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广东省委网信办主办的“向海图强看广东”大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广州、中山、珠海等沿海城市,深刻呈现多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海洋牧场建设、国际航运发展的生动实践,发掘广东高质量发展“蓝色动力”,为广东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在打造海上新广东上取得新突破进一步鼓劲加油、凝心聚力。
天堑变通途 交通大动脉支撑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
深中通道。新华网 李俊豪 摄
悠悠珠江口,滔滔伶仃洋。从中山高空俯瞰,伶仃洋上万里碧波,全线合龙的深中通道蜿蜒伫立在蔚蓝的海面之上。
作为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超级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迎来了2024年建成通车的最后冲刺阶段,深圳与中山的车程将从现在的2小时缩减为约20分钟,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步伐加快,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愿景正成为现实。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届时深中两地同步进入“半小时生活交通圈”,将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在人文、物流、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快速发展。
珠海高栏港以西,与江门交界的宽阔水域,黄茅海跨海通道正在加速推进,勾勒出一幅“天堑变通途”的壮观景象。该跨海通道建成后将成为珠西地区交通大动脉,承担“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支撑广东沿海经济带西翼高质量发展。
黄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工程部副经理毕玉说,未来,黄茅海跨海通道将与已通车的港珠澳大桥、虎门大桥、黄埔大桥以及建设中的深中通道等,共同组成粤港澳大湾区跨江跨海通道群,加快完善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规划,进一步强化珠三角东西两岸及粤西地区的经济联动发展,推动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
向海洋要食物 多维度构建“蓝色粮仓”
走进广州市南沙区渔业产业园,片片鱼塘相连,矗立在鱼塘旁的智能投饲系统,定时定量投放鱼饲料。工作人员介绍,在智慧养殖系统加持下,平均每名养殖工人管理的水面亩数由50亩增加至200亩,管理效率大大提升了。
智慧鱼塘的承办方广州市诚一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在水产饲料营养调控、生态养殖模式、养殖水环境改良等养殖过程严格把控,形成了种苗到成鱼的生产闭环,努力保障生产环节质量安全。
广州南沙作为广州较大的咸淡水养殖区,连片1000亩以上的鱼塘约4万亩,计划在海洋牧场装备设计、装备制造、融资租赁等七个赛道上重点发力,力争将南沙打造为现代海洋牧场装备技术研发制造示范基地、 深蓝种业“育繁推”一体化产业基地、全省海洋牧场供应链综合服务中心和海洋牧场区域国际合作交流中心。
南沙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青峰表示,在水产种苗方面,南沙区通过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建设海洋牧场岸基种苗繁育与种质资源保护基地,打造以种业为引领的重要供给体系。在海工装备方面,南沙通过创新融资租赁的模式,为海航装备的制造和未来养护提供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
深耕碧海,牧渔未来。江门是广东的渔业大市,全市名优特品种养殖面积近50万亩,当前正着力构建“海洋科技+海洋经济+海洋牧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2022—2023年,我们共争取到中央渔业发展补助资金1800多万元,用于支持深远海养殖装备项目建设,撬动社会资本6700多万元。”江门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海洋牧场的开拓不仅着眼于渔业生产,更需要积极推进全产业链发展。近年来,珠海已经建成3座深海智能养殖平台,拥有60-90米周长重力式深水网箱190个,达26.2万立方米水体。珠海市将海洋牧场与文化旅游相结合,打造休闲渔业型的海洋牧场,规划渔旅融合发展,不仅能提升渔业附加值,还能够借助生态旅游打造具有特色的海岛科技休闲农业全新产业链。
开拓贸易航道 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
货轮装卸有序,集装箱鳞次栉比,集卡来往穿梭……广州港南沙片区呈现一片繁忙景象。
广州港南沙片区。新华网 李俊豪 摄
广州港南沙片区作为广州的天然深水港,畅通了珠三角地区货物的国际远航之路,打开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航道。目前,南沙港已开通外贸班轮航线超150条,有120余条“一带一路”海上航线,通达全球100多个国家的400多个港口,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链接枢纽。
广州港南沙一二期党委工作部部长王晓锋表示,近年来,广州港集团积极挖掘东南亚、非洲、南太平洋等地区港口物流项目合作机遇。未来将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和优化港口服务功能,加快打造高效畅通的全球集装箱海上运营网络,提升广州港的集聚和辐射能力。
不仅是广州,珠海市出台多项政策大力支持珠海市港航物流企业发展,珠海国际货柜码头(高栏)有限公司(下简称“高栏国码”)发挥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服务大湾区先进制造业,助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商贸物流领域,开辟新兴战略市场,提升珠海国际地位。
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港口、“西江黄金水道”出海门户港,高栏国码航次快速增长,航线覆盖亚洲、大洋洲、非洲、欧洲以及拉丁美洲等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