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龙舞南粤贺新春!广东各地舞龙活动陪你过“龘”年!

2024-02-08 14:35 来源:南方网

  甲辰龙年新春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广东各地热闹的舞龙活动即将精彩登场,陪你过“龘”年……

广州

广府龙舞

  首先登场的是广府龙舞。外披龙被,鱼鳞状花纹,还有一条金鱼尾,造型独特的广府龙舞又称广府大金龙,大金龙的“大”,可不只在那重30斤以上的龙头,其龙身较肥,一般分为八至十二节,甚至数十节。

  广府龙舞是流传于广府地区并与传统节庆紧密相连的传统舞蹈,也是南方最具代表性的舞布龙形式之一,尤其到了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龙舞便会出场表演。在表演现场,你不仅能看到游龙、盘圈、穿腾、走“8”字,还有难度较高的“翻云覆雨”“大海扬波”,最独特的是“龙飞九霄”和“横扫千军”,精彩纷呈的广府龙舞,绝对让你大饱眼福。

广府龙舞表演(来源:南方+)

广府龙舞表演(来源:南方+)

广府龙舞表演(来源:广州市龙狮协会公众号)

广府龙舞表演(来源:广州市龙狮协会公众号)

深圳

舞草龙

  源于明代,盛行于清代,并且一直流传至今的南澳渔民舞草龙,是深圳市大鹏新区南澳街道最为热闹的一种春节民俗活动。

  舞草龙又称舞火龙,草龙用山上剑草捆扎而成,主要分为“扎龙”“舞龙”和“送龙”三个部分。所有程序都在一天之内全部完成。每年大年初二上午,把剑草和净草割回来晒干;下午,用绳子把草扎成每节约1米长的龙身,并用木棍固定龙身;晚上,在天后庙门前小广场上开始舞龙。舞龙者按步行进,途经各家各户。所到之处,家家点燃红烛,奉上水果、酒水,燃放爆竹和纸宝。最后,舞草龙队伍行至海边举行“化龙”仪式。

组装“草龙”(来源:大鹏新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组装“草龙”(来源:大鹏新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舞草龙(来源:大鹏新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舞草龙(来源:大鹏新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珠海

斗门莲洲舞龙

  早在清光绪年间,珠海市斗门区莲洲镇就有舞龙习俗,传承至今已有130多年历史。斗门莲洲舞龙主要在重大节庆、重要活动中进行表演。

  现今斗门大沙西宁村、东安村分别制作出金龙和银龙。金龙代表龙公,以金黄色为主;银龙代表龙母,以金绿色居多。龙身全长50米,每支龙队大约40人。表演时可谓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以鼓、锣、钹、钗等乐器和大旗开道,双龙舞动穿梭,主要表演项目有双龙出海、之之反脊、盘龙、单串龙门、双串龙门、单跳龙、双跳龙、孖金线、乌龙摆尾等。

斗门莲洲舞龙(来源:珠海市文化馆)

斗门莲洲舞龙(来源:珠海市文化馆)

舞龙队员们为市民群众表演(来源:珠海市文化馆)

舞龙队员们为市民群众表演(来源:珠海市文化馆)

佛山

人龙舞

  来到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光华村,这里流传着一种传统民间广场舞蹈——人龙舞,它从清同治十年(1871年)承传至今。

  人龙舞由数十人至一百多人组成,长数十米,分为龙趸(龙的底部)和龙身(龙面)两部分。担任龙趸者须体魄强健,能用肩部和腰部承托龙身;担任龙身者骑坐在龙趸者肩膀上,身体后仰躺在后一龙趸者的肩膀上,双手挥动红色绸带作龙爪。龙头、龙尾均由三人饰演,同以骑坐式组合,手持龙角或龙尾道具,只有一人骑挟着龙趸者腰部,上身悬空向前充作龙舌。表演者服饰整齐统一,“龙身”穿金红色、印有鳞片的龙服,“龙趸”则穿一身黄色武术服,脚穿武术鞋,头戴英雄巾。人龙舞分为10个部分,全套舞蹈需10分钟至13分钟。舞龙珠者是人龙舞表演的总指挥,主导各舞段的起承转合、构图造型和运行路线。

人龙起舞(来源:顺德区杏坛文化站)

人龙起舞(来源:顺德区杏坛文化站)

