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深圳、东莞、佛山为何要新建“理工大学”?

2019-03-20 12:16 来源:南方网

  上周,澳门大学在珠海又有大动作。

  澳门大学与珠海横琴新区联手共建产学研示范基地,横琴新区将为澳门大学免租提供10000平方米载体和1亿元重大研发机构扶持资金及天使投资基金,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科创要素加速流动的一个缩影。

  据不完全统计,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包括香港科技大学(南沙校区)、广州交通大学、香山大学、中山科技大学、佛山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珠三角将新增超过10所高校,所带来的大学生人口,相当于再建一座“广州大学城”。

 2018年起珠三角将新增的大学名录(不完全统计)。

  1、新大学从哪来?三大渠道值得关注

  据不完全统计,未来,深圳、广州、东莞、佛山、中山都将有本土新大学问世,其中又以深圳数量最多。

  根据深圳市委、市政府2016年10月印发的《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争取到2025年,深圳的高校达到20所左右。深圳市教育局透露,今年将加快筹建包括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深圳师范大学、深圳音乐学院等高等院校。

广东省、广州市政府支持以广州航海学院为基础,整合广州地区交通类高等教育资源来创办新的大学“广州交通大学”。

  今年1月,广州市政府正式批复广州交通大学选址在广州黄埔区。此外,黄埔区还将加快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建设,引进南洋理工合作办学。

  除广深外,不少珠三角城市纷纷亮出“高校”牌,为本土新大学“打 call”。

  今年“两会”,东莞市委书记梁维东向外界透露,东莞正谋划在滨海湾新区成立新的理工科方向大学,吸纳创新资源和高端人才;

  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与境内外知名高校合作,争取启动与澳门科技大学合作的香山大学建设,积极筹备中山科技大学。

  上个月,佛山市市长朱伟公开表示,佛山将高起点地建设佛山理工大学,选址佛山新城……

  新大学的另一个重大来源,就是港澳。

  在中山,澳门科技大学在板芙镇购买1800多亩土地及建筑物,拟以研究生教育起步,条件成熟再办本科教育;

  在惠州,香港城市大学计划在潼湖生态智慧区建设惠州校园项目,拟在2021年开始招生。

  香港科技大学则沿着广深港高铁布局——除了选择在广州建设南沙校区,在深圳的布局从南山区虚拟科学园延伸到福田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为让更多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在佛山办学,佛山引进北京外国语大学、东北大学等学校到佛山来办研究生院。

  梳理可见,珠三角新建的大学(校区)大体有三个来源:珠三角本土孕育、港澳地区高校、以及内地重点高校。比例是8:3:4。如果算上已在深圳扎根的香港中文大学,珠三角区域港澳高校和内地重点高校是平分秋色。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这背后的意义可能在于,对于源头创新能力的发展短板,正被珠三角城市所重视。而珠三角本身独有的科研转化能力,也受到包括中科院、香港科技大学等区外高校所看好。

  根据备忘录,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最终实现约8000至10000人的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为深圳源源不断地输送高质量人才。15所大学增量,将为大湾区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2、如何与城市互动?新兴产业是纽带

  大学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既是一个人才库,也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数以万计的年轻人群,将给大湾区增添新的活力。大学所在地区,大多会成为新的城市中心。

  从这些新大学的专业设置看,无不与所在城市的资源禀赋、社会需求密切相关,往往肩负着与所在城市资源互补的重大使命。

  广州建设广州交通大学,就是为了培养交通领域人才,进一步提升广州国际综合交通枢纽能级,加快建设世界级空港、海港和铁路枢纽的中心;

  根据备忘录,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将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生命健康、智能工程、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设立学科专业;

  东莞规划的新理工类大学聚焦新材料,支撑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培育本土创新力量;佛山理工大学学科设置以工科为主,兼具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中山科技大学建设成为立足理工学科,兼顾文商学科的高校……无不是对当前城市发展的短板的补充。

  届时,珠三角带“理工”二字高校的城市或将囊括广州、佛山、东莞、深圳4座城市。“科技”大学也在广州与中山“扎根”。

  如果从这些学校的名称看,“科技”与“理工”占据很大比例。佛山、东莞、深圳,不约而同呼唤“理工大学”,东莞更是二度呼唤“理工”大学。

  “理工”指向制造业的根本,“科技”是对转型升级期盼。新大学的“定语”,也可能是珠三角城市对湾区建设自身短板的判断。

  2018年5月,国家科技部批准内地科研资金过境到香港使用,香港高校纷纷抓紧机遇,进一步加强与内地合作。

  香港科技大学南沙校区拟开的课程包括人工智能、数据科学、机器人自动化系统、高级材料制造、生物科学及生物医学工程、金融科技等,正与广州“IAB计划”相呼应。

  结合自身特色,香港大学还成立一个专门工作小组,在内地拓展资源。合作项目包括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广药大—港大创新平台等。

  已在珠海、香港布局的香港浸会大学,日前宣布与清华珠三角研究院“强强联手”,借助广州的技术转移资源,推动快速多维抗生素耐药测试方法的产业化。

  可以想见,新大学出现,将给珠三角包括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金融科技等前沿新兴行业带来强大的推动力。

  3、新大学将带来什么?新人口新产业新城市

  今年以来,香港多家高校陆续公布与内地合作的科研项目。

  在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新闻发布会透露,目前已有6所香港高校在深圳设立了72个科研机构,转化成果及技术服务近300项,粤港联合创新资助项目达151个。

  无论是广州黄埔区和南沙区、东莞滨海湾新区,还是中山翠亨新区,抑或佛山新城、惠州潼湖新区、深圳光明新区,不少新院校、科研转化项目所在地都属于新城区。

  这些新区,也是观察珠三角城市发展的风向标。

  上周,中山市长危伟汉指出,要进一步优化规划设计,着力将马鞍岛打造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新中心,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

  东莞滨海湾新区城市总规提出,要以打造东莞新增长极和城市副中心的目标,加大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力度,使其成为引领东莞未来三十年发展的战略支撑。

  要完成“城市中心”的定位,最离不开的就是年轻人口和新兴产业。大学建设,无疑起到“人口枢纽”“产业枢纽”“创新枢纽”“开放枢纽”的功效。

  世界级城市群,需要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集群。为粤港澳大湾区带来新人口、新产业、新城市,优化人才结构,调整专业人才比例,无疑是这些新大学必须担当的光荣使命,这也是大湾区持续繁荣的关键所在。

  【撰文 】朱紫强

  【联动】孙颖 王雅铄 周春 郭冬冬

  【校对】吴荆子

  【策划】珠三角全媒体编辑部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南方号~深度~珠三角观察

 

 

编辑:于艳彬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