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跟着总书记看中国 | 不负嘱托争朝夕 奋楫扬帆挑大梁

2024-02-17 21:16 来源:南方网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7万亿元、连续35年全国第一,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全国第一,规上工业企业7.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7.5万家,19家广东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全省经营主体突破1800万户……2023年,广东经受住复杂严峻的形势和挑战,用一张亮丽的成绩单,展现出一如既往的韧性和活力。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强调,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广东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在全国范围来讲具有共性。把广东的事情办好,既是着眼广东一省,更具有全国意义。广东推进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必将在全国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牢记嘱托,奋楫争先。广东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加快产业和科技融合发展,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科技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开局破题的关键,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

  广东科技创新发展如何?一组数据透露科创“硬实力”。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居全国首位,“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4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位;全省研发经费支出预计超4600亿元,全省研发人员135万人,高新技术企业超7.5万家,发明专利有效量66.56万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37万件,管理基金数1.2万只。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员、高新技术企业、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保持全国首位。

广东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创企业高质量发展。南方日报记者 刘力勤 摄

  如此耀眼的成绩,是广东讲布局、聚合力、重基础、破难题的具体成效。

  先看布局。广东依托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深化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合作,积极构建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为主轴,以港深莞、广佛、澳珠为极点的“两廊三极多节点”创新格局。 

深圳河套航拍。南方日报记者 张令 摄

  再看合力。粤港澳三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聚力打造大湾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2023年12月,鹏城实验室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的“中国算力网”香港城市节点成立。今年1月初,第三批11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名单出炉,这些实验室均是粤港澳三方或粤港、粤澳双方的具有合作基础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联合建设。协同港澳建设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提升大湾区源头创新的条件能力。

  第三是基础研究。广东强化“从0到1”原创成果供给,实施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将1/3以上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用于基础研究,以“量子科技”“生物多样性”等旗舰项目为引领,分层次、体系化布局开展基础研究。

  最后来看技术攻坚。广东深入实施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部署“芯片设计和制造”“工业软件”“显示制造装备”等旗舰项目。目前,已在新一代通信、终端操作系统、工业软件、储能与新能源、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研机构和高水平科技人才云集,如何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广东颁布实施《广东省人才发展条例》等政策举措,推出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系列人才创新政策包,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交流,鼓励全球人才来大湾区创新创业。此外,香港、澳门有多所院校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开展合作办学,对粤港澳人才培养合作和协同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广东是制造业大省,从改革开放之初的珠江水、广东粮、岭南衣、粤家电,到如今走向世界的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无人机、5G手机等,厚实的制造业“家底”是支撑广东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钢铁脊梁”。

  如何将这份家底做大做强?产业科技融合发展是破题之要。为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广东打出“组合拳”。

  让企业在产业科技攻关中“唱主角”。推动产业科技融合发展,还要充分发挥广大科技领军企业和科技人才的“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广东制订《关于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若干措施》,涌现出华为、腾讯、比亚迪、美的、格力等一批科技领军企业。广东省5G技术率先在20个重点领域实现垂直应用,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领跑全国,生物医药产业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打造集成电路产业“第三极”成效初显,多款机器人与数控机床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作为汽车大省,广东正在构建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受访者供图

  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王牌军”。印发《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的实施意见》《广东省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路线图》等,广东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储能与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突破。南方电网牵头组建全国唯一的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广汽埃安智能生态工厂成为全球仅此一座的新能源汽车灯塔工厂,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1/4;首台国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研制成功,体外膜肺氧合治疗仪、高端手术机器人、R9高端彩超、全身核磁共振设备等打破国外垄断或实现全球技术领先。

  建设科创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广东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搭建集“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成果转化”于一体的科创枢纽,核心总部4个直属创新平台已引进、集聚创新团队超600人,4家省内分中心聚焦区域产业需求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搭台赋能,建设成果转化枢纽平台,汇聚高端人才,催生新质生产力。

  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工业信息与智能研究所汇聚跨学科人才,推动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成为澳门大学在大湾区设立首个产学研示范基地,推进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数百家科技企业扎堆河套合作区,“楼下科研实验、楼上创业孵化”成常态。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东积极推动科技成果惠及民生福祉。抓好荔枝保鲜核心技术攻关,聚焦海洋牧场以及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强化民生科技布局和支持力度。以科技发展突破乡村产业发展阻碍,促进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在县镇村落地转化与产业化,有力支撑“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无论是科技成果的转化,还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都需要金融作为其强有力的支撑。

  初创期科创型企业一般具有“轻资产、重投入、高增长、强波动”特点,在融资过程中时常会遇到融资难、融资贵的情况。为破解这一难题,广东实施制造业企业贷款贴息政策,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增加对制造业的资金支持;推动银行机构设立科技特色专营机构,加大科技贷款发放力度,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更好地支持强链补链稳链企业发展。

  为进一步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广东聚焦制造强省等重大战略需求,以及制造业当家“五大提升行动”等重点领域,银行保险机构持续加大信贷投放以及保险保障力度。 

  广州(越秀)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建设合作备忘录签约仪式上,40余家金融机构、企业签约金额合计超1000亿元。南方日报记者 梁文祥 摄

  2023年,全省制造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创企业贷款增速均为信贷平均增速的2倍以上,制造业企业和科创企业获得融资支持1.2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共有66家广东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实现境内直接融资1.06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一;科技保险提供风险保障超1.5万亿元;全省创投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2700家,管理资产规模2.5万亿元。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金融“活水”润泽创新土壤,助力广东科创企业寻找新商机、实现新发展、走向全世界,持续擦亮“中国智造”新名片。

  日月其迈,时盛岁新。

  2月18日,龙年首个工作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岭南大地,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广东将大展龙马精神,振奋非凡勇气,披坚执锐,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中展现新作为创造新业绩。

  策划:李琳

  统筹:申晨

  记者:李润芳 实习生 张国威

  设计:武君丽

  校对:陈学德

编辑:李润芳   责任编辑:于艳彬   校对:陈学德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