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尽甘来,他们迎来了充满阳光的暖心日子,更迎来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明天
◎《南方》杂志记者/李梦醒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蒋玉
“每个人都了不起!”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新年贺词中发出这样的感慨,令全国十几亿人民和海外侨胞感动不已。在充满变化的时代,每一个中国人都在努力前行,为当下的生活、未来的美好而拼搏奋斗。在这些洒着汗水的身影中,脱贫人的形象与经历浓缩着过往的岁月与故事,那么美好,充满着朝阳般的底气与力量。
“我是脱贫榜样”
“脱贫首先要靠自己,勤劳才能致富。不好好干,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总书记。”2020年10月17日,是我国第7个全国扶贫日,也是第28个国际消除贫困日。当晚,由国务院扶贫办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录制的《决战的时刻—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特别节目》播出,广东省典型人物、清远英德市连江口镇连樟村脱贫典型陆奕和受邀参加节目。
连樟村曾是省级贫困村,贫苦与落后像乌云一般笼罩在过去的连樟村人头上。2018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一行来到连樟村,走进贫困户陆奕和家中,询问了他家里的生活情况,并说:“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放不下心来。”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连樟村民通过发展现代农业等手段,脚踏实地地奋斗,就将昔日的贫困村打造成了面貌一新的“幸福村”。
“万万没想到总书记会到山里看我们。”陆奕和说起当时的情景,还是万分激动,“总书记这么关心我们,不努力干都对不起自己。”陆奕和更加坚定了脱贫奔康的信心和勇气。
总书记到家中做客,极大地鼓舞了陆奕和脱贫奔康的信心。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新年贺词当中,也特别提到:“在广东清远连樟村,我和贫困户陆奕和交谈脱贫之计。他们真诚朴实的面容至今浮现在我的脑海。新年之际,祝乡亲们的生活蒸蒸日上,越过越红火。”
陆奕和曾是村里的贫困户,一家六口住在一栋两层楼约90平方米的房子里,三个孩子还在上学,而他的爱人患有精神上的疾病,父亲又年迈体弱,陆奕和是这个家庭唯一的劳动力。一边要照顾家里人,一边还要赚钱养家,陆奕和靠种几亩稻谷,上山砍柴,根本无法应对。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在帮扶单位和碧桂园集团的帮助下,陆奕和凭着勤奋努力脱贫致富,过上了好日子。而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更让他倍加珍惜现在的时光。
“我想有个家”
今年59岁的贺石华一生命运多舛,出生在梅州市大埔县高陂镇党溪村的他,前半生不仅遭遇丧父、病痛,还一直在贫困中苦苦挣扎。落下终身残疾的他不肯向命运低头,他锻炼双腿再学走路,终于可以扔掉拐杖慢慢行走,但双腿长短不一,走路一瘸一拐。
多年以来,贺石华一直靠着打散工为生。随着年龄增长,贺石华深知打散工不是长久之计。2014年,他开始学习养殖蜜蜂,买来2个蜂箱、4框蜜蜂。贺石华坚信只要科学养殖、精心照顾,蜜蜂一定能度过寒冬。经过他细心呵护并虚心学习养殖蜜蜂技术,他的蜜蜂不但度过了寒冬,次年他还收获了几十斤蜂蜜,蜜蜂由2箱4框变成了3箱12框。贺石华掌握了养殖蜜蜂的技术,尝到了养殖蜜蜂的甜头,坚信养殖蜜蜂这条路子是自己以后努力的方向,无奈资金短缺,无法扩大养殖,只好小打小闹。
2016年5月,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街道开始帮扶党溪村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新港街驻党溪村精准扶贫工作队按照“外出靠就业、在家靠产业”的思路,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投入资金帮扶党溪村在家劳动力发展种养殖产业。新港街的大力帮扶,大大增强了贺石华脱贫致富的信心,他起早摸黑,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把蜜蜂当朋友,乐在其中。当年,他收获蜂蜜600多斤,增加收入近3万元。2019年,贺石华养殖蜜蜂规模达到120多箱,年产蜂蜜2000多斤,年产值近10万元,成了村里养殖蜜蜂专业户。他以成本价出售74箱蜜蜂给当地7户贫困户养殖,除了自己养殖,还当起了养殖蜜蜂指导老师。他比以前更忙了,上门指导贫困户养殖蜜蜂,推广养殖蜜蜂技术,介绍经验,对学习养殖蜜蜂的贫困户做到倾囊相授,很快7户贫困户就掌握了养殖蜜蜂技术。2020年4月,在贺石华的带领下,7户贫困户收获蜂蜜1000多斤,全部实现脱贫。
脱贫致富的贺石华如今整天乐呵呵的,忙来忙去。《南方》杂志记者来到村里,问起他未来的生活打算,他不好意思地笑笑,又坦荡荡地说:“现在日子越来越好了,我想有个家!我想娶老婆,过好实实在在的日子!”
