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广东省社科院博士孙小哲:“蓝色经济”激活“再造一个新广东”的发展新动能

2023-11-10 19:38 来源:南方网

  【开栏语】

  中国是海洋大国。广东是海洋大省,拥有全国最长的大陆海岸线,以及分布在广阔海域上的1963个岛屿。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作出重要指示,要加强陆海统筹、山海互济,强化港产城整体布局,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全面建设海洋强省。6月召开的广东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强调,要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在打造海上新广东上取得新突破。

  沿着领袖嘱托的蔚蓝坐标,满载勇立潮头的信心荣光,今年以来,广东各地开辟出一条又一条向海图强、依海而兴的“航线”,共同鼓起落实海洋强省战略的“风帆”,为广东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增添“蓝色动力”。

  为了深入展现新时代“海上新广东”故事,更好地强信心、稳预期、促发展,10月30日至11月5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广东省委网信办主办,南方新闻网、GDToday新闻网承办的“向海图强看广东”大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将联合100多名中央和省市重点网络媒体记者以及相关海洋经济领域专家学者、知名网络达人、自媒体创作者等,分东、西、中三条线路探访调研广东14个沿海城市。南方日报、南方网、南方+、粤学习客户端即日起推出“强信心 稳预期 促发展”系列报道之“向海图强·广东观察”,敬请垂注。

  近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广东省委网信办主办,南方新闻网、GDToday新闻网承办的“向海图强看广东”大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圆满举行。由央媒、省内外媒体、境外媒体以及专家大V等组成超100人的采访团,在7天时间内深入走进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惠州、汕尾、东莞、中山、江门、阳江、湛江、茂名、潮州、揭阳14个地市,行程共跨越4000公里海岸线。

  活动结束后,参与调研的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孙小哲博士围绕广东海洋经济发展主题接受南方网记者专访。

  南方网:您认为广东发展海洋经济有何重要现实意义?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如何?在促进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有怎样贡献?

  孙小哲: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省,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的重要要求。广东聚焦做好蓝色经济这篇大文章,是激活“再造一个新广东”发展新动能、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的主动选择,是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切实抓手,也是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必由之路。目前,广东各地正争先吹响“向海图强”的进军号角,广东海洋经济发展呈现出三个显著特点:

  一是禀赋好。广东是海洋大省,拥有全国最长的、延绵4000多公里的海岸线,海域面积居全国第二,陆架宽广,岛礁、港湾众多,资源丰裕。截至2021年底,有滨海湿地面积1.02万平方千米,红树林面积102平方千米,海洋鱼类1200多种,南海可开采石油储量5.8亿吨、天然气6000亿立方米。

  二是体量大。目前,广东海洋经济总量已连续28年居全国首位。2022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为18033.4亿元,同比增长5.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4.0%,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9.1%,海洋经济对地区经济名义增长的贡献率达20.9%。

  三是结构优。从产业来看,2022年,全省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0:31.9:65.1,海洋制造业增加值为4419.6亿元,同比增长6.3%,产业升级加速推进;海洋新兴产业产业增加值为210.8亿元,同比增长18.5%,发展势头迅猛。从地区来看,珠三角核心区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速推进,海洋经济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绿色石化产业、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新能源产业集聚效应凸显,成为推动粤东、粤西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

  南方网:您认为应当如何培育壮大广东海洋经济产业,为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孙小哲: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调研一路走来,我们深入了南沙渔业产业园、潮州省级花鲈种良场等省级农业产业园区一线,深圳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广州南沙港等深水大港,参观了宝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三一海洋重工有限公司、云洲智能有限公司等先进生产车间一线,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等重大工程建设一线,看到了广东各地海洋产业的雄厚家底、蓝色经济的勃勃生机,也感受到广东发展海洋产业的广阔空间和无限潜力。我认为未来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广东需要着力从三个方面继续发力:

  一是“以海为耕”,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粤海粮仓。坚持“大食物观”耕海牧渔,聚焦推进国家海洋牧场示范区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打造高水平海洋农业产业载体。一体化延伸种苗繁育、饲料产销、深海养殖、食品加工、水产品交易、预制菜等全产业链发展,推动农业实现“接二连三”。支持鼓励发展海洋都市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新业态,拓展海洋大农业、大食品、大健康等产业新蓝海。

