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好听又好(hào)吃!揭秘广州国家版本馆的特色展品 | 印象文沁阁

2022-08-11 20:32 来源:南方plus 黄楚旋 杨逸

  说起“版本”,大家首先会想到古籍、善本、文献、出版物。走进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小南才知道,原来月饼盒、月饼票、黑胶唱片,也是蕴含独特历史文化传承价值的中华版本一部分。

  “时代留声 传世之音——中国黑胶唱片版本展”“团圆——广式月饼文化专题版本展”两场别开生面的专题展,正在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展出。

  跟着小南的脚步,来看看这两场展览都为我们展出了哪些“特别版本”↓↓

  百年前“月宫玉兔”清代月饼模亮相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佳节将至,步入“团圆——广式月饼文化专题版本展”展厅,别具民俗文化特色的展陈向观众传递出浓浓的民俗风情。

“团圆——广式月饼文化专题版本展”展厅。

  作为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中秋节始于唐代。这一天,满圆的月亮象征着团圆,中秋又称为团圆节。中秋自古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等习俗,流传至今,历久不衰。

  本次展览以近现代月饼包装和月饼模具为载体,以中秋文化和广式月饼为纽带,以家国团圆为核心,通过243件史料、模具、包装等多种版本的实物展陈,展现广式月饼文化中所蕴含着的家国情怀和亲情记忆。

1906年月宫玉兔捣药版式月饼模。

  展厅入口处,一件来自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的月宫玉兔捣药版式月饼模分外引人注目。这件山西地区制作的版式月饼模,虽然已经历尽百年风霜,饼模上月宫玉兔捣药的图案依然清晰可辨。

现场展出的月饼模具。

  正所谓“食在广州”,说起中秋美食怎少得了“好(hào)吃”的广东人?品种多样、口味丰富的广式月饼,流行于广东、广西、海南、港澳等地,深得海内外华人喜爱,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广式月饼”,“广式月饼制作技艺”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现场展出的月饼模具。

  19世纪末始,广州发明了以莲子熬成莲蓉作馅料的月饼,渐渐成为广式月饼的主流。广式月饼也随着粤商北上而闻名全国。现场展出各大饼家不同年代留下的名价表,则反映出“老广”们百年来的口味变迁。从1933年陶陶居癸酉年中秋月饼名价表可见,当年月饼口味众多,除莲蓉、豆沙外,还有腊肠、叉烧、烧鸡等,具有明显的粤菜特征。果然是“万物皆可广式月饼”。

香港茶楼、饼家的月饼宣传单张。

香港茶楼、饼家的月饼宣传单张。

  广式月饼传承着粤港澳大湾区共同的文化记忆。现场展出不少来自港澳地区的版本实物,比如来自港澳地区的预售月饼广告单。当年,港澳地区流行着“供月饼会”的做法。工薪阶层只要每个月向茶楼支付一定金额,到了中秋就能领取到美味的月饼给全家分享。由此可见,中国人无论身处何地,到了中秋,总要吃上月饼,品尝团圆的味道。

展厅内景。

  从油纸、纸袋、玻璃盒、卡纸盒,到改革开放之后风靡一时的马口铁罐,再到上世纪90年代百花齐放的月饼提篮礼盒,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都能从广式月饼包装盒的时代变迁里,找回属于自己的中秋童年记忆。步入21世纪,唯美独特的国潮元素让月饼包装展示出属于中国人的浪漫。音乐感应、科技悬浮、手办盲盒的出现,也让月饼礼盒成为新的“社交宠儿”。

  从“嫦娥奔月”传说到“嫦娥探月”工程,探索太空奥秘的设计也在广式月饼包装上留下印记。展厅展出了广州酒家与中国航天以“天宫寻梦”为创作理念,由非遗粤点大师制作的“筑梦九天 奔赴团体”翻糖艺术作品。萌态十足的嫦娥汉服小姐姐与宇航员在“天宫”共舞,天上人间共庆人月团圆。

“筑梦九天 奔赴团体”翻糖艺术作品。

  百年黑胶唱片流淌“传世之音”

  岁月留声,除了“看得见”的版本外,一批“听得见”的版本正在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6楼展出。黑胶唱片从20世纪初引进中国以来,成为记录音乐曲艺的主要载体。无数名家唱段、经典旋律、流行歌曲在一张张黑色圆盘里留存下来。

“时代留声 传世之音——中国黑胶唱片版本展”展厅。

  本次展览精选129张黑胶唱片展出,按主题内容分为经典红歌、传统戏曲、经典民歌、流行歌曲、抗战歌曲五大板块,让观众从“传世之音”里感受一个世纪以来独特的艺术魅力。

展览精选129张黑胶唱片展出。

  黑胶唱片传入中国以后,最早用于灌制记录传统戏曲,包括粤曲、潮曲、京腔、南音等曲目。展厅现场展出的1910年灌录于香港的《闺谏洋烟》,就是来自清末时期的老唱片。戏曲歌词奉劝国人振奋民族精神,不要沉迷吸食鸦片,成为当年社会环境的真实写照。

  黑胶唱片为我们留下了梅兰芳、红线女、姚璇秋等大师戏宝,也留下了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的时代之声。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文艺各界就留下《生死恨》《齐破阵》《大刀队》等抗战名曲,唤醒激励中华儿女抵御外敌、保家卫国、救亡图存的坚强斗志。

展厅内景。

  新中国成立后,《我的祖国》《社会主义祖国好》《东方红》《祖国万岁》等红色歌曲,同样通过黑胶唱片闪烁着独特的艺术光芒,激扬着动人心魄的精神力量。

展厅内景。

  值得一提的是,展厅里还“三代同堂”展出8台早期留声机。其中,最早的留声机来自19世纪90年代,是美国生产的第一代蜡筒留声机,这款留声机由爱迪生发明。它将声音刻录在蜡筒,使用时需要手动上发条,通过上方喇叭把声音放大。

展厅内景。

  上世纪20年代生产的第二代柜式留声机则用于播放黑胶唱片,只要手动转上数十秒发条,观众就能在展厅里欣赏到将近一个世纪前广东音乐《步步高》的悠扬乐声。到了1970年代,简约轻便的中华牌电唱机则成为当年国内流行的款式。

展厅的展品。

展厅试听体验区。

  时移世易,突飞猛进的数字化技术,让这些历史留下的经典音乐得到更好的保存与传播。如今,通过展厅现场摆放的4台触屏电脑,观众可以随心所欲点播唱片音乐,并了解藏品的文字、图片、语音介绍,从流淌的歌声里重温时代留下的民族记忆。

  【记者】黄楚旋 杨逸

  【执行】李培 丁晓然

  【海报】刘子葵

  【摄影/摄像】仇敏业

  【剪辑】何志豪 许舒智

  【实习生】尹露

编辑:黎洁婵   责任编辑:陈榕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