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竿舞+杂技”,会碰撞出怎么样的火花?11月24日下午,在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比赛中,广东代表团带来的《同心共“竹”中国梦》震撼全场,迅速出圈。
“尖子”马斌浚在竹竿上跳起,腾空旋转,稳稳地回落在竹竿上……马斌浚今年13岁,是本届运动会广东代表团最小的运动员,也是团队的“团宠”。
在杂技表演中,“尖子”和“底座”是亲密的搭档。板的两头持在底座演员手里,尖子演员站在板上中间,借弹劲飞到空中翻出跟头再落回板上,配合要非常默契。
《同心共“竹”中国梦》团队在训练。
“我们要给‘尖子’充分的安全感,让他充分信任我们。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底座演员李文涛说,最初练习的时候,演员们不时有受伤的情况,经历无数次磨合,终于形成默契。
李文涛的弟弟李文博同为底座演员。他说,经过长期的磨合训练,如今,“尖子”在竹竿上动一下,“底座”就能知道他想表达什么,马上进行调整。
“在训练过程中出现问题,我们会及时沟通、尽快调整,这样才能配合好。”李文博说,之前“尖子”落竿的时候,有一只脚是朝外的,他便每次都提醒“尖子”注意,尽量保持不受伤。
爬竿向上、空中翻转回竿、高空抛接、三节倒……表演中,一系列高难度动作轮番上演,引发阵阵掌声。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同心共“竹”中国梦》领队李涛介绍,运动员们来自广州杂技团,有较好的训练功底,但每天也要进行上百组动作训练,保持“肌肉记忆”。每次训练,精神都要百分百集中,保持全神贯注。“大家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用,才能完成这样高难度的节目。”李涛说。
《同心共“竹”中国梦》团队在训练。
为何将竹竿舞和杂技融合?李涛说,《同心共“竹”中国梦》以“竹”为创意起点,将传统竹竿舞蹈与杂技元素巧妙融合,让观众在欣赏节目的同时,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时代精神的蓬勃发展。
《同心共“竹”中国梦》编导杨迪介绍,传统竹竿舞的表现形式大多是在地上敲击,《同心共“竹”中国梦》则创新性地把竹竿举起来、立起来,和杂技动作有机融合,实现有新意的表达。
节目的最后,运动员们站成一排,形成篱笆样的形态,3位运动员旋转跳跃,从后往前走,与其他运动员汇合。“这表达的是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意象,展示奋进的中华儿女风采。”杨迪说。
采写:南方+记者 马立敏 赵威 见习记者 黄倩
图片:南方+记者 张冠军
剪辑:南方+记者 徐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