以农业为重的中国古代社会,演变出丰富多彩的与龙相关的民俗活动。
说到甲辰年春节的主角,“老广”们千百年来传承的龙舞更是不下20种,岭南三大民系都有各具特色的龙舞。
外披龙被、鱼鳞状花纹、金鱼尾的“广府大金龙”更是湾区新春常见的“神兽”,金龙以巨大著称,龙身可多达数十节,却能游龙、盘圈、穿腾、走“8”字,令人大饱眼福。
广东各地还有各具特色的“舞火龙”,埔寨火龙、韶关香火龙、乔林烟花火龙……都是各地闹春的拿手好戏,舞出一整年的红红火火。
每年春节期间,河源上莞镇新轮村还有“追龙”仪式,寄托着广东的龙文化家族团结、家庭和谐、家业兴旺的期望。
“追龙”活动(来源:东源县文化馆)
在湛江,“以人为龙”的人龙舞更是素有“东方一绝”的美称。人龙舞不需要借助器物表演,单靠人与人的身体相接而成,少则两人、多则百人,共同完成翻江倒海的高难度动作。人龙舞讲究高度配合的群体意识,包含中华民族天人和谐、造福人类的文化内涵,正是“龙的传人”团结合力、奋发开拓精神面貌的最好体现。
湛江人龙舞。
自古龙狮不分家,岭南新春的“台柱子”醒狮,与龙原来也有“血缘关系”。国家级非遗项目广东醒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赵伟斌介绍,在古代神话,南狮的原型“狻猊”就是“龙生九子”之一。醒狮更代表着一种生龙活虎、充满活力的精神,而被世界人民所喜爱。
醒狮闹新春。南方日报记者 钟志辉 摄
广东龙文化的压轴好戏,自然还少不了端午登场的赛龙舟。
放眼岭南,东莞沙田是全国首个“龙舟文化之乡”,佛山叠滘以龙舟弯道漂移闻名,珠海三灶有“海上龙舟”赛,阳江江城有“逆水行舟”赛……
龙舟文化背后也有丰富的民俗含义。每逢端午佳节,珠三角乡镇之间以龙舟赛互访,洗龙舟水、趁龙舟景、吃龙船饭、唱龙舟歌……结成无数乡谊佳话。
早在明代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佛山盐步老龙与广州泮塘龙船在珠江竞渡“结契”,此后每年端午都会以龙舟互访交流,两地的深情厚谊一直延续至今。
龙舟赛。南方日报记者 梁文祥 摄
如今,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广东“龙”也结下越来越多的友谊。
随着中国年俗频频高光亮相,象征吉祥的龙文化,正受到越来越多海外民众的认同与欢迎。在他们眼中,龙,尤其是中国龙,早已不是西方传统语境下的含义。
去年春节,岭南龙狮文化亮相伦敦华埠新春庆典,吸引了超过70万民众围观喝彩。火热蒸腾的舞龙舞狮,用响亮的中国节拍,向世界人民展现文化自信。
2023年12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正式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
乘着“中国年”升级“世界年”的东风,不少岭南非遗也在国际舞台“出圈”。这个龙年的大年初一,来自广东揭阳的普宁南山英歌队亮相英国百年地标伯灵顿拱廊,将“中华战舞”英歌跳出了国门,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之桥。不少围观的伦敦市民称赞道:“感谢来自中国的英歌,让全世界都享受到春节的盛宴。”
今年舞上央视春晚的舞剧《咏春》,也正开启世界巡演。越来越多的外国民众,被以柔克刚、以武辅仁的咏春精神折服。
许多西方人眼中,李小龙征服他们的不仅仅是功夫,更是他“Be Water my friend”的武术思想——如水般柔软,随屈就伸,却不向困难屈服的精神。
“春节是密切人际关系,共享和睦、共创和谐的‘文化空间’,与联合国使命与愿景不谋而合。”正如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授、非遗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杨红的期待,随着春节这道民心相通的纽带日益紧密,“中国龙”故事背后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也将越来越为世界所认同。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杨逸
统筹:李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