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强信心 稳预期 促发展|向海图强 广东海洋经济稳步迈向深蓝

2023-11-10 19:22 来源:央广网 晁海娟

  央广网广州11月10日消息(见习记者 晁海娟)广东地处南岭以南,南海之滨。作为海洋大省,千百年来,广东从未停止过对海洋的探索。从“靠海吃海”到“网箱养殖”,从码头商贸到如今的物流集散中心,从浅海到深海远海……广东依托海洋资源禀赋,不断开拓新航道,海洋经济蓬勃发展。

  《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3)》显示,广东海洋经济总量已连续28年居全国首位。2022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1.8万亿元,同比增长5.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4%。

  10月30日至11月5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广东省委网信办主办的“向海图强看广东”大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举行。央广网记者随调研团走进广东沿海14个地市,看滨海产业渐成蓬勃之势,感受广东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动。

  融湾出海

  智慧港口打造国际贸易物流中心

  广东拥有全国最长的4000多公里海岸线,海域面积居全国第二,自古以来就是全球港口最密集、航运最繁忙的区域之一。

  数据显示,2021年全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0.96亿吨,占全国港口总吞吐量的13.5%,广州港、深圳港、珠海港、湛江港、东莞港等港口货物吞吐量超亿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7078万TEU(国际标准箱单位),位居全国首位,其中深圳港、广州港集装箱港口排名分列全球第四、第五名。

广州南沙港(央广网见习记者 晁海娟 摄)

  从广州南沙海港大厦的高处俯瞰南沙二期码头,颜色各异的集装箱铺满了整个码头岸线;在南沙四期的智慧港口,轨道吊车正按照信息系统发布的指令精准地抓取集装箱,再经无人驾驶导引车运往目的地;在位于三期的南沙国际物流中心,叉车正将货物从货车卸入仓内……海面上船只往来频繁,悠长的汽笛声不时响起,港口一派勃勃生机。

  从一片滩涂起步,广州南沙港向海而生,已成为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据了解,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工程作为新一代智慧港口,拥有目前世界上智慧港口的最先进功能,包括5G技术应用、先进的数据中心、自动化装卸设备、智能的设备控制系统、无人驾驶智能导引车等,去年已投入运行。

  近年来,为全力推动港城、港产、港运深度融合,广东着力完善港口布局,加快构筑现代化港口体系:南沙港铁路建成通车,连通国内10个省份,并开通了集装箱、粮食、滚装汽车班列和中欧班列;珠海港高栏国码引进了国际纸浆业巨头打造“华南纸浆物流分拨中心”,为纸浆等林木产品的境内外、上下游客户提供“一站式”供应链服务;深圳盐田港区先后开通平湖南、醴陵、江门、南昌等内陆港,推动水水、海铁联运进一步完善……

  如今,广东已构建以主要港口为引领、地区性重要港口共同发展的总体格局,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核心的世界级港口群正加速形成。

  向海要粮

  科学“牧渔”培育“蓝色粮仓”

  海面上,一个个深海网箱整齐排列,蔚为壮观;近岸,连片的大棚把养殖区划分得井然有序,一个现代化渔场己现雏形;再向陆地延伸,一个个被土地围起来的鱼塘星罗棋布,智能投饲系统正在作业……沿着广东海岸线一路南下,处处可见这样的场景。

配备智能投饲系统装备的鱼塘(央广网见习记者 晁海娟 摄)

  中国渔业看广东。数据显示,2022年广东渔业产值1861.18亿元,居全国首位。其中,海水鱼类养殖产量85.14万吨,占全国44.21%,稳居全国第一。

  湛江是广东水产第一大市,水产品产量连续20年居全省首位,有“中国海鲜美食之都”“中国对虾之都”“中国金鲳鱼之都”“中国水产预制菜之都”之称。2022年水产总产量122.2万吨,总产值274.44亿元。

  眼下正是金鲳鱼上市的季节,在湛江流沙、草潭等海域,养殖工船满载金鲳鱼,穿梭在码头和深水网箱之间。据了解,湛江年产金鲳鱼近10万吨,位居全国第一,占全国总产量的40%。

  近年来,湛江大力构建“蓝色粮仓”,重点发展一条鱼(金鲳鱼)、一条虾(海养对虾)、一只蚝(养殖生蚝),带动百姓致富。目前,全市已建成湛江湾、硇洲海域、雷州湾、流沙湾、草潭5个深水网箱养殖园区,深海网箱数量达3500多个,占全省70%。

  海水种业是海洋养殖的“芯片”。今年,广东出台《关于加快海洋渔业转型升级 促进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到优化种业发展空间布局,深入实施“深蓝种业”工程,培育适合南海深远海养殖的优良新品种,支持建设国家级、省级水产原良种场,提高水产原良种覆盖率。

