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吴丽云的菜脯厂里,工人们在晒萝卜干。 南都记者 黎湛均 摄
脱贫攻坚答卷
沿着汕头市潮南区沈海高速路段附近的小路行走,穿过一片小树林,便到了吴丽云家的汕头市城九种养有限公司。这里是他们办公的所在,也是生产菜脯(即萝卜干)的厂房。走进屋内,空气中夹杂着海盐和腌制后的菜脯香气。
为了继承父辈流传下来的技艺,2007年,吴丽云和丈夫周金华暂停东莞的服装生意,回到家乡,跟着父亲学习制作菜脯。从家庭作坊到田间地头,在这里开拓了属于他们的又一片新天地,不仅让这个家族生意成为汕头市市级非遗代表之一,也带动了村民致富。
上得星级酒店餐桌也入得百姓厨房
白萝卜是汕头井都当地盛产的农作物。当地有句俗语“井都出菜头(萝卜),浦东出菜脯”,吴丽云家所在的浦东便是做菜脯最出名的地区。吴丽云介绍,当地种萝卜历史悠久,腌制晾晒而成的菜脯成了当地人最常用的保存萝卜的方式。
汕头市潮南区井都镇曾是当地的贫困农业镇,人多地少,生活水平较低,“食粥配菜脯”成为井都人的传统习惯,井都菜脯制作是井都人长期以来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产业,技艺传承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上至星级餐厅下至潮汕人家的餐桌,都可以见到菜脯的身影。尤其是潮菜厨师,对利用井都菜脯入菜、创新菜品乐此不疲。
2007年,吴丽云和丈夫怀揣着做服装生意积累的十来万元钱回家接手生意后,希望能够为这项传统产业带来新尝试,他们成立公司开始走向规范化生产。
吴丽云回忆,刚创业时就在路边开个店,后面是作坊,住也住在里面。通过收购萝卜,再进行加工生产菜脯。夫妇两一点点从父亲手里学习制作菜脯的技术,但出品不稳定也成了最大的难题。“收购的半成品会存在出品参差不齐的情况,每家的萝卜制作工艺或者萝卜质量不同,致使成品也不稳定。”
为了擦亮这个土特产的品牌,2012年,夫妻二人在村里收购近百亩地种萝卜,并成立了城九种植合作社。城九是父亲的土名,这门手艺正是传承自父辈。
一条菜脯需经历近半年才能做成
井都的土壤是沙质的,水质也好,特别适合萝卜生长。吴丽云介绍,现有的320亩地会分开种植,例如其中160亩地今年种植了萝卜,产季过后便会种红薯、花生甚至是发财树等。之后再重新种植萝卜。如此轮耕,土地会足够肥沃,对萝卜的生长也大有好处。
这里种出来的萝卜个头大,一般情况下每个萝卜可以重达四五斤,甚至出现过近十斤重的。为了提高效率,他们开始采用机械协助种植,待萝卜成熟后,才开始进入纯人工环节。
井都菜脯制作一般是在冬至前后进行,经过“晒、腌、藏”三道工序制作,遵循传统方式,大约需要半年时间。
“藏”,就是把腌制好的萝卜片晒至八成干后,分别加上八角末、陈酒、红糖等配料,微加揉搓后装坛压实,坛口密封,大约一个月过后,便是气味芳香的菜脯了。
周金华说,“藏”过之后的菜脯,虽然芳香物质已经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浓缩,但是咸度太高。他们通常用糖再次腌制,在出厂前,工人再细心地挑剪掉菜脯上的丝,有序地塞入罐中,按一斤菜脯二两半糖的比例包装,加糖后菜脯的咸辣酸涩苦等味道就会被逼出来,吸收糖分代替保鲜。
希望开拓网络销售渠道
“过去萝卜干都是在自家门口的店铺卖,很难扩大销量。”开始自种自产后,周金华开始跑市场。“因为我们的菜脯制作选择了传统的制作手法,比工业制造的价格会贵一些,如果不亲自去开拓市场,很难卖得出去,一开始我们采用了寄售的形式,在菜市场里卖,一罐罐卖。”慢慢地,城九菜脯被消费者认识,逐渐成为当地的热销品牌。
如今吴丽云夫妇种植的萝卜面积达320亩,现有员工85人,农民技术员5人,还聘请了2名农艺师做顾问。
由于萝卜的季节性强,农历十一月到春节前属于菜脯生产高峰。在这个时间段里,吴丽云也为村里的妇女们提供了短暂的就业机会。“毕竟是个需要耐心和细心的工作,女性会比较合适。”吴丽云说,在生产高峰时,一次会请约30名当地妇女来帮忙,淡季时也会请7名妇女帮助包装。城九菜脯合作社也因此被评为汕头市巾帼创业示范基地。
唯有坚守于传统制作技艺生产的井都菜脯,才会具备“古早”的味道。
据家族记载,早在1893年,吴丽云的先祖吴万光以种萝卜、蔬菜为生,因萝卜丰收,为便于保存,便把萝卜晒干、盐渍,制成菜脯。世代传承直到今天。2019年荣获汕头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
南都记者走访时,周金华介绍,近年来井都菜脯已逐渐被更多人所熟知,但在客户清单中,还是以本地采购为主,占了80%,而剩余的20%则来自海南、四川、重庆、上海、哈尔滨等,主要通过微信的方式下单预订。
为了让这个本地品牌走得更远,周金华准备开拓网络销售,希望打破销售的瓶颈,让更多人吃上这个来自粤东地区的传统美食。 采写:南都记者 郑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