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粤友记丨马来西亚第三代华人:我要把潮州文化传下去,影响到更多的年轻人

2023-03-17 12:08 来源:南方网

  编者按:今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广东以“敢为天下先”的担当,率先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在这些发展成就背后,离不开海内外各界人士鼎力支持。为感谢在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交往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外籍人士,广东省政府首次设立“广东省友谊奖”,来自23国共49位外籍友人获批此奖。GDToday推出“粤友记”,专访多位“广东省友谊奖”获得者,分享他们与广东的不解之缘。

  3月9日下午,刚刚抵达广州的林玉裳只歇息片刻,便身穿潮绣旗袍接受GDToday专访。这件衣服,也是她担任中央电视台栏目《国家宝藏》中“(潮州)金漆木雕大神龛”国宝守护人时所穿的衣服。“这是我们潮州特有的珠绣,颁奖那天,我也打算穿着这件衣服上台领奖。”

  对于以推广潮州文化为己任的林玉裳而言,“广东省友谊奖”是一份令她倍感荣耀的奖项。“作为一个祖籍潮州的海外第三代华人,我非常荣幸能够获得这个奖项。”林玉裳告诉GDToday记者,“从我爷爷下南洋的第一天开始,就希望他的子孙后代能够有一天回到中国,发扬光大。我想这个奖项能够告慰他的在天之灵,这是我们马来西亚华人的骄傲。”

  一声广东话,倍感故乡亲

  作为马来西亚第三代华人,林玉裳现任槟城古迹信托会主席,潮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第十二届委员会顾问及潮州市湘桥区海外联谊会第二届理事会顾问。

  出生在马来西亚槟城州的林玉裳,从小就深知自己身体铭刻着潮州的DNA。回忆往事,她告诉记者,《潮声十五音》是她儿时翻看最多的字典,自己最先学会的语言,不是马来语,也不是华语,而是潮州话。“自我会写字开始,我的爷爷便教我书写家书,寄给我们身在潮州的家人。”

  侨批虽“薄”,情意却“厚”。一封封被寄出的侨批背后,承载的是上百万个像林玉裳一家的思乡之情。27岁,林玉裳首次踏足中国,便是来到广东。她告诉记者,在此之前,广东省一直只存在她的脑海里。

  “27岁的时候,我选择来广东看一下。”林玉裳说,“因为这是我从小到大就熟悉的一个地名,所以一有机会来到中国,我就想来看看广东是什么样的。”

  初次来到广东的林玉裳,不禁被广东的高速发展所震撼。眼前日新月异的广东,与她长辈们口中描述的“落后”模样完全搭不上边。“广东真的是一日千里。”林玉裳说。

  感受到变化的同时,熟悉的广东话、熟悉的菜系,又瞬间让林玉裳倍感亲切,“上的食物都是粤菜,都是我熟悉的口味”。

  这次再次踏足广州,林玉裳计划在“广东省友谊奖”颁奖礼结束后,回到家乡潮州游玩几天。“如果可以,我还想再顺便去江门看一下。”林玉裳告诉记者,“我听说《狂飙》的取景地就在江门,我最近正好在追《狂飙》。”

  修复当地家庙,增进海外华人身份认同

  受到祖父和父亲影响,林玉裳从小便热爱潮州文化,之后更是致力于保护传承与潮州文化相关的无形及有形文化遗产,在中华文化海外传承与两国民间文化交流倾心倾力。她所主持的槟城韩江家庙修复工作更是获得联合国“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是全世界第一个获得该奖的潮汕式建筑,她说:“潮州文化是流淌在我血液里的文化基因。”

  2000年左右,一次偶然的机遇让林玉裳了解到马来西亚槟城政府正准备将乔治市申报联合国世界遗产,并计划修缮当地的韩江家庙。作为潮州人的后代,林玉裳一直心系着这座象征潮州人“根”与“魂”的古建筑。为了让它最大程度地还原潮州风格,林玉裳想尽办法联系韩江家庙的负责人,说服其做出正确的修复。