“贫困户让我深受感动、深受学习”
“每到村里一处,我都深受感动。要向贫困户学习。”这是2020年底,《南方》杂志记者与韶关市新丰县委书记刘祥锋对谈时,他谈及走访贫困户的经历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有一位老妈妈,她一生都很坎坷,本来能过上一点好日子了,又赶上儿子儿媳生病,她拉扯孙辈、维持着这个家。就这样难挨的日子,她也能过得干净、清爽,精神得不得了。她说,要靠双手把日子过好,不能总向政府伸手,只是等靠要!她人穷志不穷,乐观、积极、感恩、奋斗,让我特别深受触动,真的很值得我学习,我们没有理由不帮助他们把日子过好!”
今年78岁、家住新丰县丰城街道城东村的贫困户丘桂英视力残疾一级,失明数十年,早年坚持在丈夫牵引下一起辛勤劳作,自力更生,艰难维持家庭、拉扯大孩子。近年来她在各级党委政府和驻村帮扶单位的扶助下,不等不靠,通过政策帮扶以及家人自身努力,生活过得越来越好。她身残志坚、吃苦耐劳的顽强奋斗精神,不仅感动了当地干部,还感染着周遭人,使他们更加努力奋进。丘妈妈身上这种难能可贵的精气神,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鲜活体现,也对广大干部群众形成一种无形的感动与激励。
同样的感动与思考一直在发生着。
“不知不觉我来到了新丰县沙田镇驻镇工作已有一年多了。刚开始到该镇,我还不知道如何开展扶贫工作,在镇及公司领导的正确指导下,逐步熟悉了全镇17个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沙田镇共353户788名贫困人口现已全部脱贫。每看到贫困户对着我笑的时候,我心里特别开心及感动。”扶贫干部帮扶群众、群众以自身生活的变化回馈扶贫干部的辛苦付出和党的恩情,这些细节曾被韶关市城市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驻新丰县沙田镇扶贫干部黄双传写在日记里。这段记录于2020年7月走访工作时的文字写下了点滴感动和村镇的变化:“今天我与驻村干部到缠良村贫困户家中进行产业奖补验收工作,走进他家时让我眼前一亮,家里的墙壁、天花、地板以及厨房都焕然一新,全新装修,包括家具家电都已更新。今年,他们夫妻二人种植了10多亩的水稻、5亩多的花生,还有其他的农作物,养殖了100多只本地鸡,近期收入达到3万多元,这与国家利好的政策奖补以及帮扶单位的指导是分不开的。他们带着满意的笑容和我们拉家常时说:‘要不是党和国家对我们贫困户的帮助以及支持,我们都不知道苦日子还要熬到什么时候,真心感谢你们对我们的付出。’”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在过去与贫困战斗的日子里,人们洒下汗水、泪水、血水,留下温暖、力量、财富……无数的困难艰险考验着人们的智慧,更考验着人们的耐力与决心。如今,苦尽甘来,他们迎来了充满阳光的暖心日子,更迎来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