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创新云守护 探索特定人群的汕治模式》获评“粤治——治理现代化”优秀案例

创新云守护 探索新善治

2021-12-21 09:54 来源:南方日报 黄嘉锋

  12月15日,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南方舆情数据研究院、南方党建智库承办的第八届“粤治——治理现代化”优秀案例推介结果揭晓。由汕头市委政法委主创的《创新云守护 探索特定人群的汕治模式》案例获评“大数据与公共服务”类优秀案例,这是汕头市委政法委继去年获得“政府治理创新”类优秀案例之后的再一次斩获。

  该案例针对特定人群,充分发力大数据与云服务平台建设,更新公共服务理念,从小切口入手,让“数字治理”唱主角,创新探索“云守护”公共服务建设,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实践中走出了独具特色的汕治模式。尤其是针对社区矫正人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特定人群不断创新服务管理模式,探索由传统的管理思维向服务思维转变,由严格监管为主向管理、服务、引导并重转变,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智慧化、现代化、社会化,调动社会主体和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社会治理向善治轨道迈进。

  近年来,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和数字资源为基础的新型治理工具加速创新,如横琴的政务大数据服务平台等,数字技术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此次汕头获奖案例正是体现出“数字化融入治理全流程”的特点,在全省众多案例中脱颖而出。

  在这背后,是汕头市积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自2020年6月成为第一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之后,汕头着重以项目化探索形成更多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可复制性的社会治理经验,先后推广10个成熟项目,正在培育第二批104个市级、109个区(县)级实践创新项目,以点带面推动市域社会治理工作提质增效。在推进试点工作中,各地各部门坚持让广大市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积极探索、持续发力、细化举措、破解难题,创造出一个个“数字治理”新经验,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启航新征程,汕头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创建平安幸福汕头“六大工程”,打造具有汕头特色的现代化社会治理新模式,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看得见的平安,摸得着的幸福”。

  以党代会精神为指引,汕头全市政法系统正突出政治安全、社会安全、生命安全“三道基本防线”,实施维护政治安全能力提升工程、为民解忧工程、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坚决防风险、解民忧。立足提升群众平安、幸福“两种切身感受”,实施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升工程、平安幸福村居创建工程,全力压发案、促共治。

  锚定政法工作新航向,聚焦主业主责抓落实。汕头政法部门将以一个个“云守护”创新案例,探索建设平安汕头、法治汕头的一项项“新善治”,在建设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新征程中贡献更多政法力量。

  ■典型案例

  1 智慧矫正赋能治理能力现代化

  如何有效解决社区矫正人员居住相对分散、流动性加大及矫正工作队伍力量不足、跟踪管理等困难,是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课题。去年以来,澄海区以汕头市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为契机,加快建设“智慧社区矫正中心”,试点范围包括澄海区社区矫正中心和全区11个司法所,力争通过智慧化建设,实现数据一体化、管理智能化、移动互联化、指挥可视化的目标。

  据悉,对社区矫正人员实行智慧化管理服务,也是汕头提升服务特殊人群水平的其中一项实践。该实践创新项目实施以来,进一步提升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信息化应用水平,有效提高教育矫正质量,促进社区矫正对象顺利融入社会,预防和减少犯罪。近日,由汕头市委政法委主创的《创新云守护 探索特定人群的汕治模式》案例获评第八届“粤治”活动“大数据与公共服务”类优秀案例,其中就包括澄海区智慧社区矫正中心建设项目。

  “智慧矫正”建设驶入快车道

  澄海区社区矫正中心于2017年10月建成,设有报到登记室、矫正宣告室、监控指挥室、教育培训室、心理矫治室、警务检察室、档案资料室、远程视频帮教会见室等功能室,各功能室配有基本设备设施。4年来,社区矫正工作平稳运行,为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平安澄海作出积极贡献。

  2019年1月,司法部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智慧矫正”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构建“一个平台,两个中心,三大支撑体系,四个智能化融合”的“智慧矫正”体系架构。去年7月1日,《社区矫正法》的颁布,将推动“智慧矫正”驶入快车道,“智慧社区矫正中心”建设势在必行。

