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精锋在驻点广西凤山县人民医院为患者检查眼睛。通讯员 林佳铫 摄
“东西部协作龙华·凤山共建眼视光中心”的金色牌匾熠熠生光。几间亮堂的眼科诊室敞着门,围满了候诊患者。眼视光中心揭牌仪式的那天,常住凤山的韦女士说:“以前每年我都带女儿去南宁检查,来回起码有10个钟头,每次花费两三千块钱,现在有这里了,方便了太多了。”
眼视光中心从无到有,很多凤山人都很激动,创建人刘精锋感触更多。
2019年1月,时任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的刘精锋主动请缨,已经55岁的他担任龙华区对口帮扶广西河池凤山县第四批医疗队队长,挂职凤山县人民医院副院长。
一年多的时间,面对当地窘迫的医疗状况,刘精锋由“眼科专家”变身“扶贫行家”,联动多方力量,一举改变凤山县眼科格局。以前,有了眼疾,凤山人要翻山越岭去看病,而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一流的眼科医疗服务。
要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初到凤山,刘精锋和诸多帮扶医生一样,都感叹当地医疗资源匮乏。22万人口的凤山县,交通不便,医疗条件奇差,全县只有县人民医院设立了五官科,但科室仅有三名医务人员,其中两人还需要在急诊科长期驻点。眼科方面,整个凤山竟没有一名专职的医生。
“老百姓看眼病要翻山越岭到几百公里外的市医院,配一副近视眼镜至少要花两天一夜。”凤山县人民医院院长龙文说,“我们可以出诊的医生实在太少了,而且大部分医生业务能力并不突出。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频频出现。”
壮大眼科医疗队伍,快速提升业务水平,成了摆在刘精锋面前的一道坎。“帮扶的时间有限,我必须带出一支素质过硬的眼科医疗队伍。”刘精锋说。
为了提高眼科医生的业务能力,刘精锋手把手带领医务人员开展泪道置管、新生儿泪道探通、胬肉切除+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等手术不下百例,多项手术填补了凤山眼科治疗技术的空白。
有空的时候,他就带着年轻的医生一起查房,一起探讨病情。
刘精锋的徒弟之一韦联角回忆,由于基础差,一开始师傅带着他们从猪眼睛开始练习手术。而现在,显微镜下缝合这些手术已经成了他们的基本功。
目前,凤山县7名眼科医务人员已能独当一面,凤山眼科也得到了患者的认可。
完成1.2万名在校学生视力筛查
在多次下乡考察中,刘精锋看到,很多留守儿童由于祖辈的纵容,沉迷于手机游戏,眼睛健康逐渐被透支。为此,他将精力投入眼视力防控的宣传,主动向凤山县委县政府提出“万名学子视力筛查”计划,得到各界大力支持。
一个月内,他带着医院的医务人员和实习生,走遍了全县10所公立学校,完成了1.2万名在校学生的视力筛查。视力筛查得出的数据让刘精锋担忧,“全国初中生视力异常比例是71.6%,而凤山的却达到80.39%,远超国家平均线。”
意识到情况严重,刘精锋集结了多方力量,推出长达一个月的10所学校视力筛查情况讲座,以及系列宣传展播活动。
在刘精锋引导下,医院的眼科跨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但他觉得这还远远不够,他要搭建起属于凤山人民自己的视光中心。“这是一次拔高凤山县眼科水平的机会,也是改变窘迫医疗状况的根本。”刘精锋说。
但庞大的资金缺口,让刘精锋犯了难。正当一筹莫展之际,一份《广西国家级贫困县县级公立医院临床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成了扭转局面的关键。刘精锋立马组织人手考察、撰写科室发展计划。
在多方协同努力下,他成功申请到国家200万元的扶贫资金,解决了创建眼视光中心的资金压力,购进了自动电脑验光仪、眼底照相系统等12台眼科设备。
经过近半年的精心筹备,眼视光中心具备了场地、人员、设备等各方面的基础条件,如期成立。
刘精锋先后获得“优秀基层政协委员”荣誉称号,被凤山县委县政府授予“脱贫摘帽杰出贡献奖”。日前,他还获评第十七届深圳关爱行动“十佳爱心人物”。
但荣誉的背后,是刘精锋对家人的愧疚。2019年1月底,刚到凤山县挂职半个月,刘精锋突然收到了母亲病危的消息。当时,他刚接手工作,熬了一天两夜,把千头万绪的挂职交接工作梳理清楚,他就搭上了直达的大巴。回到老家时,母亲已经去世,终究是没有见上最后一面。
在眼视光中心建成前夕,因为劳累过度,他颈椎病发作。但他还是强忍着疼痛,直到眼视光中心的开业,他才回到深圳接受治疗。经过短时间的恢复,他又不顾家人反对,重回脱贫一线。
采写:南都记者 邱墨山 通讯员 林佳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