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已入冬,清远市清新区六甲洞村委会下迳村小组特色汤泉吸引来一波又一波游客。通过激活闲置土地,发展乡村旅游,下迳村已成清远市乡村旅游必去打卡“网红点”。
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农村出现农地细碎化、土地撂荒现象,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增多等问题亟需解决。新形势下,如何深化农村改革,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作为承担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试点任务的清新区正在探路。
今年以来,清新区以农村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下简称“三块地”)为改革突破口,通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合作制改革、整合承包地资源集中流转、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成功探索出一条农民持续增收、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的乡村治理有效路径。
改革
摸清村集体“家底”
明细化村民权益
下迳村小组三面群山环抱,村集体土地总面积1889.57亩。在过去,由于常住人口少、外出务工多,土地分散、耕地撂荒严重,村集体收入主要以出租山地为主,村民和村集体收入较低。
近年来,该村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整合闲置土地,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了小华山风景区,不仅带来了人气还带来了财气。
伴随着村集体收入逐年倍增,而村民权益分配只是“大概数”,一种怀疑的声音在部分村民心中响起,“村长、村民理事会成员是不是从中获得了一些好处”。
农村发展大多数矛盾源于土地和集体“三资”不透明,这成为了乡村振兴发展的“绊脚石”。
今年,清新区选定下迳村小组作为全区农村“三块地”改革试点村,通过采取股份经济合作社改制、土地整合流转、宅基地改革、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措施,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有效路径,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样本”。
改革中,下迳村小组将原“清远市清新区六甲洞村下迳经济合作社”改制成为“清远市清新区六甲洞村下迳组股份经济合作社”。
清新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黎雄銮说:“改制后,下迳组股份经济合作社将村中资金、资产、资源以股份形式量化到人,确权到户。同时,向股东颁发股权证,作为股东身份证明,股东凭股权证书领取股份分红。”
实施股份合作制改革,通过清产核资等方式,不仅摸清了村集体“家底”,还将村民权益明细化,部分村民的矛盾声音不攻自破,为乡村振兴发展统一了思想认识、凝聚了强大动能。
拿到户内股权证的下迳村村民邹东海说:“现在村民不仅可以按照股份分红,而且落实了对合作社的经营发展还有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这个改革让我们更加有干劲”。
善治
沉睡土地被唤醒
乡村游迸发活力
潺潺溪流,风吹山林,鸟语蝉声回荡其间。在下迳村小华山风景区汤泉池内,不少游客边泡着汤泉解乏,边欣赏着大自然的美丽风光。
六甲洞村党总支部书记邹瑞文是下迳村村民,也是推动“三块地”改革的领头人。他告诉记者,脚下的汤泉池原本是一块废弃的鱼塘和山边地,“三块地”改革让这片闲置的资源“活”了起来。
“我们将村中2600平方米的闲置宅基地转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由下迳组股份经济合作社统筹管理,村民以土地、资金、劳力、实物等折价入股,股东根据注资份额分配股份。”邹瑞文说,在这样的共识下,全村村民拧成一股绳,深度参与共建小华山风景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通过“三块地”改革,下迳村沉睡的土地资源被唤醒。如:统筹流转399亩土地经营蛙稻共生、坚果、蔬菜种植、产研学基地等项目,每年获得土地租金18.2万元保底收入和景区门票收入10%的分红收益;在保障农民居住条件下,统一将尚未利用的564平方米闲置宅基地使用权交回村集体,由村集体出资建成两层共15间民宿;确定25亩土地作为试点入市,经专业机构评估价值380万元,正撬动社会资本进场投资建设。
激活土地资源,乡村旅游迸发活力。如今,下迳村小组这片土地完成了“华丽转身”。小华山风景区的建成,不仅带动了下迳村村民就地就业,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还壮大了村集体收入。数据显示,该村村集体收入由2015年的2.3万元提高到了2020的496万元,预计2021年集体收入超过500万元。
清新区接下来将全面推进股份合作制改革和农村“三块地”改革试点工作,在下迳组“三块地”改革试点工作成效基础上,拓宽改革思路,建立健全管理新机制,以点带面、以线带面,努力走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村“三块地”管理新路子,打造加快城乡融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清新经验”。
南方日报记者 贺欢
专家点评
清新区的“三块地”改革,妥善解决了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处理的诸多复杂关系,如农民权益保护与乡村治理创新的关系,其核心是通过土地流转制度,为全方位推动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政治学与行政学系主任阮思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