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民生改革解锁“幸福密码”|新改革 兴农村

2025-01-10 11:08 来源:南方网

  编者按: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百千万工程”是破解城乡区域发展难题的关键。两年多来,广东打好改革组合拳,形成了“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共建共享”等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推动“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

  在2025年广东省两会召开前夕,南方网、粤学习客户端推出《新改革 兴农村》特别策划,以小故事、小切口记录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广东经验和广东实践。今天(1月10日)推出第一期《民生改革解锁“幸福密码”》,展现“百千万工程”民生领域改革中,各地全力补齐民生短板,提升人居环境的实干“答卷”。

  医疗、环境、养老……一直以来是百姓关切的焦点,也是民生改革的痛点。“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广东各地聚焦“民生福祉”,念“民之所忧”、行“民之所盼”,用好集成式改革的“金钥匙”,发挥“县统筹、镇转化、村组织”作用,在基层医疗改革、居家社区养老、“美丽经济”等方面探索实践出了民生改革新路径,为幸福“加码”。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近日,记者走访广州、清远、中山、汕尾等地,深入乡镇,探访“百千万工程”民生改革蓝图变现、落地的实景。

  多元化养老服务

  从容安享“夕阳红”

  临近过年,清远清新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助浴订单更多了。一个温暖的冬日早晨,护理员杨婕和丘桂梅拉着行李箱大小的助浴机和一小提箱的专业设备,步行几百米,来到失能老人李阿姨家。为李阿姨完成初步的身体指征评估后,两人有序分工,摊开分体式浴缸、接上水管、安装好保温器……准备就绪后,她们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帮助李阿姨完成全身的清洁,并细心为她理发、采耳和护甲。

  这是当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清单中15个大项、59个小项中的一项服务。“对失能老人来说,洗澡费的工夫不亚于出一次远门。我们上门帮助,可能会让他们感受到更多尊严、体面。”清远市清城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说道。

  记者了解到,当地民政部门在前期调研中发现,相对比单纯依靠政府机构或专业机构提供养老服务,由政府部门牵头推动引入专业机构服务向家庭、社区延伸,更符合当地养老经济的发展趋势,更能满足老年群体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据清新区民政局养老服务股负责人介绍,自2023年以来,政府部门每年投入90万元购买专业养老机构服务,运营清新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经过走访摸排后,养老服务中心精准识别辖区内老年人及其家庭的个性化需求,建立了覆盖各类养老需求的服务清单——想丰富晚年生活的,社区提供老年饭堂、老年学堂、康复护理等“家门口”养老服务;不方便出门的,则提供助餐、助浴、助医、助急等上门服务。

  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以前政府机构负担的养老服务主要是为特殊老年群体做兜底,而纯民营机构服务价格又偏高,普通群众难以承受。“公建民营”模式正好解决这一堵点,“养老服务开销上,政府出一点,企业出一点,个人再出一点,服务质量提升的同时,不会给老人带来太大的经济负担。”清新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说。

  清新区创新养老服务模式,为其他街镇提供了示范。清新区民政局养老服务股负责人谈到,目前这一模式已经推广到区里其他镇和社区,以点带面构建起了区、镇、社区三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老人们在“15分钟生活圈”内就能获得养老服务。

  除了清远,广东不少城市也探索出了契合本地“气质”的养老模式。在东莞,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深受老人欢迎。医院的护理机构集医疗护理、康复保健、生活照料、娱乐、心理辅导等功能于一体,270名医务人员轮岗全天候守护,老人晚年生活幸福感、安全感直接拉满。

  珠海香洲将养老服务对象拓展到大湾区居民。香洲区与港澳相关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专业机构建立养老床位合作机制,在保障户籍老人入住需求的基础上,规划设置港澳专区床位,为港澳老人养老提供空间、带来便利。

  “老有颐养”是全社会的共同期盼。“百千万工程”的民生清单里,养老服务供给端绵延向乡镇,用心用情关爱“夕阳红”。

  三甲医疗资源辐射全域

  群众在家门口更有“医”靠

  2024年10月的一天深夜,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中心卫生院急诊科接到120急救电话,一名47岁男性患者突然不省人事,呼吸停止约20分钟,生命垂危。急诊科第一时间派出救护车,同时医护人员在手术室里做好术前准备,并与救护车上的医护人员实时沟通患者情况……经过1个多小时争分夺秒的“奋战”,这名患者成功获救。   

