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袁隆平生前愿望达成!珠三角地区双季稻亩产突破3000斤

2021-11-26 19:54 来源:南方plus 陈思勤 刘力勤

  11月26日,广州市黄埔区洋田村稻田间传来喜讯。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在现场宣布:晚稻平均亩产为726.4公斤,加上今年早稻测产平均亩产783.1公斤,杂交水稻双季亩产为1509.5公斤。

  “开割!”

  上午9:30分,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双季稻亩产3000斤高产攻关黄埔示范基地里热闹非凡。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在现场参与了测产,共同见证“考试”结果。

  经过近3个小时的收割、脱穗、上秤测产后,满头大汗的隆平农业科技黄埔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建武长吁了一口气,“太好了太好了,袁院士布置的任务完成了!”

  2020年底,袁隆平院士提出在福建、广东、广西、湖南等双季稻区,实施双季稻亩产1500公斤攻关研究与示范项目,为保障粮食生产作出新贡献。

  第三代杂交水稻具有高产、抗病、抗寒、抗倒等特点,因此,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也被袁隆平院士看作是突破亩产“天花板”的关键。

  在潮湿炎热的广东,要实现双季稻亩产3000斤的突破并不容易。广东昼夜温差小,不利于农作物蛋白质和淀粉的转化,高温多雨还会带来病虫害。

  “这对水稻不是最好的生态环境,但我们偏偏要选在这个地方,这也是袁隆平先生生前要求我们这样做的。”罗锡文说,“我们想在广东这种气候条件下,努力实现袁隆平老师的梦想。”

  对于示范基地的水稻收成,罗锡文认为“整体还是不错的”。“种庄稼讲究良种、良法、良田、良态‘四良’配套。”

  罗锡文介绍,稻田要不断改良,稻子才能有好收成,但黄埔示范基地的30亩田从去年才开始耕种,并不算“最好的良田”。由于上半年缺水,导致示范基地的早稻晚了20多天,影响了晚稻的种植,这对晚稻的产量也会有影响。

  据悉,该基地是由袁隆平院士生前亲自部署、隆平农业科技黄埔研究院承建的。“示范点水稻抽穗整齐、穗大粒多、茎秆粗壮、结实率高、杂种优势强。打出来的米晶莹剔透,真香!”李建武说。

  禾下乘凉梦,一稻一人生。那一丛丛挺拔的稻秆,金灿灿的稻花,载着后辈们的思念和努力,飘向您越来越近的梦想!

  南方日报记者 陈思勤 刘力勤

  视频剪辑:万稳龙

编辑:陈雨昀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