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清远英德市迎来春茶开采的季节。在英德市石灰铺镇英州红旅游扶贫茶园,上百名村民在采摘茶叶,其中还不乏脱贫户身影。2018年以来,石灰铺镇依靠当地红茶资源禀赋优势,探索出“一地生五金”扶贫模式,辐射带动周边300多农户和脱贫户加入合作社参与茶叶种植,提高村民收入。
在这背后,少不了石灰铺镇扶贫办主任徐自由的努力推动。作为一名“90后”扶贫干部,徐自由不断创新方法,为贫困户脱贫奔康谋划蓝图、贡献“金点子”,把曾经的“落后镇”变成了“先进镇”。目前,全镇897户2120人贫困户已全部脱贫,人均可支配近1.4万元。日前,徐自由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探索思路解决疑难问题
2018年7月,徐自由刚开始接触扶贫工作。为了解村级工作情况,他常常独自一人驱车进村入户,了解贫困村、贫困户情况,探索脱贫思路。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底,徐自由发现,有部分村居反映上来的问题,时常因为沟通协调职能部门耗时导致进度缓慢。“如果能定期将部门负责人召集,现场拍板决定,那么贫困户的困难将很快解决。”
根据市镇两级安排,徐自由开始实施扶贫工作例会制度,通过每周二召集驻村干部、行业部门、村干部等集中研讨存在问题,探索解决思路,对疑难问题逐项“对账销号”。
“去年有一次会议,提出了80项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是通过自查自纠汇报上来,在一周内就基本解决了。”徐自由说,例如石灰村的村干部反映自来水工程没有通到户,工作例会上镇领导班子现场拍板,由镇政府凑集资金6万元,几天内就把自来水通到了贫困户家中。
贫困户成为采茶能手
石灰铺镇是英德的农业发展大镇,其中茶叶种植尤为发达。“贫困户要脱贫,关键靠的是产业和就业。”为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徐自由和干部们积极引导茶叶企业参与扶贫事业,并探索出“一地生五金”扶贫模式。
一方面,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出租土地获得租金,通过务工获得工资收入;另一方面,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辐射带动周边300多农户加入合作社参与茶叶种植,并组织107户贫困户申请扶贫小额贷款,承包茶树经营权,贫困户每户每年可增收3500元以上。
勤丰村村民林观金是两个孩子的单亲妈妈,小儿子还患有先天性哮喘。农忙之余,林观金只能在附近打零工维持家用并照顾孩子。在石灰铺扶贫办和英州红茶业有限公司的帮助下,经过培训的林观金放下锄头成为公司的采茶能手。“现在基本从早上忙到晚,可以采摘80斤茶叶,按每斤2元计算,每天收入有160元。”靠双手脱贫致富,让林观金感到很满足。
徐自由说,在政策帮扶下,石灰铺镇有很多像林观金的贫困户,放下锄头穿梭于茶海之中,找到了从“输血”扶贫转为“造血”脱贫的道路。
村干部变身农产品“带货团”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给脱贫攻坚工作带来了挑战。为稳定贫困户的收入,徐自由从去年3月开始统计贫困户农副产品滞销情况,并积极为贫困户寻求销售渠道。
“怎样才能解决销售问题?”徐自由灵机一动,把驻村工作队、村委干部组成消费扶贫“带货团”,通过电商、自销、代销等多种方式“带货”,为贫困户滞销农产品谋求销路。2020年共计消费扶贫约202万元,1064吨。
“贫困户的生产规模都比较小,难以形成公司的规模,品类也比较杂,采用关系网例如微信朋友圈的宣传是比较好的方式。”徐自由说。
另外,徐自由还积极推动扶贫车间在镇上“开花结果”。通过与镇辖区企业协商,把扶贫车间建在成熟运营的3个本地企业,吸纳附近弱劳动能力贫困户在车间务工,实现“家门口”就业。目前,有59名脱贫户在车间就业,月均收入可达2000元以上。
南方日报记者 陈咏怀 通讯员 邓南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