  心梗患者能够抢救成功,得益于医联体分级诊疗建设,最大限度地缩短了救治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花东镇中心卫生院党总支书记、院长江明向记者介绍,以前老百姓对乡镇的医疗水平并不信任,都挤去人满为患的大医院。自花都区实施医疗集团建设以来,镇上的医疗力量有了三甲医院资源的加持,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三甲医院的医疗资源真正下沉到基层,镇卫生院胸痛中心的运作更加游刃有余。只要患者有胸痛症状,就立刻启动检查机制。一旦确诊心梗,立刻做初步溶栓处理,并和三甲医院联系开通绿色通道,在二十分钟之内即可送到三甲医院做进一步治疗。“绿色通道比患者自己转诊要快很多,像心梗这种突发疾病,每一分钟都耽误不得。”江明介绍。

  更为关键的是,医联体真正让医疗资源“跑”起来,不让患者多“转圈”。记者了解到,花东镇卧床近20年的管先生一度患有严重的膀胱结石。十几年前为了治病,举家出动才把他“搬到”二十几公里外的三甲医院。2024年3月,由于膀胱结石复发,管先生需要进行第二次手术。但这次他不用再大费周折出远门,只需花费乡镇医疗标准的费用,就可以在家门口完成手术。医生依然是十几年前为他“主刀”的三甲医院专家万颂。“像我这种高位截瘫的病人最麻烦,现在不用长途跋涉去大医院了,对我来说真的方便了很多。”管先生说。

刘湘敏(右一)。

刘湘敏(右一)。

  对患者来说,术后回访同样重要。花都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刘湘敏每周都会去乡镇出诊或查房,回访曾治疗过的患者,并给予专业的治疗康复方案。

  像万颂、刘湘敏这样的下沉医生不在少数。花都区人民医院院长李旺林表示,近年来,花都区人民医院派出专家近4000人次,门诊接诊病人超2.7万人次,带教查房超1.2万人次,让基层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专家的诊疗服务。

  花都区在广州市开展医疗集团建设以来,由两家三甲医院牵头成立两家医疗集团。两家医疗集团在基层医疗机构开设联合病房27个和名医工作室25个,形成辐射全区的“医联体”。

  在广东,除了广州花都,肇庆市怀集县在县域医共体模式中,也建立了由县人民医院牵头、19家乡镇卫生院为分院、677家村卫生站为成员单位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基本形成有序就医格局。

  广东以头号力度推进的“百千万工程”中,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稳步提升。目前全省市域内、县域内住院率分别保持在95%、85%左右,基本实现医疗卫生“县强、镇活、村稳”,群众在家门口更有“医”靠。

  柔性管理弹性工作

  “妈妈岗”成为暖心“妈妈港”

  清晨六点,当第一缕阳光悄悄探进房间,杨翠红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在厨房里,为读初中的孩子做好可口的早餐,送他上学。随后,她顺路前往公司,投入到紧张而又充实的工作中。

  杨翠红是中山市港口镇一家电子厂的“妈妈岗”员工。从做全职宝妈的焦虑不安、害怕与社会脱节,到如今因工作细致认真升职为管理100多名员工的车间组长,杨翠红的生活有了明显变化。“‘妈妈岗’在管理上非常人性化,如果因为要照顾家庭和小孩,可以随时请假,后面再补假条。”杨翠红告诉记者,对于“妈妈岗”员工,公司没有硬性的考核任务,给予了足够的关怀。

  近年来,中山市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行“妈妈岗”就业新模式的若干措施》,从就业扶持、税收减免、雇佣双方权益保护等多个方面提出支持措施。“妈妈岗”,工作时间相对灵活,打工人弹性工作、老板柔性管理。“在这里,我既能照顾家庭,还有固定的收入,也深深地感受到企业对于女性职工的关爱。”杨翠红说。  

  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港口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中山港口镇全镇“妈妈岗”备案企业共41家,备案岗位1565个,一举多效破解母职困境、生育抚育障碍、企业阶段性招工难等多个问题,帮助企业与新就业群体实现“双向奔赴”。

  除了中山,佛山也在探索“妈妈岗”上先行先试。2023年,佛山共归集1021家“妈妈岗”用工单位名录,开发就业岗位超5000个,累计促成就业3800余人。2024年以来,佛山市人社部门联合各级妇联、热心企业提供“妈妈岗”6606个。这些岗位不仅涵盖商业贸易、工业生产、家政服务等多个行业,还围绕电商直播、移动出行、线上教育培训等新就业形态,拓宽妇女在新业态领域就业创业渠道。