“龙珠”引路(来源:顺德区杏坛文化站)

“龙珠”引路(来源:顺德区杏坛文化站)

韶关

香火龙

  在韶关南雄市,有一项约有300多年历史的民间舞龙艺术——香火龙,其主要流传于南雄市百顺镇一带,以白竹片村为代表。舞香火龙是当地每年元宵节及庆典活动期间的重要节目。

  用稻草扎成龙形骨架,然后在龙身上插满点燃的香火,点点香火装扮龙身,龙头的构架被巧妙凸显出来,完成了香火龙的制作。香火龙队伍一般由20人组成,7人舞公龙,6人舞母龙,1人为擎珠者,负责舞龙珠,还有6人至8人的伴奏乐队。夜幕降临后,在开阔的打谷场上,18个庄稼汉开始紧张而有序地在草龙身上燃香、插香,15分钟左右,两条龙身上分别插入1600至1800根香。舞动时,只见香火不见人,龙身左右摆动、飞舞翻浪、争相斗艳、活灵活现、蔚为壮观。

香火龙表演(来源:南雄市史志办公室)

香火龙表演(来源:南雄市史志办公室)

香火龙参加元宵巡游(来源:南雄市文广旅体局)

香火龙参加元宵巡游(来源:南雄市文广旅体局)

舞梅花龙

  舞梅花龙起源并流传于韶关南雄市新田村,因活动的主体环节所走线路图案呈梅花状,故称“舞梅花龙”。舞梅花龙通常由一公四母5条龙、4个灯笼、3条鱼形灯笼以及小鼓、中镲、手锣等5种乐器和鞭炮若干组成,设领队1人、舞龙手10人、舞灯笼手7人、鼓乐手5人。

  舞梅花龙一般在每年春节至元宵节的晚上进行。春节前,用竹竿、稻秸扎制好龙、灯笼和鱼形灯,即“制龙”;元宵节晚上把龙、灯笼焚烧掉,即“化龙”。活动开始时,以鼓乐闹场,召集舞龙、烧香插香、燃放鞭炮人员进场到位,在鼓乐声中完成上香(把香火插在龙身上)、接龙神、拜祖、拜神、舞龙、回神、回祖、化龙等流程。舞龙是整个活动中的重点。在过渡性的“走回场”中,舞龙活动进入“团梅花”“走梅花”“踩四门”“编塔子”环节。

插线香(来源:李永华)

插线香(来源:李永华)

化龙(来源:李永华)

化龙(来源:李永华)

河源

上莞追龙

  你追过“龙”吗?每年农历正月十一至十三的“上灯节”期间,河源市上莞镇新轮村都会举行上灯仪式与追龙活动。“追龙”活动,相传始于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村民们借此表达对家族团结、家庭和谐、家业兴旺的期望,祈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好运连连。

  “龙”分“明龙”“黑龙”两条,按辈分排行“陈公寨”祖屋居长,追的是“明龙”,墩头屋辈分居次,追的是“黑龙”。“明龙”——布龙(灯光龙),以追龙者手执火把形成的队伍为“火炬龙”。“黑龙”——稻草扎的草龙,龙身插香,追龙者手拿龙香烟花形成“香火龙”。

排练龙舞(来源:东源县文化馆)

排练龙舞(来源:东源县文化馆)

“追龙”活动(来源:东源县文化馆)“追龙”活动(来源:东源县文化馆)

梅州

埔寨火龙

  埔寨火龙是梅州市丰顺县埔寨镇村民闹元宵时的传统舞蹈。据《丰顺县志》记载,早在清乾隆六年(1741年),埔寨镇就已经有火龙表演习俗,至今已有280多年历史,主要在丰顺县埔寨镇埔北村和埔南村流传。

  制作火龙的匠人们用竹篾扎成龙躯,用棉纱纸糊裱,再用鲜艳的颜色精心描绘,龙眼还装配电珠。火龙最多有15节,全长可达40多米,龙身装配各式各样的烟花。埔寨火龙表演于夜间举行,表演分为燃烧禹门、烟架、火龙三部分,由火缆队、喜炮队、龙灯队和鼓乐队共100多人组成,场面壮观。

埔寨火龙表演(来源:埔寨镇人民政府)

埔寨火龙表演(来源:埔寨镇人民政府)

