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从脱贫到振兴,广东乡村走向现代化

2020-11-13 08:20 来源:南方杂志 陈健鹏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广东正蹄疾步稳,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乡村振兴接续奋斗。

  脱贫攻坚战进入收官阶段,按照党中央部署,剩下的贫困人口将于年底如期脱贫。广东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被国务院扶贫办点赞“当了排头兵、啃了硬骨头、做了大贡献”。

  2016年以来,广东动员全省21个地市、1.8万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6.5万名驻村干部,投入1300多亿元,闯出了一条解决相对贫困的新经验,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处于重要的历史交汇期,广东乡村正阔步走在通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上。

  铸就乡村振兴的“党建引擎”

  乡村美了、农产品卖出去了、经济发展了……近年来,在丘陵峡谷密布的国家级扶贫改革试验区清远,令人欣喜的变化一个接一个地发生。

  怎样打通城市和乡村的连接通道?两年来,清远把基层党建作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压舱石”, 积极推动农村党建重心下移,从制度、人才保障等方面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并让党组织、党员干部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带领广大农民投身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

  “最富的在广东,最穷的也在广东”,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二元结构,是广东最大的两个短板。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把短板变成“潜力板”,是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清远视察时,给广东留下的重大时代命题。

  事靠人做,业由人兴。从清远的实践可以看出,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同轴共转,党建引领是根本。

  广东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广东充分发挥党的政治和组织优势,通过组织、干部、人才工作“三驾马车”同向聚力、协同发力,努力为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

  比如,广东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各地市不断探索巩固农村党组织在基层组织和一切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的措施和制度,从而明显提高了党组织在村内各类组织中的话语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要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广东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广东省委高度重视基层组织“头雁”队伍建设,通过“选育管用储”全链条推进农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让“头雁”全身心投入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同时,也不断推进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从而实现“一肩挑”。

  为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广东还大力实施“党员人才回乡计划”,从复员退伍军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带富能力强的村民、村医村教、返乡大学生等党员中,按不低于1∶2比例建立村党组织书记后备队伍。

  在清远市清新区石潭镇水西村,村党支部委员刘逢明就放弃了珠三角高收入的工作,回乡支持家乡建设,当起了“乡村新闻官”。在他的带领下,蔬菜种植基地、五色水稻种植基地发展起来了,村里还组建了初心农庄,打造特色景点和农业观光体验游等,推动水西村由一个省定贫困村脱贫致富,走上乡村振兴发展的道路。

  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

  在梅州的东北部,有这样一个小山村:这里十几年前还是个贫困落后的煤炭村,现在村里有一半以上的家庭成员外出做厨师,从这里走出去的厨师遍布全国,去年实现了整体脱贫,村民人均收入达到5万元。

  这个成功蝶变为“厨师村”的小山村,便是梅州梅县区城东镇玉水村。玉水村党支部书记郭国青说,玉水村从煤炭村转变成“厨师村”,是推动乡村振兴和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回顾玉水村的脱贫经历,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广东省委、省政府于2018年高端谋划推进的“三项工程”——“广东技工”“南粤家政”和“粤菜师傅”。“三项工程”推进了就业创业一条龙服务,从而托起了普通劳动者的寻梦路。据统计,“三项工程”共帮助全省40.14万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均就业增收1.8万元。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脱贫攻坚战中,广东按照“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原则,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优势扶贫产业。同时,把就业扶贫作为长效脱贫的关键之举,实施“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粤菜师傅”三大工程,加强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劳务协作。

  据统计,截至今年10月,广东全省实施特色产业扶贫项目4.8万个,带动贫困户62.8万人,年人均产业增收2400多元。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其中,“产业兴旺”仍然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广东乡村应该如何发展?

  广东农村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万忠认为,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广东需要建立一个高质量的产业扶贫标准体系,保证产业质量和效率,带动农民致富。

  “要适时调整优化各级乡村振兴协调机制,指导贫困地区逐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同时,也要科学研判脱贫攻坚项目中需要延续和升级的相关项目,并做好投入衔接,为减贫和乡村振兴提供资金支撑。” 万忠认为。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广东来说,在从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战略的框架下,广东还将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国家战略,持续深化扶贫减贫治理改革探索,健全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推动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继续为全国减贫治理提供广东经验。

  让生态更宜居,让乡风更文明

  2016年,惠州市委办驻村干部刘艳军来到惠州市龙门县上东村担任第一书记时,这里一穷二白。由于地处龙门县的水源保护地,上东村被列为禁养区和限采区,注定无法走上工业化发展的道路。

  刘艳军认为,只有做好“山、水、文”三篇文章,全力打造少数民族特色生态旅游主导产业,上东村才能迎来最终的蝶变。在他的带领下,村里建起了光伏发电项目、种起了茶叶、养起了娃娃鱼,并全力打造集“瑶浴温泉+瑶族新时代文明”为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广东脱贫攻坚战中的一个典范。

  在河源市连平县司前村,传承了600多年的“吴氏家训”,成为该村村民的座右铭。传承家训文化,引领乡风文明,成为司前村实施乡村振兴的立足点和着力点。在家训文化中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元素,把家训文化和乡村治理相结合,让司前村成为文明生态村。

  乡村振兴作为脱贫攻坚的升级版,有了坚强的基层党组织堡垒,兴旺的富民产业,还需补齐人居环境、乡风文明的短板,这样的乡村振兴才更有持久活力。

  去年底,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广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其中提出,要坚持乡村绿色发展道路,整体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系统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努力建设具有岭南特色、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广东正蹄疾步稳,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乡村振兴接续奋斗。

  ◎《南方》杂志记者∕陈健鹏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张蓓蕾

编辑:何柏梅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