  不仅是像“妈妈岗”这样的灵活岗位就业群体,青年群体在就业市场中也尤为重要。中山市火炬开发区致力于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在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同时,促进产业发展。火炬开发区内有3所职业教育院校,历届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70%以上的毕业生留在大湾区,为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作出了积极贡献。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是“百千万工程”的重要目标任务。如今,广东各地正探索路径扩大就业群体,实现富民增收,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孤岛渔村变身网红打卡点

  “美丽资源”变现“美丽经济”

  “面朝大海,别有一番景致。”

  “看到了两片不同颜色的海水,像用了宫崎骏漫画的滤镜。”

  在多个社交平台上,搜索“汕尾红海湾City Walk”,好评、美照目不暇接。这片海域熔金般的夕阳美景和海边成排铺开的特色咖啡店吸引了无数网友前来打卡拍照。

  谁能想到,这片风景两三年前还是废弃的养殖场、远离尘嚣的孤岛渔村。当地人自嘲:“以前这里是要经过一长段很难走的黄土路才能到的‘深山老林’。”

  在数年前,这片区域无人问津,零散几个渔民通过管道抽海水养鲍鱼等小海鲜,养殖产能较低。低效无序养殖不能长久,为了改变低端化发展局面,红海湾经济开发区最终作出清退决定。红海湾经济开发区在既定时间内推动养殖清退到位,并解决转产就业的问题。

  海岸线风景的改变,从2022年的夏天开始。红海湾区域的城建改革,盘活了21间废弃养殖场和闲置民居,提升了94栋沿街建筑风貌。

  村民陈华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时,拥有滑板冲浪一技之长的他从珠三角回到红海湾,在海边租下一处老旧的小屋。以“滑板”为元素,他将原本破旧的小屋粉刷成多巴胺色调,开起了以咖啡、冲浪为主题的海边小店。新潮的经营模式让这家海边小店迅速登上汕尾文旅的“热搜”,吸引了一批冲浪爱好者到此游玩消费。

  陈华林的咖啡店让昔日寂寂无名的小渔村在社交媒体上走红,带动更多红海湾籍青年返乡创业。赖谋略在陈华林的隔壁开了一家主打中西合璧的海景餐厅,二楼玻璃窗外的海景最为出片,出现在不少社交媒体平台。

  返乡青年刘德江的露营主题咖啡店随着这两年的“露营风”迅速走红,帐篷天幕、帆布沙滩椅、木质小矮桌……游客不必跋山涉水,就可以喝着咖啡享受海边露营的乐趣。他的另一家咖啡店,在节假日高峰期一天能卖4000多杯饮品。

  “美丽资源”变现为“美丽经济”。2024年前11个月,这条“网红咖啡街”营业额达1100多万元,比2023年同期翻一番,带动附近4个村集体收入增长30%,新增就业岗位100多个。2024年前11个月全街道接待游客约450万人次,同比增长10.5%;带动旅游总收入达50亿元,同比增长8%。

  发展建设既有“面子”又有“里子”,为了持续改善红海湾环境品质,当地建成汕尾东部水质净化厂,同时开展入海河流修复整治工程,定期清理岸滩和海漂垃圾。红海湾水环境得到大幅度改善,570余种生物有了栖息的家园,帆板、帆船等多项赛事陆续选择在这里举办。

  从“水”着手改善民生的,还有潮州饶平。当地在40多天内从零开始搭建起供排水一体化建设运营管理机构、整合涉水资源资产,走出了供排水一体化改革的“饶平路径”。记者从饶平一份生活污水治理攻坚克难工作方案了解到,2024年生活污水治理提升建设提速加码,总投资1.67亿元,涉及188个自然村。当地还建立了水源数据监管机制,加强数据分析,从源头上对饮用水水质安全进行“精准把脉”,相关数据纳入数字政府建设“一网统管”,“治水”变“智水”。

  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从养老服务焕新,到基层医疗的全面升级,从家门口的就业,到城建改革推动家门口创业,每一项改革都为城乡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红利。

  改善民生,贵在日拱一卒的实干;增进民生福祉,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广东“百千万工程”不断走深走实,抓住民生改革的难点痛点,把惠民之举作为发力点,让“稳稳的幸福”成为最好的落脚点。

  总策划:张纯青

  统    筹:李琳 申晨

  策    划:李润芳 何敏辉 黄小殷 

  记    者:黄小殷 刘单燕

  设    计:武君丽

  校    对:梁洁萍

  鸣谢单位:

  广东省委改革办

  广州市花都区卫生健康局

  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

  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中心卫生院

  清远市清新区民政局

  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港口分局

  汕尾市红海湾经济开发区党政办

编辑:黎洁婵   责任编辑:李婷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