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下,广东正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加快推进更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不断丰富高品质文化供给。粤剧,作为岭南文化的瑰宝,不仅承载着岭南人民的情感与记忆,更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例证。近日,南方新闻网联合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推出“粤剧薪火 共话传承”系列人物专访,旨在传承发展粤剧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自强,让粤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今日推出系列报道第二篇《少年武生张沥行:粤剧“小梅花”是这样炼成的》。
一个朝天蹬,单腿支撑身体,屈膝下蹲,片刻再用力站起,共“三起三落”,紧接一个旋子,平身跃起,在空中旋转后双脚落地……一连串的动作很考验腰腿功力,很难想象,这是一位13岁的粤剧“小梅花”张沥行平日练习的一套基本动作。
粤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小小“传承人”张沥行,怀揣着对粤剧的无限热爱,坚定地追逐着属于自己的粤剧梦想,每一步都走得执着而坚定。
迷上武打动作,在懵懂中开启粤剧学习
“小学二年级,学校遴选学生去体验、学习粤剧,我很感兴趣,积极报名,条件也达到了要求。”张沥行与粤剧的相识源于学校的特色活动开展,刚开始,他觉得学习粤剧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时,他凭借会说粤语和能做“一字马”两项优势,获得了到粤剧艺术博物馆少儿粤剧传承基地学习的机会。然而,粤剧的学习并没有想象中简单。“每节课都要跟着大家一起踢腿,然后练习基本功,每次练习完,整件衣服都湿透了。”张沥行谈到,最难练的是毯子功,需要连续翻跟斗,精神稍不集中,就会摔跤或受伤。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2023年,张沥行进入广东艺术职业学院,踏上了专业学习之路。在学校,他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从早上6点就开始基本功和身段的练习,结束后,还会拍摄视频发给老师看,以求不断进步。到了夜晚,他又投入到紧张的排练中,直到9点半左右,灯光下的身影才缓缓消失。辛苦付出的背后,是这位少年对粤剧的热爱与执着。
“小时候,特别喜欢看李小龙、李连杰、成龙的电影,那些充满民族精神的剧情让我着迷。接触粤剧之后,我对武生表演特别感兴趣,那些精湛的武艺以及舞台上所展现的英勇气质,都深深地吸引着我。”谈及为何对粤剧武生行当情有独钟,张沥行如是说。
用汗水浇灌梦想,在挑战中铸就自信
近年来,随着粤剧的不断发展,涌现出越来越多粤剧新苗。小小年纪的张沥行,凭借剧目《恶虎村》《白水滩》《小商河》连续三年获得全国少儿戏曲梅花奖。获奖剧目之一的《白水滩》是传统武戏,他扮演的豪杰徐士英举手投足间灵气十足,无论是“朝天蹬”的矫健挺拔,还是“高台半边月”的平衡优雅,亦或是“飞腿旋子”的迅猛连贯,这些高难度的舞台技巧都被他演绎得淋漓尽致,让观众目不暇接,惊叹不已。
“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粤剧艺术博物馆的栽培、老师们的严格要求和父母的鼓励。”说起获奖感受,张沥行心里更多的是感恩。“老师非常严格,如果有一个动作做不好,他都会拍我一下,让我有肌肉记忆,有时晚上做梦都会梦到老师指导自己练习。”回忆起粤剧折子戏《小商河》的排练的艰辛,张沥行难掩心中激动,坦言对自己成长的帮助很大。当时,他第一次身穿沉重的靠旗,脚上还套着高靴,做起动作来十分困难。为了找到表演的感觉,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他不断钻研、反复练习,最终成功驾驭这段动作表演,进一步提升了技艺和舞台自信。
如今的张沥行,已成长为一位备受瞩目的粤剧表演者,他不仅刻苦提升自己的各项技艺,还经常化身“小老师”指导小朋友练习粤剧,通过言传身教,让更多小朋友们感受到粤剧艺术的独特魅力。“我准备在互联网发布自己练功和演出的视频,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小伙伴去了解粤剧、喜欢粤剧。”张沥行的心中怀揣着一个愿望,那就是有朝一日能够正式成为一位专业的粤剧演员、粤剧老师,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继续发扬光大。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吴明宇
摄制 梁就胜 张全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