  二是“向海而兴”,不断夯实制造业当家的坚实底盘。推动油气能源、钢铁化工、船舶运输、装备制造、工程建筑等海洋优势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前沿布局清洁能源、电子信息、药物研制、高端服务等海洋新兴产业引育并举、结群聚集。全面加速港口码头布局优化和集约化发展,加快推进航道扩能升级,积极发展铁水联运和江海联运,打造更多的世界级深水海港,积极建设综合保税区和仓储物流园区,实现城为港兴、以港兴市。着力打造特色突出、集聚有力的海洋经济产业专业园区,引导优质企业向园区加速集聚,重塑产业发展新形态。

  三是“与海共融”,携手建设现代化滨海旅游示范区。加强区域间文旅重点项目联动对接,共同策划推广精品旅游线路,着力提供观光游览、休闲度假、邮轮游艇、海上运动等优质海洋旅游产品,积极培育海洋主题公园、民宿、康养等海洋旅游新兴业态。结合文化体验、美食美味、会展论坛、运动赛事等活动,多方联动掀起海洋文旅消费新热潮,满足消费者需求大众化、多元化、国际化的新趋势。

  南方网:您如何评价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水平?如何加强海洋方面科技创新?

  孙小哲:建设海洋强省,利器在科技。广东在海洋科技创新方面同样成果丰硕。2022年全省在种苗繁育、海上风电、油气开采、无人船艇、药物研制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关键技术及应用取得新进展,如自主培育的对虾“中兴一号”水产新品种打破国外种源垄断,设计建造的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一号”正式投产,全球最大的抗台风半直驱海上机组MySE12MW机组正式下线等等。但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广东在海洋科技创新方面还存在着企业创新投入不高、产学研协同创新程度不深、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核心零部件“卡脖子”痛点存在等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并着力解决。

  一是着力育好企业创新“主力军”。支持海洋产业企业技术创新、工艺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鼓励企业勇闯科技研发的“无人区”,助力企业在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绿色环保、安全稳定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加大细分领域龙头企业、“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企业的培育力度,增强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以创新集群实现升级攀高。

  二是积极搭好产学研创新“大平台”。以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依托,高水平打造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珠海、湛江)等创新载体,开展重点行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海产良种良育研发,守护种业“芯片”、打好种业“翻身仗”。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载体与企业开展海洋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合作,探索开展“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企业联盟”联合攻关模式,加快为更多创新的“种子”拓展茁壮成长的空间。

  三是用心当好创新服务“店小二”。布局海洋功能研究中心、大型科学装置等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海洋科研设施开放与数据共建共享。发挥海洋创新奖补政策激励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创新支持力度,全力推动人才链、资金链、供应链、服务链“五链”融合,助力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集群化,打通海洋创新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南方网: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如何借助发展海洋经济更好实现县域振兴、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孙小哲:省委部署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抓住了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七寸”,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的大战略。发展海洋经济作为“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是广东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机遇之门、发展之门、共赢之门。我们也在调研中发现许多通过发展海洋特色产业实现强县富村的鲜活例子,比如江门斗山镇鳗鱼养殖、汕尾红草镇晨洲村生蚝养殖加工等。“百千万工程”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久久为功、全面发力。

  一是借助海洋产业发展让县域“强”起来。支持沿海县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海产品加工、海洋装备制造等产业园,发展滨海县域旅游“美丽经济”,加快推进区域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建设,差异化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村,认定更多“粤字号”农业品牌。通过做强特色县域海洋经济,“引领一批、辐射一片、致富一方”实现强县促镇带村。

  二是通过城乡面貌改善提升让乡村“美”起来。结合海洋环境保护,抓好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等专项治理,统筹推进县镇村绿化美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品质提升行动,让乡村变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整整齐齐”。加强建筑风貌管控,在乡村建设中注重传承海洋建筑特色、文化符号、美学元素,打造更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圩镇,让乡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海、留得住乡愁”。

