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广东省实施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制度20周年。9月9日,记者从省林业局了解到,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我省率先在茂名市电白县建起闻名遐迩的中国第一条沿海防护林带——博贺林带以来,先后实施三期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完成工程造林1395万亩,全省3207.9公里宜林海岸已营建防护林带2885公里,宜林海岸线绿化率达89.9%;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沿海防护林带成为了广东的绿色带和生命带。
“南海绿色长城”6万多亩农田全部复耕
远处渔舟点点,岸边林木葱葱,构成一道独特的滨海景观,这是近日,记者在茂名市滨海新区博贺镇(原电白县下辖镇)沿海采访时见到的情景。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上世纪初,博贺镇沿海曾是白茫茫沙滩,寸草不生,水旱、风沙灾害非常严重,村民被逼搬迁。
变化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那时,当地林业技术人员和村民一道共同防沙治沙。经过多年的努力,在1956年率先建起了中国第一条沿海防护林带——博贺林带。
博贺林带被誉为“南海绿色长城”,全长14.6公里,种植树种以木麻黄为主。该林带建成60多年来,几经台风侵袭破坏,“林带每隔几年都因台风影响而一再修补。”当年的林带建设者郑淑红老人回忆道,“造林护林历经了几代人接力。”
那些年,博贺镇结合国家级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和防护林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等,修复改造被台风侵袭破坏的林带超7000多亩,使林带得到不断巩固、完善和发展,“现已被划为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还聘请了护林员进行严格管护。”滨海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叶培进说。
如今,林带明显改善了沿海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沿海6万多亩农田全部复耕,还平整沙地,扩大耕地面积6500多亩。
除了博贺林带,近年来,茂名市结合海岸带综合整治,科学合理开展沿海滩涂红树林、沿海基干林和沿海纵深防护林建设,建立了多个保护区,沿海绿化海岸线长185公里,绿化率97%,沿海防护林体系成为了抵抗台风的绿色生态屏障。
近百万亩沙地变成良田
博贺林带是广东省沿海防护林带建设图景中的生动一幕。
记者从省林业局了解到,广东陆地海岸线长4114.3公里,台风发生频率和强度居全国首位。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我省持续推进沿海防护林体系和红树林建设,通过“造、改、封、育”等措施,大力开展海岸基干林带和纵深防护林修复和保护。
目前,全省3207.9公里宜林海岸已营建防护林带2885公里,宜林海岸防护林带基本合拢,初步建成了“山、海、路、田、城”相连的防护林体系框架,纵深防护林农田林网控制率达86.9%,全省149.1万亩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90.7%。
沿海地区已建自然保护区104个,湿地公园103个,森林公园563个。吴川市防护林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人与自然生物圈观测点”。全省红树林面积由2004年的15万亩增加到现在30万亩,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红树林面积超过14万亩,是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随着沿海防护林生态网络体系结构不断完善,沿海地区生态防护能力明显增强。”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分析,沿海流动、半流动沙丘得到有效控制,使全省过去被风沙埋没的19.5万亩农田得到复耕,97.5万亩的沙地变成了良田,粮食单产增加三四倍,台风、风暴潮的危害程度明显减轻。
沿海沙区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17.29亿元
我省还将防护林体系建设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紧密结合,加强了生态经济型防护林的营造,积极发展特色经济林和速生丰产林,建成了经济林基地,推动了沿海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目前,沿海地区已开发旅游点30多个,如珠海九洲城、阳江海陵岛、湛江东海岛、电白虎头山、台山川山群岛、南澳青澳湾等,年接待游客上千万人次,为当地农民带来丰厚的收入。
截至2018年,我省在沿海沙区共区划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778万亩,占沿海沙区县林业用地面积的39%,落实中央和省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17.29亿元,涉及我省沿海沙区295.2万户、1476万人,沿海地区的绿色综合效益日益显现,惠农能力不断提升。
“从2019年起,我省已启动实施了新一期全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省生态办相关负责人透露,2019~2025年将完成基干林带造林36.41万亩,完成纵深防护林造林114.85万亩,建立起以人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片、带、网、点相结合的多树种、多功能、多效益的沿海防护林体系。
【记者】杨建雄 黄进 刘俊
【通讯员】林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