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始终坚持以制造业强省,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的殷殷嘱托。为全面立体展现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就,南方网、粤学习客户端策划推出“湾区‘制’高点”系列短视频,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成就,用接地气的“网言网语”深入浅出地向网友科普广东智造产业链的“聪明之处”,探索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广东路径。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它的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工业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推动更多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转型升级。
工业机器人不仅运用在工厂中,它逐渐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拍摄电影、搭建演唱会屏幕、做植发手术……记者走进美的库卡智能制造科技园,了解全能库卡机器人背后的制造故事。
灵活给力、听懂指挥的全能“打工人”
位于佛山顺德区的美的库卡智能制造科技园是库卡机器人在国内的生产基地之一,也是当前华南最大的机器人本体生产基地。截至今年4月底,园区已经累计生产并交付客户超过5.7万台工业机器人,累计产值近100亿元人民币。
走进机器人生产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众多举着“杠铃”、挥舞着“手臂”长时间“健身”的机器人们,他们最重可以举起1300kg的物品,相当于拎起26个体重为100斤的普通人。
这些庞然大物不仅力大无穷,动作还十分灵活。“机器人的轴就像人的手臂和关节,旋转角度比手臂更大,速度也更快。”库卡中国产品经理李政韬向记者介绍,如果按轴分类,库卡已研发出四轴机器人、六轴机器人、七轴协作机器人等。电源启动,偌大的工厂里成百上千台机器人按照设定的位置、速度和力度24小时运作。
全能“打工人”如何听懂指挥?“机械臂上面有很多感测器,就像人的耳朵、眼睛等感知器官,可以检测到机械手臂的位置、速度、加速度、角度等运动状态信息,传送到机器人的控制柜。”李政韬解释道,控制器相当于机器人的“大脑”,接收来自感测器的信号,并根据预设好的程序去控制机械手臂的运动。
身兼多职、无处不在的“隐形冠军”
制造业是广东的厚实家当,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需求为工业机器人研发升级提供沃土,软硬件的完美搭配使他们不再是简单的搬运工,而成为各行各业“身兼多职”的关键工种。
从冲压、焊接到零部件组装,汽车制造的每个环节都有库卡机器人的参与。在高精尖的医疗领域,库卡机器人也有应用。最具代表的就是库卡机器人LBR Med,可以协助医生执行各种医疗活动,包括脑肿瘤活检在内的诊断到治疗,再到外科手术。
工业机器人高速、高精度、高稳定性的特点,使其在超高速拍摄、重复轨迹拍摄等场景中,相比人类摄影师具备天然的优势。聚焦影视行业的用户习惯,库卡机器人协助技术团队进行机械臂的开发和改造,确保在高速运动的状态中保持稳定状态,不会出现掉帧漂移的现象。同时,机器人能够记录与重现轨迹,使得影视制作过程中有机会通过预设来完成复杂的镜头动作,制作各类特效等。
近年来,库卡机器人中国研发团队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市场需求打造不同产品,应用于新能源锂电行业、光伏行业、3C电子行业等制造业领域。
如今,库卡机器人遍布了世界各地的工厂和生产车间,在不同领域内“脱颖而出”,作为“多才多艺”的“隐形冠军”,它其实无处不在。
自主研发、省时高效的机器人自动化产线
在库卡机器人自动化生产区域,记者看到大小不一的橙色机械臂在自动化生产线上有节奏地互相配合,完成拧螺丝、组装等工序。
为了高效打造全能“打工人”,今年1月库卡正式启动自主研发、自主制造的广东第一条“机器人生产机器人”产线,这条产线长度为35米,全线采用12台库卡机器人,6台库卡生产的AMR小车,5条库卡的第七轴轨道。
对比传统的人力,该条自动化产线单班产能提升50%,工时效率提升超过30%。整线依托这一智能产线,每天可以下线约40台机器人,标准化生产大大提升生产效率。
从自主研发高性能工业机器人,到制造省时高效的自动化产线,库卡机器人是广东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立足自主研发核心技术的缩影。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正是有这群结实扛造、智慧的全能“打工人”,助力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升级,推动广东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总策划:侯小军
总统筹:张纯青
统筹:李琳
监制:申晨
策划:李润芳 张菲菲
编导/文字:张菲菲 李润芳
剪辑:李江锐
设计:陈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