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两会进行时,“民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关键词被频频提及。最新发布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将持续推进人才强省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同时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
在新起点上,广东如何推进人社工作高质量发展,兜牢民生底线?为此,记者梳理了此次两会中的议案建议与提案,来看看省人大代表与省政协委员们给出的回答。
稳就业:拓宽服务半径
2023年11月,省政府印发《广东省“民生十大工程”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提出五年发展目标:在2023-2027年期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累计550万人以上,每年城镇调查失业率运行在5.5%左右。力求推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就业创业环境更加优越,劳动者技能素质显著提升,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省政协委员、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总会副主席、中石化(香港)供应链总监林至颖认为,高校学生、妇女和农民工是达成充分就业目标的关键政策对象。2023年广东人社部门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出台“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行动方案”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总体稳定;推广“妈妈岗”就业新模式,帮扶已育女性就业;建设一批零工市场、就业驿站。
林至颖提出,应推动高校与企业达成更深层次的合作,降低企业聘请高校毕业生的磨合时间和成本。对于因生育曾脱离市场的已育失业妇女,政府可提供资助,推动职业教育学校针对投入度要求不高的职位,为已育失业妇女提供技能培训课程及实习,供企业选择聘用。同时,高质量充分就业也要强化对灵活就业的支持,鼓励企业发展多元就业形态,提升零工市场规范化发展。
保民生: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
社会保障是“安全网”也是“幸福线”,是治国安邦的重大议题。省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2024年继续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推进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当前,我国老龄人口规模和老龄化速度持续攀升。省政协委员、民革广东省委会常委、深圳市恩歌源实业有限公司总裁李长均认为,应加快养老第三支柱建设步伐,推动养老保障体系高质量发展,通过加大个人养老金的宣传力度、加大对商业保险的监管和支持力度、鼓励个人和企业积极购买商业保险等措施,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在养老保障体系中的作用。
近年来,港澳居民在粤参保政策不断增加,优化社会保障跨境服务方式不断完善,港澳居民在粤参保热情不断提高。过去一年,广东建成全省237个“湾区社保通”服务专窗、港澳地区85个“跨境办”广东社保服务网点。
如何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与港澳地区的社保事业更加深度融合?省政协委员、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总会副主席、友邦保险(国际)有限公司总监张嘉琦认为,在大湾区之间商讨互认机制,设立一套标准,为大湾区内地九市的养老机构等进行认证,加强跨境养老福利可行性。
聚人才:让人才与制造业“双向奔赴”
“制造业当家”时代,广东对技能人才愈发“求贤若渴”。广东省人大代表、揭阳市佳艺塑胶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晓东认为,随着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立,广东开始从“技能时代”向“高技能时代”转变。陈晓东提出技工教育必须积极适应这种变化,不断推动技工教育向高端发展,培养出大量高技能人才,满足广东用工需求。
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制造业的重要基地。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4年要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广东省人大代表、广东盈峰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研发总监戈燕红建议进一步加强对企业高科技人才的重视,让他们在企业更好地发挥领军人才的作用。
2023年,广东成功举办第二届全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大会、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博士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等重大活动,建优粤港澳大湾区(广东)人才港,激发湾区高层次人才、技能人才活力,服务湾区发展大局。
省政协委员、澳门行政会委员、澳门工会联合总会理事长李从正表示,不少在内地就读的澳门青年,毕业后都有意向选择留在南沙就业。李从正建议人社部门充分了解澳门青年的职业规划、就业意向等,因地制宜调整政策覆盖面、优化就业环境;在公共服务上,粤澳两地政府应加快打通政务服务数据通道,实现“软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