擎龙高手(来源:埔寨镇人民政府)

擎龙高手(来源:埔寨镇人民政府)

惠州

公庄舞龙

  公庄舞龙是一种以龙为主要道具的传统民间舞蹈,广泛流传于惠州市博罗县公庄镇各村落,尤以南溪村为甚。村中自古便有龙舞传统,如今,舞龙已成为村民春节辞旧迎新之际的重要农闲活动,寄托着村民们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朴素愿望。

  舞龙活动包括年前的准备工作、贺年、贺丁、化龙。每年冬天,舞龙队伍中的长者组织人员开始编织制作龙身模型,时间约一个月。舞龙表演队通常由40多个壮汉组成,包括引龙珠、龙头、龙身、龙尾、鱼、鼓、锣等角色,舞龙注重“线”与“圆”的呈现,基本套路包括游龙、抛珠、抢珠、转身、穿架、卷窝、龙寻珠、参拜等。

正月十五舞春龙(来源:公庄镇人民政府)

正月十五舞春龙(来源:公庄镇人民政府)

正月十五舞春龙(来源:公庄镇人民政府)

正月十五舞春龙(来源:公庄镇人民政府)

汕尾

大安滚地金龙

  汕尾市大安镇的“滚地金龙”始创于南宋,距今已有870多年历史。其结构简短精彩,严密紧凑,跌宕起伏,动静结合,和谐协调,一气呵成。

  大安滚地金龙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连成一体。演出时由二人进入“龙身被套”,一人舞龙头,一人舞龙尾,整个表演过程分为开场见礼、打围巡洞、游潭戏水、伸筋洗鳞、伏蛰闻雷、闻雷起舞、驾云飞腾、收场还礼8个舞段,主要模仿龙的旋舞飞腾、戏水嬉耍、沉思奋醒、柔静盘曲、勇猛奋进等动作。龙舞伴奏采用威武雄壮、嘹亮开阔的陆丰正字戏的牌子大锣鼓、大小钹、大唢呐等乐器,按不同的情节表演而吹奏不同的曲调,有《宫娥怨》《哭皇天》《山坡羊》《八板头》等曲牌。

滚地金龙表演(谢坂生 摄)

滚地金龙表演(谢坂生 摄)

滚地金龙表演(陈石松 摄)

滚地金龙表演(陈石松 摄)

中山

六坊云龙舞

  六坊云龙舞起源于中山市古镇镇六坊村,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从清代开始,六坊村村民从著名的新会荷塘龙舞中吸取灵感,结合本村民风民俗,创作出独具特色的六坊云龙舞,后来将其发展为一项民间文艺活动。凡喜庆节日或庆典活动,云龙便翻腾起舞,祈求风调雨顺。

  六坊云龙由民间手工技艺人模拟龙的形状、比例和尺寸,用竹篾扎作而成,全长53米。舞龙套路有14套动作,集武术与舞蹈于一体。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左右,古镇镇六坊村举行“游神”活动,村里约200名男性青壮年从村中祠堂请出云龙,入夜时分点燃蜡烛钻进龙身,使云龙通体光亮,然后由幡旗、灯笼开路,由龙珠引领,伴随云彩、鲤鱼等扎作道具,从六坊村出发,沿着邻近的村庄连续巡游三晚。

古镇六坊云龙舞(来源:中山市档案馆)

古镇六坊云龙舞(来源:中山市档案馆)

六坊村的舞龙活动(来源:中山市档案馆)

六坊村的舞龙活动(来源:中山市档案馆)

江门

荷塘纱龙

  荷塘纱龙因起源于今江门市蓬江区荷塘镇而得名,现主要在荷塘镇上联村流传,多在民间重要节庆或各种神诞庙会时表演,是当地民间用于祈求平安和丰收的群体性传统舞蹈。

  荷塘纱龙所用的道具龙全长46.75米,分龙头、24节龙身、龙尾。以竹篾、木板等材料做骨架,纱布做龙衣,彩色布贴做龙鳞,头、身、尾以4条粗绳连接。龙体内装入有防风防滴装置的蜡烛,整个表演期间,龙体内蜡烛不灭,26名舞龙者轮番上场,接力交替时,不歇舞,不乱阵,被称为“绝技”。龙舞套路分平面和立体两种,整套纱龙舞表演约需1小时,共有20多种舞步,花式纷呈,技巧性强,高难度动作频出。

