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巧玲珑的非遗刺绣挂件、小蛮腰造型的广州塔酒、制作精良的高明扎狮……第十九届文博会上展出的非遗文创、旅游手信、工艺精品,成功地激发了观众的购买欲,让人想亲身到当地旅游;而通过科技手段打造的文旅融合新场景,更是让人忍不住驻足体验。文创精品迭出,科技赋能文旅,正在不断激发出文旅消费的新潜力。
非遗焕新
非遗文创让传统变新潮
非遗文创成了本届文博会的一大亮点。
“非遗·工艺美术·艺术设计馆”内,聚集了不少做“新”非遗的企业,时间印记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一家山东企业,时光印记从2017年开始参加文博会,对他们来说,参会一方面是为了展示团队历年来深耕文旅、非遗焕新的成果,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这一“窗口”对接更多资源。
这次其展厅主题为“Hello非遗”,展台上不乏各类创新型的非遗文创、产品。来自东莞的参展企业嘉恒文化将目光聚焦于民族文化。展位上格外引人注目的是一座大鼓,其上摆放着各色栩栩如生的民族人物雕塑。这是嘉恒文化以雕塑为载体、创作出的《鼓舞中华》作品,曾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大赛金奖。如何更好向大众传播非遗以及民族特色文化?文创成为思路。嘉恒文化先后开发出“民族文化小场景”“先秦七子系列”“东莞宝贝系列”等雕塑文创产品。除了装饰品,还可定制印章、台灯等,美观与实用兼备,受到不少消费者喜爱。
武功县馨绣民间手工布艺开发有限公司,这次也将丰富的非遗文创带来了文博会舞台。小巧的九色鹿布艺摆件、刺绣香囊、“开口笑”挂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刺绣作品,展位上的文创不仅小巧精致、更颇具趣味和实用性。据参展商介绍,企业成立以来,持续开发以陕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武功刺绣”为代表的馨绣产品,涵盖手工刺绣艺术画、手工绣花服饰、手工布艺挂件摆件、手工绣花鞋、抱枕被保健枕等五个系列200多个品种,其中30余种文创产品获得国家外观设计专利。
“让非遗通过这种方式走入大众百姓家、被更多的人所接触和了解,这就是我做文创的初衷。”中国刺绣工艺大师卢梅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亦表示。
旅游手信
让游客把“文化”带回家
走进“文旅消费馆·一带一路国际馆”,来自各地的旅游“手信”让人目不暇接。
如何提升辨识度?“手信”的打造,首先要抓住地方、景区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做设计、产品延伸。在这一点上,广州塔做出了示范。
作为广州新地标,其于2014年开始自主研发并经营旅游商品业务,目前已开设五间实体门店和三家电商门店,商品涵盖:创意摆件、首饰服饰、茶酒食品等五大类,开发和销售商品逾200种、70多个合作品牌,年产值规模近2亿元。产品突出广州塔及广府岭南独特文化,集创意、纪念、艺术和实用于一体。
极具辨识度的建筑造型是广州塔的名片,也成为开发“广州塔+”的重要支点。2015年,广州塔公司携手泸州老窖公司,推出广州塔酒经典窖藏等系列产品,酒瓶便呈现“小蛮腰”造型。2019年,更是推出广州塔水,在保留纤纤细腰造型的同时,打造广州塔健康、活力、时尚的品牌形象。
西安诗远方品牌运营管理公司则在“吃”上做出创新。他们开发出具有陕西特色的预包装肉夹馍、甑糕——这些食品保留了原产地的风味,还可以长途携带,开袋即食的特性也让其在年轻群体中受到欢迎。工艺之外,包装也进行了“潮流化”处理:明亮的黄、紫、蓝等为底色,醒狮的卡通元素搭配上趣味的字体,让“手信”变成了一件件国潮礼品。
除了食品,更多的地区、景点打造得以长久保存的“手信”。而创意性成了这类产品能否“俘获人心”的关键。来自浙江的文博会观众黄先生就表示,自己对比较新奇的、有当地特色的文创产品更感兴趣。“这类好玩的产品会激发我的购买欲。”他笑道。
此次参展的在文旅,就是这样一家专注创意性的文化企业。企业以文旅为原点,致力于打造有颜、有品、有用、价美的文化创意产品,覆盖不同的文化领域,并通过创新使文化更具趣味性、亦更加实用。尤其在城市文创方面,目前已落地运营成都、重庆、青岛、南京等多个城市,以及100多个景区、博物馆等,为它们提供文创衍生品的开发、运营等。
在文旅相关负责人指出,在打造不同城市的文创产品时,会融合当地的特色元素符号,或将当地文化作为灵感。比如,在为敦煌打造的系列产品中,就有以敦煌音乐为特色的“空灵鼓”、敦煌壁画为灵感的“慢时光流沙盘”;成都系列产品则以熊猫为主要元素,除了水杯、钥匙扣等常见文创,更自主研发出“永恒笔”系列创新型产品。
对文博场馆来说,创造力在“手信”打造中亦不可或缺。在韶关展区,丰富的文创产品令人目不暇接,其中不少都源于韶关市博物馆。据博物馆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博物馆始终致力于文创类“手信”的设计及开发,甚至成立了文创相关部门。在设计上将博物馆内展品卡通化、形象化,并制成冰箱贴、杯垫等实用类产品。在推出不同主题展期间,也对应开发系列主题产品。比如近期就以“韶关茶趣”为关键词,推出系列鼠标垫、手机壳等,趣味十足的设计加上传统文化的内涵,让不少逛完博物馆的游客“一眼相中”。
