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要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新突破。
“推动高校学科交叉融合向纵深发展”“加强技术攻关,提升氢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大对技能人才的培训力度,更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连日来,前来参会的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立足自身岗位,结合长期的观察思考,聚焦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氢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培育更多能工巧匠等话题分享真知灼见,共同为广东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献计献策。
省人大代表、佛山仙湖实验室燃料电池结构组件研究室主任李光福:
强化氢能技术创新 抢跑产业新赛道
我投身氢能科研10多年,深刻感受到氢能产业创新发展对我国全面构建现代化能源体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京津冀、上海、广东等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争先恐后,布局氢能产业新赛道,氢能正处于大规模应用和裂变式发展的前夕。经多年培育和超前布局,广东在氢能产业集群方面具有先发优势,氢能产业存量企业数量排在全国前列,仙湖实验室所在的佛山市南海区还获授“中国氢能产业之都”称号。
为更好地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我建议相关部门出台更多政策措施,鼓励加强技术攻关,提升氢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比如,支持与高校、科研院所有序开展氢能安全科学技术研究和先进制氢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校企联动,共同开展技术攻关,提高氢气安全生产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同时,聚焦氢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统筹布局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强氢能专业人才的引育,通过创新引领制氢行业关键技术开发和工程化应用。
去年出台的《广东省加快氢能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7年,氢气“制、储、输、用”全产业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高地。作为来自氢能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我建议继续强化政策导向,有序推进氢能政策体系创新,全省一盘棋整合各类资源,充分发挥广东在市场、产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在氢能产业政策突破、项目落地、招商引资等方面先行先试,积极争取国家试点示范支持,加速释放氢能产业新质生产力。
省政协委员、广东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胡钦太:
深化学科交叉融合 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在教育强省建设、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必须主动作为。近年来,广东工业大学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构建了从基础材料到精密电子制造技术与装备,再到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的联合攻关和育人体系,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全链条支撑“强芯”工程。
我认为,培养创新型人才还要继续改革创新人才评价体系,突破传统评价标准,让人才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比如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应更注重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建立一定的容错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探索空间等。
以广工为例,以前学生一门课程的评价,更多的是看最后考试成绩,考90分以上可以评价优秀,平时学习过程和实践占比较少。现在一门课程的评价,教师授课可能占50%,其余50%就让学生深入企业、深入实验室去实践和创新,大大提升了过程性评价的占比。
当前,培养创新型人才,要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中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但目前学科交叉融合还存在壁垒,影响了人才培养实效。因此我建议,一方面,要积极发挥政策、制度、资源的支撑和保障作用,继续制定出台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政策,要有相应的激励政策和保障机制,让大家更有动力,形成统一的观念;另一方面,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向纵深发展,包括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构建适合学科交叉融合的评价体系、打造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科研平台等,破解“交而不融”的难题,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产出更多创新成果,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省人大代表、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调试中心专项试验资深专家周创彬:
畅通职业成长通道 培养更多能工巧匠
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离不开人才支撑,其中不仅包括科研人员,更需要数量众多的能工巧匠、技能人才。
我是伴随广东核电产业的发展成长起来的。在核电站多基地建设过程中,我长期辗转在各基地现场,帮助解决技术难题,在此过程中得到快速成长。我有幸获得“全国技术能手”“中华技能大奖”,正是由于国家对技能人才的重视和对技能人才贡献的肯定。
在广东研发设计的中广核“华龙一号”三代堆型,在广西防城港、惠州、陆丰等地陆续开工,进入批量化建设阶段,工程建设和运营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非常巨大;同时,我们积极响应“走出去”战略,核电调试业务已经为多个国家的核电站提供技术服务,同样需要一大批技能技术人才。
高技能人才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持续动力。如今,国家又为我们技能人才的发展打开更大的空间,在原来高级技师的技能等级基础上增加了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构建我国“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架构,激励技能人才奋发向上。
我建议,要继续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实实在在提高技能人才的地位和待遇,加大对技能人才的培训力度,让他们能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更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加快完善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体系,为企业职工发展提供更多的成长平台和机会,为广东制造业当家提供助力。
作为核电一线工作者,我们必须发扬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技术,培养更多技能人才,为我国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持续改进创优,在实现清洁核能电力的高质量发展和助力广东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新突破、贡献新力量。
南方日报记者 马立敏 崔璨 周欢 钟哲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钟志辉 张冠军 董天健 张梓望 许舒智
见习记者 郑新洽
统筹:王聪