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天气、气候、水,发生什么变化?世界气象日,权威气象专家解读

2023-03-23 15:57 来源:南方plus 刘长欣

  “极端天气过程更加频繁”

  “高温干旱复合型灾害多发”

  “北极海冰在加速融化”

  ……

  这是业界权威专家在谈及近些年全球天气、气候、水发生的变化时,用的关键语句。而相信很多人已经切身体会到了这一点。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的主题是“天气气候水,代代向未来”。正如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魏科所说,一千年以前北宋时期的人做的事情,我们现在要承受,我们现在做的事情,一千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还要承受。

  积极寻求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是当下的我们迫切要做的。

  关于天气:刷新纪录的极端气温

  回看2022年,我国天气形势复杂,气候异常显著,极端事件频发:低温雨雪袭扰北京冬奥;1961年以来历史第二强龙舟水影响珠江流域;1961年以来最强高温“炙烤”我国,中央气象台首次发布高温红色预警;长江流域“汛期反枯”……这是中国气象局在今年1月发布的2022年国内十大天气气候事件。

  “极端天气过程更加频繁,强度越来越强,范围越来越广,而且往往几种灾害性天气并发。”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周宁芳解读道,其中,气温的变化最为明显:一方面高温出现的时间越来越早,影响范围越来越大,最高气温和平均气温均不断刷新纪录。另外,寒潮等冷空气活动也比较频繁,最低气温不断刷新纪录。

  随着全球变暖,大气中水分含量增大,全球持续性降水过程、局地极端性暴雨越来越多,强度越来越大,每年暴雨引发的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多的。周宁芳表示,由于降水分布非常不均匀,以前干旱少雨的地方现在也会出现强降水,以前降水多的地方现在也可能持续少雨。旱涝同时发生的概率也在增加,同一地区旱涝急转时有发生。

  “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导致区域的天气气候特征也有所改变,典型的气候特征特点被改变。例如我国西北部分干旱区的暖湿化等新的变化。”周宁芳提到。

  关于气候:长江大旱并非孤立事件

  不见滔滔江水,触目可及是裸露的江滩、“草原”。2022年入汛之后,长江流域沿线多省市持续少雨,最高气温接连突破历史极值,导致长江水位持续退落,出现了“汛期反枯”的罕见现象。

  国家气候中心正高级工程师李威提到,2022年的长江大旱并非孤立的气候异常事件,如果放眼全球,我们就会发现2022年夏季北半球多地遭遇了严重干旱。欧洲遭遇近50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美国遭遇1776年以来最严重的干旱。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气候系统不稳定性增强,受此影响,全球降水格局在悄然改变,大气环流调整规律也有超出现有科学认知的存在,高温干旱复合型灾害多发,影响领域不断扩展。”李威表示。

  目前,气候系统各圈层的变化是过去几个世纪甚至几千年来前所未有的,格陵兰冰盖崩塌、南极西部冰盖崩塌、澳大利亚热带珊瑚礁大范围白化,撒哈拉及西非季风区植被覆盖度增加,喜马拉雅冰川退缩……小概率高影响气候突变事件风险剧增。

  中国气象局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表示,近年来全球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在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广发、强发和并发,气候异常状况显得更加持久和频繁,更多区域在遭遇更多的复合极端事件。

  关于水:水多、水少、水脏

  全球变暖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降水极端异常事件频发,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使地表径流发生变化。周兵提到,从而造成水资源“三大危机”:水多,河流泛滥,洪涝多发;水少,淡水匮乏,干旱频现;水脏,水体污染,生态恶化。

  而让我们同样感到忧心的,还有在加速融化的北极海冰。其面积从1996年至2012年间缩减了大约50%。据预测,如果按照这种趋势,最快到21世纪中叶左右,北冰洋就会变成夏季无冰的开阔海洋。

  海平面上升将压缩人类生存空间。全球约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岸线60公里以内的地区,全球变暖使得极地海冰融化、海洋水体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严重威胁生命和财产安全。

  据专家预测,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可能成为第一个因全球变暖而消失的国家。

  关于未来:我们可以做什么?

  “代代向未来”,我们现在的行动,会产生绵延上千年的蝴蝶效应。

  “二氧化碳是一种长生命期的温室气体,它所引起的全球气温升高会持续上百年,海平面上升会持续上千年。”魏科说,我们现在所有的碳排放来自烧煤、烧油、烧天然气,这些东西在自然界中,尤其是像煤和石油,它需要上千万年甚至上亿年才能形成,但是我们燃烧它,就是分分钟的事。

  “我们还处于一个非常艰难的碳减排过程中。”魏科说。

  在周兵看来,青年的科学素质、科技能力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反映着他们看待世界和自然的态度。如果他们运用科学技术的力量投入到气候治理与气候变化适应中,可以为更健康、低碳的决策作出重要且积极的直接贡献。

  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持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弥合排放差距的先决条件。

  周兵建议,在减缓气候变化的各项活动中,青年人要不断创新应对方式,提升应对气候变化参与度,积极践行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生活首先是减量,例如减少食物浪费、节水节电等;其次是提升能效,比如选用节能家电和节能建筑;最后是观念和思想意识的转变,比如从开私家车出行转为使用公共交通。

  【记者】刘长欣

编辑:卢绍聪   责任编辑:杨格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