匠心精品
看完文创更想去当地旅游
经过文博会多年的沉淀,传统手工艺在此次舞台上越发光彩,家底也越来越厚实,展出的产品越来越新颖,越来越顺应在当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潮流。
一团泥巴,经过一双灵巧的双手,堆、雕、捏、塑之下,就变成了一朵栩栩如生的荷花,又或是一只在草丛懒洋洋晒太阳的小鹿……在惠州馆,手塑油画创始人庄敏向人们展示了她的创意泥塑。
和普通泥塑不同的是,庄敏将绘画和浮雕融合在一起,这使她的画作在视觉上更有立体感。现场展示了一幅古村落浮雕装饰画,画作中充满了凹凸感的石砖台阶、门梁屋檐,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透露现场一些无声的作品,能闻犬吠、听蝉鸣,感知这片土地的美丽。
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意,也收获了不少消费者的慷慨解囊,庄敏透露,部分画作在香港能卖到3万—5万元。不过,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手塑油画也面临着日渐式微、非遗传承人人走艺失等问题,但在庄敏看来,通过“非遗+”方式可以打开更多发展空间,与现代时尚和创意设计的结合将进一步活化传统工艺。
精品的养成,往往是“一人一技、一技一生”。在佛山馆,三只憨态可掬的扎狮引来不少怜爱的目光。但其实,制作一只扎狮并不简单——要将浸泡七天七夜晾干后的竹篾,用软纱纸扎成竹架,再经过顶嘴竹、中竹、扎额、加密竹等八大工序,连接起约1800个接点,一个狮头才能扎成。
高明扎狮的代表人物谭志明,虽已经年近七十,仍每年不顾长途劳累坐车到200多公里外的梧州,只为采购最好的扎狮原料。他的狮头也要比一般的耐用好几年。“原来一只狮子的制作这么复杂呀,难怪这些狮子看起来都这么可爱。”来自江苏的女生张芳看完扎狮后说,非常想去当地旅游,并进一步了解当地文化。
阳江馆,风筝技艺古朴精湛,种类繁多,漆艺与风筝技艺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制作技艺;湛江馆,观众可以免费品尝金华金钩饼制品、三宝红糖制品、大神粽子;河源馆,“猫头狮”系列将客家猫头狮元素融合现代机械风并进行多色系拼接……现场,各种非遗产品与手工展示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赵萱认为,挖掘传统工艺与文化,一方面可以推动相互欣赏,过去旅游更多是猎奇、尝鲜,而传统手工、非遗产品进一步传递了文化背后的价值,推动观众们在相互欣赏中建立一种文化共识;另一方面,观光旅游往往容易场景单一化或者同质化,但传统工艺、非遗产品可以进一步丰富文化内核,彰显文化个性。此外,通过深挖本地文化也能带动产业发展,过去很多土特产,原本可能就只是牛肉干、水牛奶,但通过与传统文化结合,可以进一步增加附加值,如沙湾姜撞奶就远近闻名。
文旅融合
科技打造新场景让体验更佳
工业旅游、乡村旅游、非遗展演……在此次文博会上,文旅市场火爆出圈,与此同时,各大展区娴熟运用电子沙盘、全息互动、5D、4K/8K等数字新技术,全面展现文化新场景、新气象。
沙滩上,太阳伞、露天电影、休闲书吧……利用多媒体技术,深圳盐田馆营造了一个滨海休闲旅游的体验空间,步入其中,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面朝大海的会客厅。
观众们还可以体验一回飞行员,坐进高仿真直升机模型,操纵驾驶手柄,时而凌空腾飞时而低空盘旋,或者戴上VR眼镜,饱览山海壮丽景色。全新视觉技术的引入大大提升了观众的体验感。
如此未来科技感十足的场景,正照进现实。现场还设置了东部通航展区,这家总部位于深圳的东部通用航空公司,目前在构建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直升机低空运营网络,致力于打造千架直升机战略平台,实现城市群15分钟经济生活圈。
文博会上,各大展商已经熟练应用VR设备。如在罗湖展馆,消费者在选购黄金珠宝首饰时,可线上选择颜色和款式,再戴上VR眼镜观看“试戴”效果。通过一套云上定制系统,消费者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就能挑选“心水”产品。有意思的是,目前罗湖正积极开展珠宝工业旅游,打造珠宝文旅融合高地,吸引时尚文化消费人群。
数字化技术在文旅行业中一大创新应用是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传承。在腾讯展台,“听见数字山河”中国传统器乐数字化保护项目中,对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编钟1∶1复制件进行了系统化、高品质的数字采样和还原,这在行业内尚属首次,目前古琴音色采样已试录入49种常用指法技法,产出2996条音源。
观众们可以通过“传统器乐数字化”微信小程序“弹奏”,或聆听一些珍贵器乐的声音。工作人员介绍,通过数字化存储中国珍贵传统器乐的乐音、乐谱,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国传统器乐的文化表达,让文化基因有谱可循、有谱可依。
南方日报记者 叶绮涵 郜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