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讯(记者/黄小殷 实习生/张国威)11月22日,粤港澳大湾区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论坛顺利举行,各界大咖齐聚一堂共同为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和人力资源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论坛举行期间,南方网记者专访广东省战略性产业人才培养与评价联盟秘书长陈玉琪,就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多个层次和侧面进行探讨。陈玉琪向记者谈到,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在人才引进和培育方面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广东建设了63条“产教评”技能生态链,打通青年进入新兴产业“最后一公里”。她呼吁更多行业主体加入“产教评”技能生态链,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陈玉琪。
广东“产教评”技能生态链重点解决现实困难
南方网: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新业态快速发展,新兴产业在人才引进和培育方面面临哪些挑战?
陈玉琪:在新兴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技能人才供需不匹配的问题凸显。我们总结为“四难四困”,即招工难、稳工难、技能提升难、精准匹配难,在企业层面上则体现为人效低、员工忠诚度低、企业人力资源应变能力低、产业生态链协同能力低。这种情况在近些年非常明显,企业也难以找到合适的员工,这是新业态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了。
南方网:针对上述问题,怎样才能建设良好的技能生态链?
陈玉琪:“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就是为了解决人才的结构性问题。结构性问题看起来非常复杂,但实际上,核心问题还是人才精准匹配困难,涉及学校专业建设不足、社会培训机构反应慢、企业及行业变化太快等。
“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发展的重点,在于让就业和培养两者合一。以前培养和就业可能是分离的,这就导致人才与企业的契合度、匹配度会很低,现在“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就是要弥补这个不足,让需求信息精准匹配。
另一方面,“产教评”技能生态链的基点,就是要让龙头企业站出来提需求、给标准。龙头企业代表了一个细分行业的需求,对同行企业也有一个示范引领的作用。通过“产教评”技能生态链的遴选,龙头企业将推动一系列标准的制定,包括培养模式、薪酬体系等,这就是广东省“产教评”技能生态链的核心原理。
政府出政策、企业出岗位、学校出师傅
南方网:除了龙头企业之外,政府、企业和院校应该如何分工?
陈玉琪:龙头企业作为用人主体,有特定的用人需求;院校是培养高级人才的主阵地;政府发挥着政策指导的作用,让人才市场更加有序。
我们将企业、院校、政府的分工总结为“九出八共”。即龙头企业出岗位、出标准、出师傅,院校出学生、出教师、出教学资源,政府出政策、出资金、出管理,推动企校共同制定培养标准、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共同招生招工、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培训、共同评价、共同激励、共同管理。
南方网:带帮技能人才的过程中,师傅一定是学校的老师?
陈玉琪:在高技能人才以及职业教育里,我们鼓励成立“双师”队伍,也就是企业的师傅和学校的老师一起培育学生。“双师”既了解企业运作,又懂学校教育,这是最好的状态,目前很多产业链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朝这个方向去努力。
打通青年进入新兴产业的“最后一公里”
南方网:学生及家长应该如何接触“产教评”生态链的信息?
陈玉琪:这是大量家长在咨询的问题,包括什么行业值得深耕?哪些学校的哪些专业办得比较好?目前学生和家长都比较迷茫。这个情况并不奇怪,因为现在业态发展太快,以前一个行业发展了几十年,大家都已经很了解了,但现在行业的更新速度非常快,新的工种也不断产生,要求也不断更新,企业和行业都在进一步迭代。
广东目前构建了63条“产教评”技能生态链,相对来说,一些交杂在一起的信息更加清晰了。比如,比亚迪就属于新能源生态链,腾讯则属于互联网营销生态链,每条链都有6个以内相应的工种,这里面的就业群体、用人单位、培养计划等信息都很清晰。
广东省“产教评”产业技能生态链首批链主培育单位。点击图片查看详细名单
当我们把这些信息再给公众的时候,哪个行业薪资水平如何,哪些学校哪个专业比较强,大家可以通过一个表格清晰看到这些信息。当然,这件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持续一段时间去完善,并且增加公众的认知,最后才能达到效果。
这些生态链基本都是为年轻高技能人才服务的,我们要努力打通他们走向新兴行业的“最后一公里”。
人才出海是企业需求,同步评价标准让人才走向国际
南方网:广东、香港、澳门的人才政策和机制存在差异,实现湾区人才资源共用共享的工作中存在哪些困难?
陈玉琪:目前很多企业有人才出海的需求,服务海外扩张计划。他们希望高技能人才能通过粤港澳大湾区这个“起点”走向国际。因此,我们了解到,这些企业希望技能人才标准能尽快与海外的用人标准同步,但粤港澳人才共建过程中难免受到政策限制。
不过,我们已经看到粤港澳大湾区各相关部门、龙头企业在逐步推动技能标准共建工作。比如,今年深圳坪山人力资源局、香港职训局等相关单位就共建大湾区“新能源汽车维修工”技能标准达成共识,推动全省首个产业类大湾区技能标准合作项目加速落地,推进技能标准在港澳、海外等地的普及共用与互通互认。
应用型专家更了解行业需求
南方网:目前,我们还组建了“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融合技能人才培养联盟”专家库,专家们在其中发挥什么作用?
陈玉琪:根据生态链的各个环节,我们配备了来自企业、学校、培训机构、人力资源机构等领域的专家成员。传统意义上的专家库可能是学者以及资深专家比较多,但我们的专家库更多汇聚应用层面的专家。
我们非常关注中小企业的声音。以前这些中小企业的人资经理可能不是专家库人选的第一梯队,但新业态大背景下,中小企业的人才需求占全国人才需求的七至八成,他们哪怕是一个比较细微的需求都可能会影响行业的发展。
南方网:目前广东的技能评价体系能否适应港澳用人单位对技能人才的要求?
陈玉琪:我们高级人才的标准以及细节的开发是在国标的指导下完成的。在原则上,我们与港澳没有太大的不一样,但在细节上还是有很多差别,特别在境内,新兴产业和战略性产业多数不是准入制的,港澳会更加关注准入制的证书,但境内的业态太庞大,有很多急需的行业入行并不需要“证书”。
但我们目前还是可以看到,境内的高技能人才在港澳的适用度还是很高的,也有很多港澳的年轻人非常愿意进入境内一些行业。
行业细分精准匹配还需完善
南方网:对粤港澳大湾区目前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您认为还有哪些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陈玉琪: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行业细分和匹配。其次,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在标准的制度上可能要放得更宽一些。另外,人才的薪资体系、待遇政策需要进一步提升。比如,在“产教评”技能生态链这个政策框架下,一些补贴是面向内地居民的,优待政策如果能同步辐射港澳群体,会更好。
南方网:对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培育机制有何寄语?
陈玉琪:我们呼吁企业、学校、单位以及机构能够积极地加入到“产教评”技能生态链,推动更多年轻人加入新兴行业,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视频部分素材来源:广东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