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再看一眼要等N年?揭秘故宫“千年古画”为何要“休眠”?

2022-07-03 15:27 来源:南方plus

  历经4年筹划,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于7月3日正式对公众开放。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当天上午,大风降雨的天气阻挡不了香港市民前来参观的热情。现场,一楼展厅外一度排起参观长队,有一家三口一起前来参观,在展厅互动影像装置前驻足体验,一些老人则细细观摩着展品。

  据此前报道,截至6月26日晚,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经不同购票平台售出或预订的各类型门票近10万张,全部9个展厅的特别展览门票已售出约九成,足以见到香港市民对故宫瑰宝的期待与参观热情。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展厅一角。

开馆当天,科技化互动展陈吸引众多观众体验。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介绍,故宫博物院“借”给香港故宫文博馆的900多件文物中,许多属于国家一级文物。此次来港的文物数量多、等级高,种类丰富、名作云集,涵盖北京故宫多种藏品类别。

  值得一提的是,开幕特别展览——“国之瑰宝:故宫博物院藏晋唐宋元书画”汇聚了35件远至唐宋时期的书画经典名作,是近15年来故宫所藏古代书画瑰宝最大规模的一次出境展览。

  据悉,书画展览展期共三个月,每隔一个月就会更换一批书画名作。而且,这批珍贵的“国之瑰宝”在香港展出过后,要回到故宫博物院“休眠”数年。

  多件“国宝”首次亮相香港故宫

  究竟是哪些古书画如此金贵?

  或许你还记得此前火爆全网的水下舞蹈《洛神水赋》,它的原型《洛神赋图》也出现在此次特展中。

  据说,东晋的顾恺之阅读了曹植的《洛神赋》后大受感动,从而创作了《洛神赋图》,以细致的笔墨,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在现存的中国古代绘画中,《洛神赋图》被认为是第一幅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画作。

  此次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展出的《洛神赋图》(北宋摹本)采用绢本设色,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如画面设色浓艳,画法古拙。画面分段描绘了《洛神赋》的内容。如前段曹植在洛水河边与洛水女神瞬间相逢,曹植步履趋前,洛水女神飘飘而来,时隐时现;后段画洛神驾六龙云车离去,玉鸾、文鱼、鲸鲵等相伴左右,洛神回首张望,依依不舍。

  除了《洛神赋图》外,此次“国之瑰宝”特展展出的名作还包括南宋(传)赵伯驹《江山秋色图卷》、唐(传)虞世南《行书摹兰亭序帖卷》、北宋米芾《行书研山铭卷》 、北宋赵佶《雪江归棹图卷》《楷书夏日诗帖》、宋赵孟頫《人骑图》卷、南宋李嵩《花篮图》、清郎世宁《狮子玉》等,都是国家一级文物。

  《江山秋色图》卷描绘的是北方山水。画面中群峰绵密,层峦叠嶂,布局严谨,勾勒精细。其设色以石青石绿为主,与《千里江山图》一样,这也是一幅“青绿山水图”。又正如《兰亭集序》中所描写的景色:“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展出的这幅《行书摹兰亭序帖卷》,墨色清淡,气息古穆,卷中题跋、观款17则,钤印达104方。这件作品使用白麻纸书写,被推断为唐人勾摹本。

  书画类文物保存讲究多,专家科普“休眠期”

  为什么古书画文物展出后需要“休眠期”?

  广东省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研究馆员李涛向记者解密,纸与绢是古人绘画的两种基本材质,而在此次展出的“国宝级”文物中,绢本画作更是占了很大比重。

  古人言“纸寿千年,绢寿八百”就说明了绢的寿命比纸要短,因为它的成分主要是角丝蛋白,动物角丝蛋白的寿命大部分比植物纤维要短,且储存对于光、温要求更高,所以在书画类文物中,绢比纸更要难修复、难保存。

  平时爱去博物馆看展的观众们都会注意到,博物馆展厅内一般灯光布置都比较暗,尤其是书画展厅,还会有“禁止使用闪光灯”的标识。

  “很多对光敏感的文物对光线的要求是不高于50Lux(照明单位)。这是考虑到书画类文物的材质,尤其是色彩对光的敏感性。”李涛解释,任何光照都会对书画类文物造成一定的伤害,更不用说是闪光灯的强光照。这也是书画类文物展出后需要进入“休眠期”的重要原因。

  书画类展品在“入库休眠”之前,还要进行虫菌消杀的步骤。“送回馆之后一般会对文物进行熏蒸或消杀,这主要是清除书画表面可能存在的霉菌、虫子、虫卵,从外面回来的文物不能够保证是完全无菌的。”李涛介绍。

广东省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室。

  使用低温消杀方法也有讲究,要求温度“缓缓下降”再“缓缓上升”。对于大部分文物来说,温度越低,可保存性越强,但突然降温也会对文物造成损伤,只能缓慢下降到足矣杀死虫卵的温度并维持一段时间,杀虫后再把温度慢慢回升到库房要求的温湿度。

  此外在气候差异非常明显的季节,北方的书画类文物在保存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南方会有所不同。在北方,由于气候干燥,书画类文物最容易遇到的问题就是纸张、画面开裂;而在南方,潮湿闷热的气候给书画带来最直接的伤害则是发霉、虫蛀等。

  稳定的温湿度对于书画类文物的保存至关重要。“目前正值夏季,南北气候差异此时应当最小,因此也为文物平安展出创造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李涛分析。

  明代周嘉胄《装潢志》有言:“前代书画,传历至今,未有不残脱者。”大部分的书画文物,都要经过历代的修复师反复“修补”,而他们的修复,都会留下蛛丝马迹。

  目前,文物修复要遵循“最小干预原则”。“文物没到必须要‘动手术’的程度就不能够随便改变款式、更换辅料,所以我们平时做就是极小的修复,比如对开裂的地方会用一些方法进行加固等。”李涛介绍,入库之前的“消杀”,也是作为文物修复师需要重复的一个工作内容。

  “我们修复师和文物保护工作者的职责,就是尽量地去延长这些古书画的寿命,让它们保存得尽可能久、尽可能完整,被后世所看到和珍藏。”李涛总结。

  【记者】关雨晴

  【实习生】尹露 张嘉怡

编辑:张菲菲   责任编辑:李婷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