  2003年,林玉裳成功被委任韩江家庙义务修复顾问,如愿以偿地加入到这项“意义深远”的巨大的修复工程中。

  但在实际修复中,林玉裳遇到的最大困难,却非技术上的问题,而是关于理念的问题。“我需要说服当地的居民,为什么要去修复一个老旧的房子,而不是将它换成新的。”

  在林玉裳看来,正确的古建筑修复理念,是“修旧如旧”而非“修旧如新”。她用著名画作《蒙娜丽莎》作为例子,向当地长者们传递一个观念:经过时间沉淀,事物价值方显。韩江家庙的价值正是在于它经过时间的历练,见证了数代槟城潮州人的故事,处处布满了华人足迹。

  同时,为了增大韩江家庙的获奖可能,林玉裳一边修复家庙,一边组织成立潮乐组、潮剧组以及举办潮州美食比赛,进一步将潮州文化推广到马来西亚的各个社群。

  让林玉裳倍感自豪的是,修复韩江家庙所用的每一分钱都是由当地潮州人捐献的。她告诉记者,当时一位带着五个孩子的潮州老板直接捐了25,000马币。“一开始他对我说,他有五个孩子。我猜想是不是因为要抚养孩子,所以没办法捐款。”林玉裳说,“结果他却要以五个孩子的名义各捐5000马币,一共25,000马币。”

  “在韩江家庙修复之前,每年冬至来这祭祀的只有几个人。修好之后,前来祭祀的人一下子激增到两百多人。”林玉裳说,“韩江家庙的修复,提高了当地潮州人的地位。”

  如今,韩江家庙的成功也让其他华文社区重视古建筑的保育工作,许多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古建筑都得到了正确的修缮。这些建筑同时也承载着提供中华民族身份认同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功能,“它们重新成为了当地华人的精神地标”。

  开展文化交流,助力中华文化扬帆“出海”

  2018年,在《国家宝藏》上,林玉裳以第三代马来西亚华人的身份,担任广东博物馆“潮州金漆木雕大神龛”国宝守护人,向观众宣介中华非遗、展示潮人优秀文化特质,为拓展潮州金漆木雕海内外影响力作出积极贡献。

  林玉裳坦言,成为国宝守护人之后,她变得更加繁忙,需要参加许多交流活动。然而,这也使她拥有更多国际交流的机会。“我非常珍惜这些活动。它们让我真正推开国门,将潮州文化传播出去。”

  在往返广东省与马来西亚的这几年,林玉裳亲眼见证广东省在文化保护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她感叹道,今年春节,火爆出圈的潮汕英歌舞让许多海外华人见识到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

  采访间歇之际,林玉裳不自觉地哼唱起几年前大火的电影主题曲《大鱼》。她告诉记者,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中国电视剧、中国电影传播海外。“我的侄女从前不会讲中文,但在接触了中国电视剧之后,不仅中文讲得越来越好,还经常去书店购买有关中国剧的衍生小说。”

  “我在马来西亚当地成立了潮剧组,当时真的有印度人前来唱潮州歌曲。”林玉裳分享道,文化传播不存在国别的隔阂,无论对方属于什么民族、属于什么国家,文化是交流的最好方式。“不管你是华人、马来人、印度人,你想来都可以来。” 

  今年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马来西亚作为“一带一路”上的沿线国家,正在参与、见证中国面貌走向世界。林玉裳表示,“一带一路”在推动文明对话上起到了非常有益的作用,它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提供了交流之窗。

  “中国拥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许多发达国家所没有的。我们要保护好这些文化,并竭尽所能将它们传播出去。”林玉裳说。

  GDToday记者:袁子翔 周红豆 张骁(实习)

  脚本:袁子翔 周红豆 刘晓迪 张骁(实习) 姚景森(实习)

  视频:郭珉汛

  校审:谢苗枫

编辑:卢绍聪   责任编辑:林涛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