  三是依托城乡公共服务软硬联通让农民生活“好”起来。布局建设重点交通设施工程,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路网联通,推进村镇网络、通信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畅通联通区域、链接城乡的“血管动脉”。用好县级对口帮扶协作机制,加大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统筹力度,引导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要素从城市向乡村流动,让农村乡亲的生活步步高、喜洋洋。

  南方网:广东正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海洋作为生态保护的重要部分,您认为应当如何扎实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孙小哲: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专程考察湛江红树林,强调“这片红树林是‘国宝’,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战略性工程,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陆海统筹、山海互济、岸海联动,协调好保护与开发,推动治污与修复并重,打造人与海洋和谐共生的样板。

  一是在持续推进海洋产业绿色转型上下功夫。引导海洋产业企业转变能源结构、生产结构、产品结构,全面推广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技术,加快建设一批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大力发展新能源、新型储能、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海洋产业,以产业“含绿量”提高蓝色经济的“含金量”。积极推进深圳前海、珠海横琴、汕头南澳以及中山翠亨等第一批“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建设,大力发掘海洋碳汇潜力,拓展低碳市场应用场景,更好融入到国家“双碳”发展大局。

  二是在高位统筹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下功夫。重点推动海岸线、沙滩、湿地、海湾、海岛绿化美化彩化建设,高水平建设城市阳台、城市花园,全力打造“海在城中、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的滨海绿美景观带。因地制宜调整优化滨海、海岛等重要生态区域的林分林相,科学开展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形成多色彩、多功能、多效益的高质量林分和优美林相。注重保护生物多样性,实施重点海洋生物保护提升行动,加强湿地保护和水土保持,让万物生灵都有生存空间、栖身之所。

  三是在全力打好海洋污染防治攻坚战上下功夫。全面启动海水养殖污染治理,深化船舶水污染物治理,着力推进近岸海域污染治理,稳步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域建设。强化海洋执法监管,坚持“查、测、溯、治、管”并重,开展重点海域、重点地区、重点行业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海域污染违法案件,以法治力量守护碧海蓝天。

  南方网:广东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海洋文化建设也是其中重要一环,如何更好实现海洋文化传承发展

  孙小哲: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广东具有悠久的耕海史、贸易史,沧海桑田变换沉淀了厚重的海洋历史文化。弘扬和传播海洋文化,是扩大对外文明交流的重要窗口,更是激发民族自豪感、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全面提升经略海洋的能力,不仅要关注经济价值,也要积极建设海洋文化高地,把海洋文化优势转为发展胜势。

  一方面,要深挖海洋文化中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核。广东海洋传统文化底蕴丰厚,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疍家文化、妈祖文化等均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必须倍加珍惜呵护。要保护活化古村落、古街区、古建筑、海洋考古文物,传承好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好“南海一号”沉船博物馆等海洋文化博览展区,加强海洋史和海洋考古研究,守护海洋历史文脉。要创新推动传统文化时代化、大众化“破圈”,丰富更多具有“潮味”的美食、粤剧、雕刻、舞蹈、音乐等海洋文化产品,让传统文化瑰宝在传承发扬中绽放光彩、焕发新生,“圈粉”更多消费者。

  另一方面,要凝聚海洋文化中创新开放包容这个魂。海洋文化蕴含着进取拼搏、敢于创新、合作共赢等精神内涵,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吸引力。要创新线上线下传播方式,加强海洋知识、海洋保护、海洋文化的宣传,持续营造热爱海洋、拥抱海洋、发展海洋的良好风潮,滋养创新包容、开放共赢的城市气质,用海洋文化激发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精神力量。要借助共建“一带一路”特别是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契机,增进与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增强与海外地区经贸往来交流、文化互促互鉴,扩大海洋文化交流的“朋友圈”,共享海洋发展的机遇红利,推动海洋文化走向世界、繁荣发展。

  总策划:侯小军

  总统筹:金强 张纯青

  策 划:李琳 袁佩如 朱景

  采 写:陈伟峰

  执 行:苏若倩 韩薇 曾文宇 欧文恒 刘玉倩 张涵青

  设 计:李江锐 张琪达 杨晨悦 汪婉莹

  校 对:赖玉清

编辑:陈雨昀   责任编辑:林涛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