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 魏鑫 刘海林)协,众之同和也;同,合会也。凝心聚力,加快构建协同发展机制体制,是海洋经济进一步逐浪向前的重要基础。
记者日前参与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广东省委网信办主办的“向海图强看广东”大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时采访了解到,不同资源和个体正朝着相同的目标协同作战,为建设海洋强省作出自己的努力。
“协同共进”体现在广东海洋强省建设的方方面面:深圳在全国首推“大湾区组合港”模式,助力大湾区产业链以及供应链畅通稳定;徐闻县建设广东海南特别合作区(徐闻)物流园(含南山货运码头),提升物流、交通、产业互补、配套分流等方面的能力……
汕尾甲子一、甲子二海上风电场【供图:汕尾市发展和改革局】
产城协同 筑牢地区经济发展基底
产城协同体现在联动各地市间优势产业,服务全省海洋建设大局。《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3)》指出,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海洋产业链韧性持续提升,绿色石化产业、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新能源产业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引擎。
记者采访了解到,临海石化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上中下游一体化发展,在茂名、湛江、揭阳等地都要相应产业园区,集聚效应凸显。此外,阳江、汕尾、汕头的海上风电开发建设进一步走向规模化。
揭阳中石油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供图:大南海石化工业区管委会】
产业竞争力持续增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提质升级,筑牢地区新的经济引擎,也为服务全省发展大局筑牢基础。
保障重大项目用海。巴斯夫(广东)一体化、惠州LNG3接收站等10宗重大项目用海获得国务院批准;保障重点项目用砂。汕尾、揭阳4宗海砂项目挂牌出让,海砂储量共计1.39亿立方米;稳步推进蓝色粮仓建设。阳江海陵岛成功试种海水稻,预计产量可达5224千克/公顷。
如今,广东地市抓住机遇发展优势产业,着力产产协同,为广东推动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筑牢基底。
产研协同 嵌入大国重器科创内核
在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以下简称“南方海洋实验室(珠海)”),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科考母船“珠海云”顺利入泊母港,正式交付使用。该船拥有宽敞的后甲板,可搭载多种不同观测仪器的空、海、潜无人系统装备,可执行海洋测绘、海洋观测、海上巡检及部分调查取样等综合性海洋调查任务。
据了解,南方海洋实验室(珠海)2018年11月启动建设,采用“政府所有,大学管理”建设模式,围绕海洋环境与资源、海洋工程与技术、海洋人文与考古三大研究领域,已布局建设18个创新研究团队。
作为产学研协同的生动案例,在该实验室牵头下,科技成果纷纷涌现。数据显示,2022年实验室牵头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9项;突破深海海水多序列保真取样关键技术,成功试验国际首套“升”级多序列保真采水多级过滤长周期培养一体化装置等技术。
“资金”“技术”“市场”是推动产业升级主要的三个要素,技术驱动产品力提升,良性市场反馈反作用于科技继续创新;多主体探索产研协同路径,与企业资金优势、高校人才优势、科研机构平台优势互补,推动海洋强省建设诸多新成果浮出水面。
面向南海安全的海洋智能立体观测体系与装备【供图: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
在湛江的南方海洋实验室,漂浮动力定位养殖平台“湛江湾一号”和全潜高抗台式养殖平台“海塔一号”的技术方案在此诞生。该实验室建成国内首套50千瓦级海洋温差能发电系统及实验测试平台,突破了深远海适养鱼类人工繁殖技术。
广东近年明确提出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打造海洋经济强省。目前,已基本形成“实验室+科普基地+协同创新中心+企业联盟”的海洋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建有省级以上涉海研发平台超过140个,覆盖海洋生物技术、海洋防灾减灾、海洋药物、海洋环境等领域。
产政协同 夯实海洋开发制度保障
“协同共进”是一种路径选择、更是一场牵动系统的战役。如何做好资源合理配置、营造良好的协同环境,考验着顶层设计的谋篇布局。
2022年底,湛江徐闻县发布养殖用海使用权出让拍卖公示。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养殖用海海域使用权市场化出让,可以缩短业主进场经营的审批流程和时间,“从挂牌到竞得办证仅需一个多月的时间,也有利于引入更多优质企业,促进近海养殖业提质增效。”
这是湛江对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尝试。《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3)》明确提出,探索推动养殖用海海域使用权市场化配置,组织汕头、江门、湛江开展养殖用海市场化出让试点。
在海域生态治理方面探索,制度赋能下同样成效显著。
2022年印发的《广东省红树林生态修复技术指南》《广东省红树林保护修复完成情况省级核查工作指引(试行)》中,创新性地提出创建万亩1级红树林示范区,并安排资金支持湛江雷州、江门台山率先开展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创建工作。制度保障下,生态治理成效涌现。
广东阳东寿长河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供图:阳江市自然资源局】
在湛江,出台全国首份金融支持红树林生态保护文件——《关于金融支持湛江建设“红树林之城”的指导意见》,将“红树林之城”纳入发展方向;在阳江,历经近六年建设,首个“国字号”河流型红树林湿地公园——阳东寿长河红树林国家湿地在今年年初正式挂牌。
资料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省新营造红树林1219公顷,修复红树林321.6公顷,其中惠州超额完成红树林营造任务,成为省内首个获得省级红树林造林奖励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地市,惠州、东莞红树林修复任务完成率均超50%。
城市间的联动、产业间的协同、机构间的融合、制度上的保障,合力构成协同共进的“四梁八柱”。借助生动美妙的协同文章,南粤大地上正谱写着蓝色经济的协奏曲,助力通江达海的广东更好链接全球、拥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