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全世界每4个人就有1个人会发生卒中,每6秒就有1人死于卒中,每6秒就有1人因卒中而致残。根据中国卒中学会发布的数据,我国现有卒中患者1494万,每年新发卒中330万,其中154万人因卒中死亡。幸存者中约有80%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极大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义诊现场。
卒中已经是全球的健康难题,今年10月29日是第19个世界卒中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举行关于卒中防治的义诊活动。活动现场,南方网、粤学习记者专访神经三科主任范玉华教授,解答关于卒中的防治热门话题。她向记者介绍,防治卒中并不只是中老年人需要关注的话题,卒中已经越来越年轻化。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规律的体育锻炼都可以有效降低卒中发生的风险。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三科主任、教授范玉华。
南方网:什么是卒中?
范玉华:“卒中”,俗称中风,是脑血管在某一个部位突然破裂或阻塞而引起的疾病,包括缺血性卒中(脑梗死)和出血性卒中(脑出血)两大类型。
南方网:如何快速识别脑卒中?
范玉华:大家应熟记“BEFAST”口诀,迅速识别卒中并即刻采取行动,开展卒中急救。
具体指的是患者平衡或协调能力(Balance)丧失,突然出现行走困难;眼睛 (Eyes)突然的视力变化,视物困难,或者一过性黑蒙;面部 (Face)不对称,口角歪斜;手臂(Arms)突然出现无力感或者麻木感,通常出现在身体一侧;言语 (Speech)含混、不能理解别人的语言。如果有以上任何一个症状突然发生,则有可能是卒中,此时,抢时间 (Time)至关紧要,要立刻拨打急救电话,把握好最佳治疗时机。
南方网:哪些慢病或不良生活习惯是导致脑卒中的高危因素?
范玉华:导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很多,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血脂等慢性疾病,以及缺乏运动、吸烟、酗酒、长期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其中高血压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有超过80%的脑梗和脑出血的发生与高血压有关。
卒中虽然高发,不过90%以上的卒中是可以通过控制高危因素来预防的。积极控制血压、长期坚持降压治疗是预防卒中的最为重要的手段。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义诊现场。
南方网:为什么卒中容易出现在秋冬季节?
范玉华:寒冷空气的刺激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小板升高、血压易波动、血液黏度增加。另外,冬天人们往往会摄入更多高热量食物,这可能引起胆固醇和血脂升高,也增加了发病率。
南方网:规律运动与卒中防治有何关联?
范玉华:今年世界卒中日的宣传主题口号是“体医融合 战胜卒中”,“体医融合”是将体育锻炼与医疗服务有机结合,相互配合,共同助力健康管理与提升。
在预防和治疗卒中方面,体育锻炼和医疗服务就像“双重保障”,缺一不可。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可以有效降低卒中风险,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或者75分钟高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这些运动都能有效预防卒中。
南方网:脑卒中后康复治疗的效果如何?
范玉华:发生卒中后,及时的医疗干预可以挽救生命。专业的康复训练则是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回归正常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医院通常会给患者开出个性化的运动处方,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康复方案,帮助患者改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卒中会导致大脑功能受损,影响患者的运动、语言、认知等能力。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应该在专业的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训练导致二次伤害。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义诊现场。
关于卒中的误区要注意:
误区一:中老年男性才需要预防中风。
虽然临床上患中风的多为中老年男性,但近年来,也有部分女性发生中风。除此之外,经常熬夜、长期压力过大、吸烟、酗酒的年轻人也是罹患中风的高风险人群。所以不是只有中老年男性才需要预防中风。
卒中已经越来越年轻化,高盐高油高糖的饮食容易引起肥胖,容易引起动脉粥样化形成。大家都应进行定期体检。血压、血脂、血糖异常时,应提前控制。
误区二:一旦出现口角歪斜、手脚发麻就是中风。
手脚发麻不一定都是中风,可能是颈椎病、腰椎病造成的;口角歪斜也有可能是发生了急性面瘫。中风病人一般是突发的一侧肢体麻木,有时会伴有肢体无力、口角歪斜、言语含糊症状,且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动脉硬化危险因素。
当然,如果出现这些突发情况,“宁可信其有”,应及时就医。
误区三:脑卒中康复要靠“静养”。
患者发生卒中后,在三个月之内应尽早做康复治疗,坚持康复训练,包括语言的功能训练,吞咽功能训练、运动功能训练等,越早开展训练,康复效果越好。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黄小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