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乃国之根本、民之命脉。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2012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站上1.2万亿斤台阶,自2015年起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2021年创造了历史新高,达到了13657亿斤,比2012年增加1412亿斤,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83.5公斤,超过国际上公认的400公斤的粮食安全线。
图源:视觉中国
粮稳天下安。沉甸甸的粮食不仅凝结着阳光、雨露,更凝聚着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真招实策的硬核支撑。严格落实党政同责,压实主体责任;采取“长牙齿”措施,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加快推进农业科技革命,助推种业科研水平提升;实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保护和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特别是在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的风险挑战增加的当下,保障粮食安全是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最大底气,对稳定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必须时刻紧绷粮食安全之弦,持之以恒抓好耕地关、科技关、产业关。
耕地关,重在保护和质量。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一方面,要守住耕地保护红线,以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耕地保护法律为支撑,以“三区三线”为基准,优先足额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加快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建设,织密耕地保护网。另一方面,要稳步推进耕地挖潜增量,持续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生产能力只增不减,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
科技关,重在种子和农机。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一方面,要加快构建种业创新体系,建立健全科技研发、成果孵化、利益共享的机制,以科企合作、项目驱动、产业融合等举措为抓手,促进生物育种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发展,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和种源自主可控。另一方面,要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和应用水平,加快高端智能机械研发制造,推广水肥一体化、饲喂自动化、环境控制智能化等设施装备技术应用,推动农业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更好满足农业产业高质高效发展需要。
产业关,重在人才和产品。做强农业产业,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而人才是第一资源。农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者开拓创新,离不开广大一线乡村能人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要发挥“田秀才”“乡创客”的带动示范作用,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动农业智能化、科技化转型,蹚出一条农业生态高效、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保障农产品多样化供给,既是适应消费者需求的现实需要,也是提升农业效益的有效途径。要持续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政策引导、示范引领、龙头带动等方式,畅通农业生产、管理、加工、销售等环节,把产品做精、品牌做响、市场做大,打造农产品多元良性互动生态圈。
风禾尽起,盈车嘉穗。乘着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东风,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亿万中国人民辛勤耕耘、团结奋斗,一定能够牢牢守住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徐桂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