  为此,澄海区在社区矫正中心建成运行的基础上,按照司法部社区矫正管理局的建设要求,积极推进“智慧社区矫正中心”建设。“智慧矫正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社区矫正工作深度融合而构建的信息化体系,是‘数字法治 智慧司法’信息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澄海区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徐荣哲指出,开展智慧矫正建设对促进社区矫正工作创新发展,全面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去年以来,澄海区司法局启动一系列创新举措。如设置社区矫正机构,成立汕头市澄海区社区矫正委员会,推进设置有独立执法主体资格的社区矫正机构;加强社区矫正队伍专业化建设,建立专职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对照“智慧矫正”标准推进各类装备建设,重点配备自助矫正终端、移动执法等系统装备。目前,已完成“社区矫正远程督察系统”建设、法院信息化联网,逐步实现通过指纹比对进行当面报到、参加集中教育等功能,实时将数据传至社区矫正业务平台,提升智慧社区矫正工作成效。

  智慧化提升社区矫正质效

  智慧社区矫正中心如何发挥作用?记者就此采访了澄海区司法局社区矫正工作业务负责人黄仲章。

  在黄仲章看来,其中显著作用之一是实现文书传递的信息化,有利于提高工作质效。

  据介绍,建设智慧社区矫正中心以前,在判前调查评估和衔接接收环节,法院调查评估委托函、司法局出具的评估意见书、法院送达生效的执行文书等法律文书资料均通过直接送达或邮寄送达进行传递。文书从法院到司法局、再到司法所,中间传递需要耗时2到5个工作日以上,严重时会出现由于文书传递耗时导致未能在法定时限内完成调查评估或衔接接收的情况。

  建成智慧社区矫正中心以后,调查评估、衔接接收等执法环节的法律文书形成后,工作人员只需登录管理系统通过法院信息化联网模块点击鼠标,就能即时送达电子版档案,并迅速开展相关工作。

  另一个显著作用是实现对矫正对象的智慧化监督管理。黄仲章告诉笔者,社区矫正对象在矫正期间要定期向司法所报告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公益劳动和社会活动的情况,要接受信息化核查,发生居所变化等要报告,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汕头市等。

  举个例子,社区矫正对象林某由盐鸿司法所监管,平时在澄海城区工作。以前按照司法所的规定,林某每月要到司法所打卡至少一次,有时需要每天打卡。由于打卡来回路途比较远,但是又必须严格执行规定,林某感到工作受到很大的影响,在接受监管过程中有时候有些抵触情绪。工作人员也因此做了大量的教育工作。

  建成智慧社区矫正中心以后,林某每天随身携带一部可以进行人脸识别的定位监控手机,可随时接受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核查。同时,可以就近选择城区司法所的自助矫正终端完成打卡,需到盐鸿司法所当面报告也可以约定时间完成。自助矫正终端的投入使用,让林某感到实实在在的便利,能够自觉接受社区矫正,自觉改造思想,认罪悔罪,更好地融入社会。

  澄海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成熟的“智慧矫正”中心,还可以运用“区块链”+社区矫正、“亮雪工程”+社区矫正进行大数据分析,能够更有效地进行预警和监控。这也是他们的下一步目标。

  教育帮扶矫正对象融入社会

  “社区矫正对象在接受集中教育学习、个别教育、公益劳动、心理测评、心理辅导等教育帮扶活动后,大多能顺利解除社区矫正对象特殊身份。”黄仲章介绍,截至今年10月18日,澄海区社区矫正中心累计接收2870人,累计解除2641人,现在册229人,解除社区矫正对象均顺利融入社会,为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平安澄海作出贡献。

  采访中,黄仲章就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向笔者讲述了一个例子。社区矫正对象陈某,因危险驾驶罪被人民法院判处拘役4个月15日,缓刑6个月。陈某按规定到澄海区社区矫正中心报到后,工作人员为其办理了接收手续,并指定到凤翔司法所报到。社区矫正中心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评系统对陈某进行了接收时心理测评,SCL-90测试结果提示陈某有中度抑郁。区社区矫正中心及时把该情况反馈司法所,指导司法所制订有针对性的矫正方案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

  陈某到凤翔司法所报到后,司法所结合首次谈话、风险评估、SCL-90测试结果,全面评估了陈某的需求和心理状态。经了解,陈某有中度抑郁,嗜酒,有高血压、酒精肝等疾病。陈某在一次情绪发作时饮酒开车,因酒精肝无法消化酒精,在路边停车后睡着,后因群众报警被送医。抑郁、嗜酒已经严重影响陈某的生活,同时也严重违反了法律法规。