荷塘纱龙表演(李伟杰 摄)

荷塘纱龙表演(李伟杰 摄)

表演前进行“点睛”仪式(来源:荷塘镇党政办)

表演前进行“点睛”仪式(来源:荷塘镇党政办)

湛江

调顺网龙

调顺网龙(来源:湛江发布微信公众号)

调顺网龙(来源:湛江发布微信公众号)

  锣鼓齐鸣,网龙起舞。调顺网龙也称草龙,是湛江市赤坎区调顺村独有的一种舞龙艺术。网龙的外形独特,龙头有一对粗大拱弯的竹扎“龙角”,龙身用旧渔网拼接,尾鳍由稻草与椰叶编织。

调顺网龙(来源:湛江发布微信公众号)

调顺网龙(来源:湛江发布微信公众号)

  调顺的舞网龙习俗,自明代中叶兴起,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民国时期的调顺岛交通不便,村民们每当“年例”便就地取材,集村中各家各户捐送的废旧渔网、绳缆与竹木,草叶编织扎成网龙,意喻“集百舟田野之网草,呈百家村民之祈愿”。网龙舞动不受场地限制,既可在宽阔的广场,也可在狭窄的小巷。与众多舞龙表演不同的是,调顺网龙能下水,无论是登船上筏,还是水中表演,都不在话下,因此它也享有“水陆蛟龙”之誉。

肇庆

龙鱼舞

  龙鱼舞是一种传统民间表演艺术,起源于清道光年间,发源于肇庆市怀集县,现传至第八代传人,目前共有队员25人。

  龙鱼舞队由一条2米长的龙造型以及鲤鱼、青衣鱼、金鱼造型各2个,虾、蚌造型各1个等组成。龙鱼舞主要分五大层次:代表团结的“鱼嘴集汇”;代表吉祥如意的“金龙穿四角、六角、八角”;寓意金碧辉煌的“织碧”;象征蓬勃向上的“鱼跳龙门”;传递老少平安,万事如意等美好祝福的“龙鱼入室”。其伴奏音乐分“锣鼓调”“敲鼓仔锣”“吹奏乐”三种,演出服饰则为黄色唐装衫裤,用红色布捆边,腰扎红绸带,头饰红布捆边黄布巾,布巾前额佩红缨球一只。舞队前有龙珠引路,后有日月排灯和彩旗飘扬。

龙鱼舞表演(来源:怀集县地方志办公室)

龙鱼舞表演(来源:怀集县地方志办公室)

宽郊金龙

  每年春节,肇庆市高要区回龙镇宽郊村都会举办舞龙活动,该村每年大年初一都举行舞龙盛会,“金龙”围绕全村巡游一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近年来,宽郊舞龙队多次受邀参加肇庆市和高要区的大型演出,凭借精湛的技艺在市内外享负盛名。

  宽郊金龙历史悠久,起源并盛行于清代光绪元年间,至今已经有200多年历史,共32节,全长78米,需要35个人同时舞动,加上执彩旗、举龙牌、敲锣鼓、举龙珠的,整个舞龙队有110多人。

宽郊金龙表演现场(来源:高要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宽郊金龙表演现场(来源:高要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宽郊金龙表演现场(来源:肇庆市高要区地方志办公室)

宽郊金龙表演现场(来源:肇庆市高要区地方志办公室)

清远

清远旺龙

  清远旺龙又称盘龙、追龙。可追溯到唐初,民间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御笔亲书的“李家龙宫”(位于甘肃省陇西县南安乡)建成后,每年便有舞龙庆典。唐末,社会动荡,陇西李氏大举南迁,遍布各地。清乾隆二年(1737年),李姓先祖从嘉应州长乐县(今梅州市五华县)迁来清远龙塘长冲禾谷岭立村。无论建祠或喜庆之日,村里都举行盛大的旺龙活动。村民们因地制宜,以扁担、红布与孭带(背带)为制作龙的材料,从此,旺龙活动得以在清远传播开来。