  聚焦种业创新,广东沿海各地正加速行动。湛江加快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保、育、测、繁”现代水产种业产业格局;广州南沙区大力推进建设海洋牧场岸基种苗繁育与种质资源保护基地;阳江依托阳西县海水种苗产业园建设,推动水产种苗繁育、养殖、推广等一体化发展。

  梯度利用海洋空间,近海、中海、远海各尽其用,广东发展海洋牧场的路线图已然勾勒清晰,“海洋牧歌”唱得愈发响亮。

  向海揽风

  新能源产业拓展蓝色发展新空间

  风从海上来,随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广东广阔的海域上,一幅“追风逐光”的新能源产业图景正徐徐展开。《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3》显示,全省累计建成投产海上风机装机容量,从2019年的30万千瓦,迅速增加到2022年的791万千瓦,占全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的26%,居全国第二,增长了20多倍。

三峡阳江沙扒海上风电场,成排风机矗立,十分壮观。(央广网发 梁文栋 摄)

  10月11日,氢燃料电池动力示范船“三峡氢舟1”号在湖北宜昌完成首航,这标志着氢燃料电池技术在内河船舶应用实现零的突破。这艘船由中山企业江龙船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制造。据了解,中山氢能产业已聚集中科富海、明阳智能、大洋电机江龙船艇等一批氢能产业链关联企业,涵盖自主研发、生产、存储、运输到应用场景等全产业链。

  在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明阳天成实验室,一个有趣的海上风机沙盘模型吸引了不少媒体记者的目光。随着扇叶转动,水中的“海底电缆”闪烁发光。该企业风能研究院研发测试开发主任工程师蒋祥增介绍,该沙盘包含了漂浮式风机、“导管架+网箱”的海洋牧场、海上升压站、制氢平台以及海洋气象观测综合站等模型。他提到,漂浮式风机能较大程度降低成本,是未来深远海域海上风机的一个趋势。

  在阳江市阳西县沙扒镇附近海域,离岸28公里处,300多台固定式海上风机巍峨矗立在海上,白色风机叶片随海风悠悠转动。据了解,叶片转动1小时,满发5500千瓦时电量可够一个三口之家用上两年。这就是国内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三峡阳江沙扒海上风电场。

  今年印发的《广东省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到,规模化开发海上风电,要推动海上风能资源集中连片开发利用,打造广东海上风电基地;此外,还提到做大做强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业,提前布局海上风电运维基地。

  随着政策措施不断落地,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海上风电场从南粤海面“升起”,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注入绿色动力。

  生态兴海

  文旅融合打造滨海旅游经济带

  在海边,沿着长长的银色海滩漫步,听海浪拍打礁石,看天空云卷云舒,甚是惬意。11月,想要在广东找到一个这样的休闲去处,再容易不过,比如茂名市中国第一滩、浪漫海岸,惠州市巽寮湾、双月湾,阳江市海陵岛、阳西沙扒湾……

  中国第一滩离茂名市区20公里,景区内有12公里长的沙滩,沿沙滩外侧是连续不断宽达800—1000米的沿海防护林带。据介绍,这条防护林带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建造,是我国第一条人工建造成功的沿海防护林带。我国著名的画家关山月的名作《绿色长城》就取材于此。

茂名中国第一滩一角(央广网见习记者 晁海娟 摄)

  距离海滩不远,就是茂名疍家墟。世代以耕海为生的渔民,在这里留下了具有独特风情的疍家渔文化。

  过去两年,茂名充分利用滨海生态资源,深度挖掘海洋文化底蕴,传承好心、俚族、疍家、渔商等文化,引入美食、文创、民宿等多种业态,打造渔、工、文、旅结合的乡村振兴新样板——疍家墟。目前,疍家墟提供就业岗位200多个,墟内塘霞村村集体年收入达112.6万元。

  据了解,为了庆祝开渔,渔民们还会在每年休渔期结束的时候,举办特色开渔节。开渔节结合祭海祈福、开渔起航等民俗仪式,还融合渔家文化、风情旅游和海鲜美食等元素,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开渔节当天,会有很多外地人专程赶来,只为吃这第一口海鲜。”阳江市闸坡渔港的一位餐厅老板告诉记者。

  从闸坡渔港驱车十几分钟,就到了位于海陵岛十里银滩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该博物馆是以“南海I号”宋代古沉船发掘、保护、展示与研究为主题,是世界首个水下考古专题博物馆。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大民介绍,“南海Ⅰ号”的考古发掘和现场保护,丰富了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史料,向世界展示了800年前国际海洋贸易的生动画卷。

  记者从广东省交通运输厅了解到,目前,广东正在加快建设滨海旅游公路,该公路全长1875公里,连接14市164个乡镇,辐射90个旅游景区,将充分展现广东最美的海湾、岸线、沙滩、海岛、海洋生物等生态资源景观,培育滨海旅游休闲消费新模式,打造最具广东特色的高品质滨海旅游经济带。

编辑:陈雨昀   责任编辑:林涛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