  针对陈某实际情况,司法所为其制订个性化矫正方案。司法所在落实监督管理、教育学习的基础上,定期主动关心陈某生活,通过倾听、解释、分析、开导、实地走访,调解陈某家庭矛盾纠纷,帮助其家人了解陈某的病情,有效缓和其家庭紧张关系。与此同时,澄海区社区矫正中心根据司法所需要,协调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

  最终,通过多方的教育帮扶工作,陈某在社区矫正期间表现良好,已顺利解除社区矫正,融入社会,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2“爱心手环”守护精神障碍患者

  一只形如运动手表的“爱心手环”,让精神障碍患者的健康与安全有了更多保障。这一实践,正在汕头市潮南区进行试点探索,并逐步形成行之有效的治理经验。

  家住汕头市潮南区峡山街道的赵先生,其母亲和两个妹妹均是精神障碍患者。平时,赵先生一边打工养家,一边需要照顾3个家人,很难安心工作。直到去年底,经“爱心手环”项目的支助,他可随时通过手机查看家人具体位置和历史轨迹,外出打工方才安心。

  去年以来,潮南区以健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体系为重点,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关爱贫困家庭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实施“关爱精神障碍患者 爱心手环在行动”社会治理实践创新项目,努力打造关爱精神障碍患者的潮南样板。近日,该项目入选汕头市委政法委主创的《创新云守护 探索特定人群的汕治模式》案例,并获评第八届“粤治”活动“大数据与公共服务”类优秀案例。

  首期服务301名困难家庭严重患者

  严重的精神障碍患者容易肇事闯祸,其看护管理一直是患者家属、社会各界和各级政府重视的问题。潮南区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7175人,其中危险性评估3级及以上患者1036人。如何有效防范患者脱管脱控引发的各类安全隐患,给予这类特殊群体更多的关爱和照顾,是潮南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一大课题。

  去年,潮南区红十字会启动实施“爱心手环”试点项目,免费向辖区困难家庭危险性评估3级及以上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发放爱心手环,并经家属同意之后为患者佩戴爱心手环。

  据悉,该手环利用物联网和云计算服务技术,实现有关部门及各网格管理员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快速定位、救护援助、健康监护全流程管理、精神障碍患者档案管理、大数据分析统计等功能,并接入全方位关爱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云服务平台。

  为让精神障碍患者更容易接受,特把手环设计成形如运动手表,且具有超长待机、机械防拆、深度防水功能,保障其能够长久使用。手环每只1000元,包括手环、为期3年的后台管理维护、手环流量资费。项目资金由潮南区红十字会向社会公益组织、热心企业和热心人士筹集。

  目前,项目采取分期推进方式,首期试点范围为峡山街道、胪岗镇、红场镇、雷岭镇,共301名危险性评估3级及以上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成为首批受益者。通过三级管理平台,潮南区正打造严密的监护系统,有效防止精神障碍患者走失等意外事件发生。

  保障患者人身安全及社会秩序平稳

  “我们这个爱心手环看似普通手表,实际上通过WiFi、基站等六重精准定位,能够及时准确了解精神障碍患者的位置、行动轨迹、活动区域等情况。”爱心手环项目技术负责人赵乐都告诉笔者,项目实施以来,已多次帮助家属及时寻获走失精神障碍患者,实现患者的人身安全与社会秩序平稳环环相扣。

  据他介绍,佩戴爱心手环的患者,一旦离开设定的电子围栏,手环便会发出信号,提醒家属。电子围栏会自动发语音信息到手机APP上面,提醒家属监护的患者已经走出了700米的范围、1公里的范围。与此同时,负责参与管理服务精神障碍患者的网格员,也可以根据实际设置一个“围栏”,如患者走到学校附近(围栏),手环即可发出提醒。

  而除了定位、围栏功能之外,手环还可以实时监测、预警患者血压与心率等状况。家属可以参考患者的健康、精神状态,来判断他的情绪是否正常,及时作出应对预案。

  此外,爱心手环还配备监护云系统,实现潮南区委政法委、区公安局、区红十字会等有关部门以及各网格管理员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快速定位、救护援助、健康监护全流程管理、精神障碍患者档案管理、大数据分析统计等。

  项目实施一年多来,潮南区通过三级管理服务平台不断织密监护系统,全区未发生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事件,有效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南方日报记者 黄嘉锋

  通讯员 蔡润峰

编辑:郭昊奇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