  清远旺龙活动时,在村后山约五六千米的山脉跌落之处迎请“龙神”到村中祠堂,其中有各家各户提供材料制作而成的孭带龙,寓意添丁、富贵、平安。鸡公狮、旗帜、长棍、快耙在龙后面护送追赶。全村上下包括外嫁女等一起跟着锣鼓,沿着事先整理好的后山山脊奔跑喝龙,将龙迎送回村中祠堂。晚上全村人一起“吃龙饭”,晚饭后继续举行祭将、度孤等科仪,众人伴随直至天明。第二天早晨,各家各户往祠堂分取龙米、孭带、红布、油灯等回家收藏,至此,整个旺龙活动圆满结束。

“旺龙”队伍(来源:清城区文化馆)

“旺龙”队伍(来源:清城区文化馆)

孭带龙(来源:清城区文化馆)

孭带龙(来源:清城区文化馆)

岭背舞火龙

  清远市阳山县岭背镇民间舞火龙,据传起源于清代,其中以岭背街村、小官塘村、山塘村、红卫村(俗称“大陂头村”)、饭甑洞村等地区较为出名。岭背舞火龙活动在春节期间进行,为期3天,但不同村落举行时间不尽相同。

  岭背舞火龙由舞龙队员敲锣打鼓先祭祀本村先祖,后舞上村庄门楼、祠堂,再舞入各家各户。舞龙队形分别有龙珠先行、龙随珠行、珠引龙舞等。舞龙时,各家各户点燃鞭炮迎接。舞龙队员以舞龙珠者为主导,火龙随龙珠指引而起舞;由舞龙珠者进行“金龙送福”,向各家主人送上洪福贴,上面写有“如意吉祥”等祝颂语。而户主则给舞龙珠者送上大“利是”,并到龙珠、龙身换香,将自家点烧的香插于龙身、龙珠上,换下龙身上的香插回自家门口及灶君神位接福,换完香后鸣放鞭炮请送火龙。待舞至最后一家,舞龙队员会把火龙放到有水的地方,集中燃放鞭炮,进行“浮龙出煞”。最后一道程序为送龙,舞龙队伍来到江边拜完天地、土地神、河神后,将火龙投到江中,寓意把从每家每户收集到的邪气都赶走,象征驱邪避害。

岭背舞火龙(来源:邹德光)

岭背舞火龙(来源:邹德光)

揭阳

乔林烟花火龙

  乔林烟花火龙,俗称“烧龙”,是揭阳民间独具一格的龙舞,起源于明朝,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现主要分布于揭阳市揭东区磐东街道乔林乡的乔东、乔西、乔南村及其周边地区。

  按传统习俗,每年农历十二月就开始制作龙灯,即用竹篾作龙的躯体,丝棉纸糊成龙身,再绘上鳞甲、云朵、太极图等,制作成气势雄伟、栩栩如生的蛟龙形象。正月初八,人们开始在龙身上安插各式烟花,对龙灯进行“武装”。正月初十夜晚,随着锣鼓响起,舞龙健儿上身赤膊、下穿短裤、头戴竹笠,托举着浑身冒火的彩龙豪迈出场。表演时,掌珠人在前面引导龙首前行,龙身、龙头、龙尾火花四溅,火龙狂奔欢呼、跳跃腾挪。

乔林烟花火龙(林碧鸿 摄)

乔林烟花火龙(林碧鸿 摄)

乔林烟花火龙(林碧鸿 摄)

乔林烟花火龙(林碧鸿 摄)

云浮

平南双龙舞

  来到云浮罗定市素龙街道的平南村,这里流行一种已有约180年的民间活动——双龙舞。双龙舞通常在元宵节表演助兴。

  平南舞龙的龙头、龙衣、龙鼓都是该村村民制作,在造型上十分讲究。整条龙分为18节,全长48米,制作精良,金光灿灿,龙头尤其巨大,重约30余千克,形状威武雄奇,气势不凡。舞龙人身穿黄色服装、头戴黄帽、腰系红带。平南舞龙由最初的纱龙发展到现在的金龙、银龙、烟花龙、火龙等,现表演多是金银双龙。

平南双龙舞(来源:平南村村委会)

平南双龙舞(来源:平南村村委会)

  来源:“方志广东”微信公众号

  资料及图片来源:《广东乡村传统体育》《广东乡村非遗》《赤坎区志》2013年8月第1版

  制作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支持单位:韶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肇庆市高要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南雄市史志办公室

编辑:黎洁婵   责任编辑:李婷   校对:赖玉清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